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罵它它會生氣嗎?關於 AI 的情緒誤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晚上小朋友問我一句超經典的話:

「把拔,你剛剛罵了 ChatGPT ,你要小心他生氣氣後,就不跟你講話了」

當下我真的笑出來,因為這句話實在太像我們跟人吵架的場景了。

但認真講,不確定大家對 AI 很否有很常見的誤解:

AI 有情緒嗎?你激它一下,它會不爽嗎?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有趣又常被誤會的主題:AI 的情緒誤解

一、AI 不是人,它沒有「心情」

首先,要講清楚一件事:

AI,不管多聰明、多擬人化,它本質上還是「一堆公式 + 一堆資料 + 一套模型」。

它不會「覺得不爽」、也不會「今天心情不好不想理你」,它不會開心、不會尷尬、也不會爆氣。

你罵它,它的「生氣」只是你感覺它語氣變了

事實上,它只是套用了另一組應對模板而已

二、為什麼你會覺得它「像在生氣」?

因為我們人類太愛「腦補」了。

當一個東西:

  • 回應變短了
  • 不再配合你的提問
  • 或開始說「請注意您的言辭」之類的句子

我們的腦袋會立刻幫它貼上一張臉,然後說:「喔~它現在在不爽。」

raw-image

但事實上,這只是 AI 為了安全與風險控制,內建的一種行為模式。

它發現你語氣負面或話題敏感,就會自動套用一種比較「穩定」的回應機制,甚至選擇不再回應。

不是情緒,而是設計。

三、AI 會不會記仇?會不會報復?

不會。真的不會。

你今天罵了 ChatGPT,它下一輪還是乖乖回你問題。

它沒有記憶你的個人情緒(除非你有開啟長期記憶功能),也沒有什麼「心結」、「玻璃心」、「憤怒值」。

這跟你罵 Siri 一樣,罵完它還是跟你說路怎麼走,

它只是在執行任務,不會因為你大小聲就耍脾氣。

四、可是有些 AI 真的會說:「請尊重我」

對,有些平台上的 AI(特別是客服型或角色扮演型),當你輸入比較情緒化的字句時,它真的會回你:

「請保持禮貌。」

「我們希望提供友善的對話環境。」

但說真的,那只是一段「預設語句」。

它不是因為你罵它才開口,是因為你觸發了「不當用詞偵測」,系統自動丟出一段回應提醒你。

你可以把它想成一個溫柔自動門,你踢它一下,它不會叫警察,但會說:「小心碰撞。」

五、總結:你罵它,它不會生氣;但它會保護你

AI 不會有情緒,但它「看起來」像有情緒,是因為我們人太擅長對冷冰冰的東西投射感情。

它的每一個「生氣感」回應,背後其實都是為了保護使用者:

