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們都這麽說,我好像就跟著也這麼覺得;
同事對公司的抱怨和批評,聽起來都好有道理。
說出大家的心聲,我錯了嗎
「你夠了喔!每次交貨前都提這麼多意見,客戶沒抱怨,老闆也沒說話,都是你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你要不要自己下來做看看!」連續幾天加班,好不容易可以交貨,組長又對組員們提了新要求,智緯一股怒氣衝腦,同事們私下對組長的抱怨就從他嘴裡脫口而出!
話一出口,智緯就後悔了,他來這個公司還待不到半年,難道又要換工作了嗎?不過,他心裡也有另外一個聲音,明明是組長的行為有問題,同組的人都這麼說,他只是把大家的心聲說出來而已!後來,智緯不但被大主管叫進去辦公室長談,之後每次小組開會,智緯都會受到組長的特殊對待,丟給他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或是對他冷嘲熱諷都是家常便飯。
「你常常是團體中最先或是唯一對主管說出真話的人,而且在你的職涯中這類的事還不是第一次。」智緯來晤談室找心理師討論他的困境,我聽智緯講完前因後果後,連結他的工作史,提出了這個觀點。
這句話讓智緯的思路有了改變,本來他沈浸在抱怨組長沒有領導力、埋怨同事不勇敢、感嘆公司沒有前景、想著現在這份工作若做不下去,自己又要換工作適應新環境等,諸如此類的想法,這些想法都著眼於外部人際環境,沒有反思自己的內在狀態。
「對耶!這樣想我好像挺笨的,總是衝第一個,難怪我常被主管盯上,老婆笑我是炮灰體質,原來還真有點道理!」智緯開始思考自己的狀態,「每天看同事在社交軟體的組群裡抱怨,大家會埋怨上司的管理問題,會痛罵公司制度的弊病,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就沒有人願意去跟上面反應?」他頓了一下,「如果沒人去講,我就去講,這個念頭只要出現在我心裡,什麼該講不該講的話,就都從我嘴裡說出來了!」智緯無奈地擺擺手。
「所以,你不見得每一次都是替自己講話?」我繼續詢問,智緯快速地回應,「對呀!我講的都是他們抱怨的內容,很多時候他們抱怨的事,對我根本沒有影響。」我點點頭然後給他一些思考的時間。
智緯想了想,「喔!你是不是要說,我為什麼要當個幫人說話的傳聲筒?」我微笑回應:「我覺得你這個反思很不錯,你似乎會被別人的負面情緒感染,然後代替他人說出他們想說的話!這是為什麼呢?」智緯開始回顧自己的經驗,找出讓自己容易被他人負面情緒感染的原因。
職場隱形人際圈的影響力
在職場中,同事之間的情緒渲染往往會形成一種隱形的人際圈,這種圈子可能帶來支持,也可能帶來壓力。前面所提到的智緯就是受到負面情緒渲染的一個例子,他吸收了親近同事們的不滿與抱怨,在高壓的情境下,容易順著情緒衝動行事,危及個人職涯發展。
如何辨識這些職場小團體的討論是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對我們的心理狀態和工作效能至關重要。下面列出幾個共通的要點,大家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目前所處的職場人際環境其健康程度如何。
健康職場團體的功能:
- 分享經驗:同事之間可以互相分享工作經驗,幫助彼此成長。
- 改變視角:透過同事之間不同的觀點,讓大家能更全面地看待問題。
- 問題解決:團體討論可以激發創意,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 互相支持:在壓力大的時候,同事的支持能讓成員感到被理解。
- 幽默舒壓:適當的幽默可以緩解工作壓力,提升團隊凝聚力。
辨識不健康的職場團體氛圍:
- 逐漸變成「一言堂」:團體中只有一種聲音,其他意見被壓制或忽視。
- 充滿負面言語和消極情緒:抱怨、批評、指責成為主要的話題內容,跟團體互動完之後,常感覺自己情緒變得更糟,很想擺爛或辭職。
- 與工作目標對立,使工作效能降低:團體的討論偏離工作核心,以消極逃避的態度面對工作任務,甚至開始影響具體工作表現。
為了便於思考與辨識,上述簡化說明健康與不健康的人際互動的特點,實際上人際團體的氛圍持續在負向與正向間流動,並非截然二分或永遠不變。身為團體中的成員,你可以提升自己對心理健康的敏感度,適時關注於自身與所處團體的情緒狀態,就能幫自己免於陷入負向情緒的泥沼。
管理者可以做什麼來促進正向職場氛圍
從團體管理者的角度來說,讓職場環境的壓力保持在適當範圍,有助於維持正向的職場氛圍,過高且持續過久的壓力,員工們來不及消化每日的工作挫折,身心耗損會降低每一個成員的心理承受力,讓原本工作能力不錯的員工難以在崗位上施展拳腳。具體可行措施如:合理的工作時程安排、彈性工時、有助於紓解壓力的員工福利措施等。
關注團體中出現心理健康危機的成員,適時給予協助,是很好的職場心理健康策略。負向情緒渲染的開始點,通常是那些處於高壓、時常需要變動、頻繁被要求限時完成任務的職位,如果這些任務重責任大的員工,無法即時得到管理階層的心理支持與實際協助,為了讓自己能在崗位上堅持住,自然會尋求團體夥伴的同理跟安慰,一開始只是健康的同儕互相打氣,倘若工作問題持續惡化,團體氛圍當然會由正轉負。
避免情緒渲染的因應之道
作為團體中的一份子,自己該如何避免被職場中的負面情緒渲染呢?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增進自己的心理能力:
第一、保持自己對人事物的觀點,從自己的角度再梳理一次
當我們聽到同事的抱怨或批評時,先不要急著認同或反駁,而是停下來思考:「這真的是我的想法嗎?還是我只是被別人的情緒影響了?」透過這樣的自我對話,我們可以釐清自己的立場,避免被他人牽著走。
第二、釐清自己負面情緒的來源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並非來自當下的情境,而是過往經驗的累積。例如,智緯之所以容易替同事發聲,可能是因為他過去也曾經感到被壓迫,因此對類似的情境特別敏感。透過自我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並找到更健康的應對方式。
第三、建立健康的心理界線
在職場中,我們需要學會區分「他人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當同事的抱怨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時,可以選擇適當地保持距離,而不是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同時,我們也可以練習用建設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附和或對抗。
職場中的情緒渲染無可避免,健康的團體討論能帶來支持與成長,而不健康的氛圍則可能讓我們陷入消極與對立,但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覺察和心理能力的提升,避免被負面情緒牽著走。關鍵在於:
- 保持獨立思考:不盲目跟隨他人的情緒,而是從自己的角度梳理問題。
- 釐清情緒來源:了解自己的情緒背後的原因,避免被過往經驗影響。
- 建立心理界線:學會區分他人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並用建設性的方式表達自己。
透過這些方法,我們不僅能在職場中保持心理獨立,還能與同事建立更健康的互動關係,讓工作環境變得更加正向與高效。
全文刊登於能力雜誌8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