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違常
人格違常(Personality Disorders),或稱人格障礙、人格異常。
所謂人格違常,是在各種精神疾病中,對於一群擁有特定且長期、僵化的思想或行為的病患之分類。這類疾患常因為其特別的思想與行為造成社會活動的困難。人格是構成人類的一項相當重要的因素,也是一個人重要的個性表現。就目前的研究認為,人類的性格是由先天的遺傳因素,加上後天的社會環境因素慢慢形塑而成。
而以下幾種人格違常,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家族遺傳因素。
這在現代精神醫學來說,會認為相似的性格會在家族中高機率遺傳,表示先天遺傳對於個體的性格發展可能擁有強烈的影響。
其中最多研究、比較多人知道的就是泛自閉症,泛自閉症也是一種顯著容易在父子之間遺傳的精神疾病,且會大幅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行為和性格。
而人格違常這一類的疾病,詳細而言是針對一群關於環境、自我認知、思考方式等,具有某些特殊型態反應的人格類型加以整理而成。
就某種程度上而言,人格障礙所規範的特殊人格類型,其實就是幾種人格特質的表徵,只是這些人格特質可能具有一些反社會、思考無彈性、行為不良、具有與眾不同的態度或行為模式等社會適應問題。
一般來說,這一系列的特殊人格分類,主要是從精神分析學演化來的。
在佛洛伊德發表精神分析學之後的時代,大量的精神分析個案開始出現,最終經過多次統計整理後,到了DSM稱霸精神科時,分成這幾種主要的人格類型。
而這些特殊的人格類型介於「精神疾病」和「個人特質」之間,有時候未必會被認定是精神疾病,反倒是一種個人特性。
其實,在佛洛伊德發表精神分析學的論文之後,每過個幾十年,都會有類似這樣區分人格特質的理論或判斷工具出現。例如現在比較常見的MBTI模型、九型人格等等,其實概念都差不多。
這種大眾心理學和人格分析工具,有的還充滿了神祕學和宗教色彩,並融入了類似卜卦的技術,類型繁多。雖然不是嚴謹意義上的心理學(而且當年佛洛伊德本人對這種世俗化的心理學非常排斥),但也可以當作一種參考。
人格違常的診斷
根據DSM的認定,人格違常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點,包含:
一、行為與其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明顯不同,且至少有下列兩種以上異於常人的表現:
- 認知功能:對自己、他人、和事件的認知異於所處的文化環境。
- 情感功能:情感的表現方式、強度、變化度、和情感表達的合宜性違常。
- 人際關係(一般互動、相處方式、對他人的態度等等)異常。
- 衝動控制能力不佳。
二、表現的情形長期固定不變。
三、其表現的狀況足以影響到其個人、社會、職業等正常的功能。
四、發病最早可追溯到青春期或早年成年期。
五、其疾患不是由多重精神疾病所造成。
六、其疾患不是由物質(如毒品)或其他身體疾病(如頭部外傷)所造成。
關於人格的形成,國內外都有許多的研究,大多數的研究不外乎專注於遺傳、家庭、社會等核心議題。
而關於哪種因素才是人格形成的關鍵,卻眾說紛紜、沒有共識。
一般認為,遺傳確實注定了某些特質,例如許多孩童在學齡前就表現出自我的特質,如特別的文靜、特別的好動、或是能夠專注於某些活動等等,都證明了人格的養成或與遺傳有關,也就是俗稱的天性決定人格特質的理論。
這也比較接近早期傳統神經學的主張,認為人格的形成受限於先天決定的神經系統架構,因而不容易改變。
然而,不可否認的,後天的努力與教育環境,確實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與傾向。
例如受虐兒容易表現出懷疑、猜忌與具攻擊性的態度,而在家教嚴厲的家庭中成長的小孩比較容易感到焦慮,而被溺愛的孩童則會表現出強烈的依賴性等等。
就現在的精神醫學來說,這種特殊人格類型的出現,是基於基因特性、再加上後天適應而形成。某種程度上,某些性格的展現與天生體質設定好的神經系統有關,這種情況下就類似ADHD或著泛自閉症。
特殊的人格類型
就人格違常的分類,主要有三種,包含了:
A型(奇異或異常型)
B型(戲劇或情感型)
C型(焦慮或恐懼型)
細分之下包含:
A型
- 妄想型人格違常
- 孤僻型人格違常
- 思覺失調型人格違常
B型
- 反社會人格違常
- 邊緣型人格違常
- 戲劇型人格違常
- 自戀型人格違常
C型
- 畏懼型人格違常
- 依賴型人格違常
- 強迫型人格違常
A型人格違常
1.妄想型人格違常(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PD)
又稱偏執型人格障礙,主要表現是自我為中心、不信任或容易猜忌他人,對社交活動的對象具有敵意。妄想型人格障礙最主要的特點,就在於對他人深度的不信任和懷疑,交流時往往預設別人的動機不純、具有惡意。
2.孤僻型人格異常(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SPD)
其主要特徵在於對社會關係缺乏興趣,傾向於獨立生活、沉默寡言和感情淡漠。這類的人格異常往往具有個人關係和情感表達方面的缺陷,常在社交場合表現得十分被動,與人的交流簡短而冷淡。
