才走過疫情,接著不斷的天災地震、人禍股災。有人曾問我:「生命這麼無常,還談什麼時間管理?」
我想起哈佛商學院已故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說過的話:去研究企業災難的根源,你會不斷發現,這往往是因為企業傾向追求立即的滿足。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的人生,你會發現同樣令人震驚和警惕的模式:人們對自己過往聲稱最在意的事,投注的資源卻愈來愈少。
講白話一點,就是很多企業常在短視近利中迷失方向。他們把焦點放在快速達標、業績成長、數字好看, 卻忽略了人才培育、企業責任、塑造組織文化這些「看不見立即成果但會撐起未來」的事。
而我們的人生,不也常常如此?有沒有發現,那些我們明明在意的事情,反而最容易被我們犧牲掉?好比...
那些能讓你感覺活得像自己,你卻總說「等我有空再來做」的事:你一直想去的獨旅、讀那本放在架上積灰塵的小說、單純享受總被手機霸佔掉的一夜好眠。
你總有因為疲憊不堪而默默刪掉的待辦事項,像是健身(淹沒在脂肪底下的肌肉已經放棄呼救了)、進修(別忘了那些遲遲沒有完成的線上課程)、清理房間(總不能只穿堆在最上面的那幾件衣服)......
你一定還嚮往那些其實會讓你覺得活著有意義、有連結、有愛的事:也許是還想經營的那段關係、和孩子始終沒有開始的對話、跟老友說「改天要約」的那頓飯。
改天,總是不知哪天。
很多人以為,時間管理是要讓人變得更有效率、更能幹,好像人生就是場不斷加速的比賽。但我更相信,真正的時間管理,其實只是一種選擇:
選擇把資源和注意力放在能讓你生命更完整的地方。
回到一開始那個問題:「人生無常,幹嘛還要時間管理?」
我會這麼說:正因為無常,我們才更要清醒地活著。我不能控制明天會發生什麼, 但我可以在今天擁抱我愛的人、照顧我的身心、靠近我相信的方向。
那不是在對抗無常,而是在與它共處時,活出一份心安;那不是一種控制,而是一種珍惜,珍惜還能選擇的時候,踏實地走這一段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