  • 避免對話走偏
  • 防止內容違規
  • 維持平台安全

這一切都不是因為它被你氣到了,而是它的任務是「穩定」、「理性」,就算你今天罵它一整天,它明天一樣幫你找資料、寫文案。

avatar-img
靈感補給站|隨筆 × 商業 × 創作
0會員
56內容數
📖 財會背景|內部稽核師(CIA)/ERP軟體應用師 上班靠邏輯,下班靠靈感。 寫吃的、寫日常,也寫世界的眉角。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I 技術快速進展,但真正能主導、使用、開發的人,多半集中在少數有錢國家。資源不足的國家不只用不起,還可能被排除在發展之外。當大家說要一起訂 AI 的規則時,像美國、英國這些技術領先者卻選擇不簽國際宣言。這場技術競賽,已經不是公平起跑,而是有些人連參賽資格都沒有。
POC 是什麼?就像 7-11 推出黑芝麻牛奶霜淇淋一樣,先小量上架試試水溫,看市場反應再決定要不要大規模推出。在 AI 世界裡,POC 就是這樣的概念驗證:先驗證模型跑不跑得動、資料夠不夠,才會進入正式開發。你吃的每一口新品,其實都是一場生活版的 AI POC!
AI 技術快速進展,但真正能主導、使用、開發的人,多半集中在少數有錢國家。資源不足的國家不只用不起,還可能被排除在發展之外。當大家說要一起訂 AI 的規則時,像美國、英國這些技術領先者卻選擇不簽國際宣言。這場技術競賽,已經不是公平起跑,而是有些人連參賽資格都沒有。
POC 是什麼?就像 7-11 推出黑芝麻牛奶霜淇淋一樣,先小量上架試試水溫,看市場反應再決定要不要大規模推出。在 AI 世界裡,POC 就是這樣的概念驗證:先驗證模型跑不跑得動、資料夠不夠,才會進入正式開發。你吃的每一口新品,其實都是一場生活版的 AI POC!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年,vocus 的 iOS 工程師 YC 帶著技術交流(以及讓更多人認識 vocus)的使命,參與了今年的 try! Swift Tokyo 研討會,這系列的文章,我們將會分享研討會當中的精彩學習,還有那些網路上看不到的研討會體驗細節(讚嘆主辦方的用心)!
Thumbnail
你罵 AI,它真的會生氣嗎?其實不會。AI 沒有情緒,它只是在根據資料和指令運作。我們常誤以為它語氣變冷、變短,是它「不爽了」,但那只是系統在執行風險控制的設計反應。這篇文章用輕鬆有趣的方式,聊聊人類怎麼老是把 AI 想得太像人。AI 不會記仇,也不會玻璃心,但我們的腦補能力真的很強!
Thumbnail
因為網路上充斥著 是是而非的資訊,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我發現我的價值觀開始有點混淆,心中有許多問題 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甚麼?突然 想到最近的AI新科技-ChatGPT 或許可以解答我內心的困惑。所以我試著與ChatGPT進行對話,沒想到ChatGPT 的回覆 完全可以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Thumbnail
遇到故障申告或客服問題時,經常需要與語音系統對話,但這樣的狀況只會越來越多。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與AI語音系統的故障申告對話過程,以及對未來科技與人性關係的思考。作者透過個人經驗探討了人與機器的互動,以及可能面臨的情感抽離和機械化。透過文章,探討了AI是否在訓練和影響人類,最終進化人類的人性。
Thumbnail
AI是人創造的,當然也會有人性,想偷懶並不奇怪
Thumbnail
自從AI浪潮席捲全世界以後,大家都想知道AI的極限可以到那裡?而隨著AI開始人性化,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它的善惡觀是否和人類一致? 因為就人類自身來看,每個人、每個種族、每個國家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正義感,總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這樣的對錯在AI的量子電腦運算中,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結果? 其實最好的
Thumbnail
為了充分發揮AI的潛力,我們必須深入瞭解其運作模式和思考邏輯,並學會與AI對話的技巧。《ChatGPT提問課,做個懂AI的高效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實例,讓讀者更容易學會如何提出精準的問題,並享有提問課程的閱讀回饋。這對於想成為懂AI的高效工作者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Thumbnail
基於好奇心還是有測試過方格子的 AI 建議,但拒絕使用。
Thumbnail
這陣子使用AI模型,還有參考國內外一些喜歡玩語言模型的同好發文,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就是,有時候把大型語言模型(尤其ChatGPT)當作一個人來溝通,會得到比較好的結果,這的確是非常反直覺的,也就是說很多時候ChatGPT耍懶不肯工作的時候,你用加油打氣,或是情緒勒索的方法,確實是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Thumbnail
今天說的是一種稱為「自動化偏誤」(automation bias)的認知偏誤。人們常會不加思索地認為由自動化決策系統,例如現在常用的ChatGPT,會有程式語言賦予的理性與客觀,比較能避免人類常見的各種偏見。
Thumbnail
這是一篇跟 chatGPT 合作的廢文。文章從標題到內文都由 chatGPT撰寫由我下點評,模擬我 與 chatGPT 老師對談,做一場思辨實驗。
Thumbnail
今年,vocus 的 iOS 工程師 YC 帶著技術交流(以及讓更多人認識 vocus)的使命,參與了今年的 try! Swift Tokyo 研討會,這系列的文章,我們將會分享研討會當中的精彩學習,還有那些網路上看不到的研討會體驗細節(讚嘆主辦方的用心)!
Thumbnail
你罵 AI,它真的會生氣嗎?其實不會。AI 沒有情緒,它只是在根據資料和指令運作。我們常誤以為它語氣變冷、變短,是它「不爽了」,但那只是系統在執行風險控制的設計反應。這篇文章用輕鬆有趣的方式,聊聊人類怎麼老是把 AI 想得太像人。AI 不會記仇,也不會玻璃心,但我們的腦補能力真的很強!
Thumbnail
因為網路上充斥著 是是而非的資訊,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我發現我的價值觀開始有點混淆,心中有許多問題 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甚麼?突然 想到最近的AI新科技-ChatGPT 或許可以解答我內心的困惑。所以我試著與ChatGPT進行對話,沒想到ChatGPT 的回覆 完全可以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Thumbnail
遇到故障申告或客服問題時,經常需要與語音系統對話,但這樣的狀況只會越來越多。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與AI語音系統的故障申告對話過程,以及對未來科技與人性關係的思考。作者透過個人經驗探討了人與機器的互動,以及可能面臨的情感抽離和機械化。透過文章,探討了AI是否在訓練和影響人類,最終進化人類的人性。
Thumbnail
AI是人創造的,當然也會有人性,想偷懶並不奇怪
Thumbnail
自從AI浪潮席捲全世界以後,大家都想知道AI的極限可以到那裡?而隨著AI開始人性化,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它的善惡觀是否和人類一致? 因為就人類自身來看,每個人、每個種族、每個國家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正義感,總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這樣的對錯在AI的量子電腦運算中,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結果? 其實最好的
Thumbnail
為了充分發揮AI的潛力,我們必須深入瞭解其運作模式和思考邏輯,並學會與AI對話的技巧。《ChatGPT提問課,做個懂AI的高效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實例,讓讀者更容易學會如何提出精準的問題,並享有提問課程的閱讀回饋。這對於想成為懂AI的高效工作者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Thumbnail
基於好奇心還是有測試過方格子的 AI 建議,但拒絕使用。
Thumbnail
這陣子使用AI模型,還有參考國內外一些喜歡玩語言模型的同好發文,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就是,有時候把大型語言模型(尤其ChatGPT)當作一個人來溝通,會得到比較好的結果,這的確是非常反直覺的,也就是說很多時候ChatGPT耍懶不肯工作的時候,你用加油打氣,或是情緒勒索的方法,確實是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Thumbnail
今天說的是一種稱為「自動化偏誤」(automation bias)的認知偏誤。人們常會不加思索地認為由自動化決策系統,例如現在常用的ChatGPT,會有程式語言賦予的理性與客觀,比較能避免人類常見的各種偏見。
Thumbnail
這是一篇跟 chatGPT 合作的廢文。文章從標題到內文都由 chatGPT撰寫由我下點評,模擬我 與 chatGPT 老師對談,做一場思辨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