3.思覺失調型人格違常(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STPD )
較為特別,之所以被如此命名,就是因為其人格特質如同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徵包含與主流文化有巨大差異的思考模式、容易有不尋常的感知(如幻覺)、奇異的想法與言語。懷疑心重,總是覺得某些事件和自己有關連、具有妄想症等等。
如果仔細看這些症狀的話,會發現被判定為STPD的人,幾乎是等同於站在思覺失調症的邊緣,但嚴格來說仍不是真正的思覺失調症。因為其現實感普遍還算正常,不如思覺失調症患者一般缺乏現實感。
A類總結
A類人格違常經常都與基因和環境因素有關。
根據研究,A類人格違常比較大的機率上是遺傳性的,也就是與先天條件有較大相關性,且似乎都與具有思覺失調症系譜的家庭有關係。只要直系親屬有思覺失調症者,後代產生A型人格違常的機率較一般人高。
其實觀察A型人格違常的幾個特點,整合起來就是完整的思覺失調症,包含了正性症狀(妄想、敵意)、負性症狀(畏縮、社交恐懼)、感知能力異常(幻覺)。但由於都不到思覺失調症的嚴重度,就歸類在人格違常裡面。
B型人格違常
1.反社會人格違常(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
其主要性格特徵為無罪惡感(Guiltlessness)、不負責任,常漠視及侵犯他人的權益而無動於衷。
反社會人格違常者在一般表現上未必有什麼特殊而明顯的缺陷,甚至給予他人友善、無害的印象,但由於這群人缺乏同理心、悔恨和羞恥的心理特質,使得他們自私又善於欺瞞,也善於操縱人際關係。
對於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推測成因眾多,包含成長過程中遭遇事故而使其思考異常,或著是基於他們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們難以學得制約反應。相對於擁有正常情感反應的人,反社會人格者通常具有無情感反應、無法被良心制約、無道德意識及無罪惡感等諸多特徵,而使其做出與常人不同的反應與判斷。
研究發現,一般人具有的深度道德約制、良心反應與深層的情感表現,都仰賴於大腦額葉區塊的運作,因此研究相信,許多反社會人格違常者可能具備先天的腦部生理因素,因而產生無罪惡感與忽視道德的傾向。
也就是說,他們之所以沒有罪惡感和違反道德,是因為他們的腦系統對於感受罪惡感的高級功能有所缺失,可說是一種腦部發展問題。
2.邊緣型人格違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又稱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 (EUPD),其最大特徵是不穩定,包含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不穩定的自我認知、不穩定的情緒表現,以及精神及行為上的極端化。BPD患者容易有極端的情緒反應和行動,而往往這些行為都是衝動的,並容易與外界產生衝突。
邊緣人格因介於健康、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這四者之間的邊緣,故稱為邊緣人格。他們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健康的部分,但其情緒感受容易被放大,容易遇到一點小事就感到受傷,因而作出自我傷害等破壞性的行為,且這些行為會反覆出現。
聽起來BPD和躁鬱症有很大的共通點,包含情緒不穩定與衝動等特質,但BPD患者是一直都處於這樣的狀態,而沒有表現出躁期和鬱期的週期性。
3.戲劇型人格違常(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HPD)
其特徵是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表現欲。他們的情感極端而誇張,追求刺激,有時顯得相當幼稚,希望成為眾人之中的焦點。誇張的情緒表現是戲劇人格的特點。
戲劇型人格違常會以過分感情用事或誇張的言行舉止來吸引他人的注意。患者多半都十分關注自己的外表。這類人喜怒哀樂皆形於色,衝動、做作、易發脾氣。喜歡同情和憐憫且易受暗示,以自我為中心,好交際和自我表現。
因其特性,這種類型的患者往往都有感情上的困擾。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一般來說具有這種特質的男性,會被診斷為另外一種叫做「自戀型人格違常」的精神障礙。
簡單來說,戲劇型人格違常的重點,就是過度表現,且以自我為中心。
某種程度上,這種充滿表現慾和希望被關注的特質,和多巴胺回饋系統的靈敏度有關。就精神醫學的角度看來,這些人的神經系統,可能必須要受到很大的刺激,才能夠獲得滿足感,因此也是一種功能異常、且也有遺傳傾向。
在HPD患者的同一個家族體系中,通常可以找到其他有相同情緒問題的親族,共通特點就是情緒容易異常激動。
4.自戀型人格違常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
