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樣的時刻嗎?
會議中,大家盯著簡報討論得熱火朝天,你努力點頭跟上節奏,手中的筆飛快記著,但心裡其實一直在打轉:「等等,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我好像聽過這段流程,但忘了怎麼接?」
「他們怎麼那麼快就理解了,我還在試圖拼湊上下文⋯⋯」
開完會回到座位,你盯著筆記本,腦中浮現一句話:
「我好像不太懂。」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無力,甚至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聰明、不夠專業。但其實,它是個重要的訊號 —— 你正在感受到「不懂感」,而那正是理解真正開始的地方。
「不懂感」不是要你停下來,而是輕聲對你說:
「嘿,這裡有些東西你還沒釐清,願不願意一起回頭看看?」
它像是開車時導航突然轉圈圈找不到方向,你會稍微放慢速度、看看路標、確認方位。你不是開錯路,而是需要重新對齊你的認知座標。
我們常把「不懂」看成是落後,但其實,真正危險的不是不懂,而是假裝自己懂,繼續往前,卻在重要時刻答不出來、接不上話、做錯方向。
「不懂感」往往像一團打結的毛線,腦中有點印象、有些概念、記得幾個關鍵字,卻怎麼都串不起來。
這時候最需要的,不是逼自己再看十次簡報或反覆死背,而是——拉出來看看。
外化,就是把你腦中的線球慢慢拉出來、攤開來、整理好。
就像你在整理抽屜,只有把東西拿出來擺在眼前,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缺了什麼、搞錯了什麼。
你可能以為自己懂了,但一開口就開始卡詞、語無倫次、找不到例子。這不是失敗,而是大腦在提醒你:「你還沒真的抓住它。」
💬 試著這麼做:
- 對著自己唸出來:「我試試看講這個流程給自己聽」
- 找一位同事說:「我講講看你幫我聽一下有沒有漏」
- 錄音自我練習:「我要怎麼跟新人解釋這件事?」
像是在腦中搭棚子,講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是你在確認自己的理解地基夠不夠穩。
🔍 為什麼這有用?
因為語言是理解的試金石。說得出來,才是真正內化;
說不出來,就找到你該加強的地方。
說完之後別急著走開,給自己兩分鐘,把剛剛講的話變成幾個關鍵詞。你會驚訝地發現,有些句子講得很順,是因為你熟悉;有些地方跳過、語塞,是因為你模糊。
✍️ 試著這麼做:
- 快速列點:我剛剛說了什麼?每個段落是怎麼開頭的?
- 用雙欄法整理:
這個步驟就像是整理你腦中的「已知庫存」與「待補貨項目」,讓你不再一片混亂,而是知道自己哪裡穩、哪裡鬆、哪裡還需要加強縫線。
知道A是什麼,也知道B是什麼,但「A跟B有什麼關係?」這才是關鍵。
「找連結」的意思是,你要試著搭橋、拉線、畫圖,讓大腦裡的碎片資訊,從單點變成結構。
🧠 試著這麼做:
- 畫流程圖,把事件從「起點 → 過程 → 結果」視覺化
- 寫一句話:「因為___,所以___」
- 自問:「如果我要教別人這件事,我會怎麼從頭講起?」
🔍 為什麼這有效?
因為懂的本質不是「知道得多」,而是「知道這些怎麼連在一起」。一旦你自己說得通邏輯了,就代表你可以用這套邏輯應用在各種情境中。
先別急著否定自己,也別急著硬撐過去。
「我好像不太懂」這句話,不是你不夠聰明的證明,
而是你夠敏銳、夠在意、夠認真的證據。
說出來,是釐清的開端;
寫下來,是整理的工具;
找連結,是建構理解的關鍵。
下次你再感到卡住、不確定、內心浮現那句:「我好像不太懂」,
請記住——這不是句號,而是學習的起點。
只要你願意停下來、說一說、寫一寫、連一連,
你會發現,真正的「懂」,早就躲在你願意理清的那個動作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