這種人格違常的最大特徵是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以及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同時缺乏同理他人的能力。患者會花很多時間與精力,思考如何獲得攀升、掌權、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 ,並有意無意的利用身旁的人來達成他的目的。
基本上是男性版的戲劇型人格違常,但因為性別的不同,在社會上展現的方式有些不一樣。而這種差異往往是基於社會文化對兩性期待不同,導致表現的方式不一樣。
B類總結
B型人格違常主要都與情緒上的起伏變化有關,要不就是很極端高亢、要不就是無情感表現和無同理心,其次就是其特質的不穩定與衝動。
而這種特質在躁症發作時特別容易顯現出來,所以在診斷時,往往必須先排除是否是躁鬱症引起的人格表現異常,才能加以判定。
而被分在B類人格違常的特殊人格中,也是具有家族性,也就是整個家系的個體,有比較高的機率發展成B類人格違常的其中一種。
如果說A型人格違常看起來像是思覺失調症的部分症狀,B型人格違常就像躁鬱症的部分表現,因為起伏極大的情緒和不穩定的特質,與躁鬱症的特性關聯性較大。研究懷疑B型人格違常可能和家族是否具有躁鬱症病史有關。
C型人格違常
1.畏懼型人格違常(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AvPD or APD)
或稱迴避性人格障礙,主要特徵為人際交往上的畏懼與退縮。
這類個性的人在人際上相當脆弱而易受傷害,並常常在人際互動上感到焦慮,深怕行為舉止顯得笨拙,並覺得自己樣樣都不如人,因此逃避人際接觸。
最主要的問題來自於過度的自卑感,然而有些患者並不是因為自卑心理作祟,而是對於交際具有恐懼感,成因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對於交際感到挫折所致。這種人格違常通常與焦慮症和社交恐懼症有關,其表現出的病徵就是過度且廣泛的焦慮。其中自我貶抑的部分也與憂鬱症有所關聯。
2.依賴型人格違常(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DPD)
舊稱無力型人格障礙,是以心理上的過分依賴他人為特徵的一種人格障礙。
這類型人常感覺事事無法自己決定,需要別人幫他決定才會心安。
而且極度害怕與別人分離,不切實際地擔心自己會孤苦一人。這類型的人往往會在交際上感到焦慮,有些亞型則有過度順應他人、過度犧牲自己的傾向。在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後,往往會自責且感受到強大的挫折與無用感,因此容易自我放棄。
基本上與童年時經歷的分離焦慮有關,因為害怕被遺棄,所以不願意與人分離,進而導致許多依附行為,也是與焦慮症有強相關性的人格違常。
3.強迫型人格違常(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
典型的完美主義者,患者通常具有追求規則和控制、要求完美主義的特徵。
但與強迫症患者(特別是那種無法不做某些具有固定規則、規律的事情的強迫症患者)不同,強迫型人格違常者通常認為自身的行為是正確且基於理性,而非像強迫症一樣,是生理性的感到強制才去做事。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症狀包括注重微小細節、遵守規則、製作明細表、以及對信念的執著及完美主義,強迫型人格違常者有時會因為自己的過度要求,而令任務失敗,該症造成個人工作及社交功能的極端困擾及障礙。
對於有此障礙的人來說,事情往往會往極端化發展,其過度強大的控制欲常常讓事情沒有妥協的餘地、更沒有所謂的灰色地帶。而這樣的固執會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甚至暴力。
此外,此類型的人易有悲觀傾向或憂鬱症的基本形式,尤其在任務失敗之後,這類型的人會感受到更大的痛苦與挫折感,甚至引發嚴重的憂鬱症。
C類總結
C型人格違常的主要共通點,就是對事物的焦慮與恐懼,也因此這幾種人格違常被分為同一種類別。而此類人格違常的患者往往也會與焦慮症或著憂鬱症共病,本身就是憂鬱症的好發族群。
就治療的層面來說,幾乎所有的人格違常的治療,主要仰賴認知行為療法的調整,而C型人格違常由於經常伴隨著過度焦慮的問題,適時的投與抗憂鬱劑,被認為對於那些焦慮與強迫性的思考行為具有療效。
結論
看完A、B、C三種類型之後,不難發現,這三種分類法,其實就是類似三大精神疾病的子分類:
A型:類似於思覺失調症
B型:類似於躁鬱症
C型:類似於憂鬱症
根本上,被分到人格違常的類型,似乎都有大三精神疾病的影子,因此可以用相關的藥物處理部分症狀。但許多個性上的表現,很難以藥物改變,也相當難用心理諮商改變認知。
基本上,這群人格違常患者是沒有什麼病識感的,他們覺得自己很正常,這只是他們的個性而已,甚至會覺得精神醫學的分類莫名其妙。實際上以前的精神病學家在寫DSM的時候也自嘲過,若按照DSM的標準,世界上根本沒有正常人。
而現在的精神醫學,主要是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社會功能,如果這些人格違常者可以正常生活,那倒不一定需要治療。
有時候,這些奇奇怪怪人格障礙的存在,也可以算是一種豐富人類社會的表現吧。
※延伸閱讀:主要的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