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與小女兒看著愛情電視劇,母女倆隨著劇中的愛恨糾纏情緒起伏,很是入戲。進入廣告時間,媽媽有感而發:「現在的我不懂什麼是愛。」
小女兒問:「喔?那你以前懂嗎?」媽媽突如其來的發言,讓小女兒來了興致。
印象中,媽媽不是個會說感性話的人,曾經傳訊息跟媽媽說「我愛你」還被看成是虛偽矯情。她想起小時候的打罵情景,好奇媽媽會如何回應。她(不帶惡意地)等著媽媽像以往一樣自我美化再自我打臉。
「嗯⋯⋯」媽媽沈思了一會兒,坦白地說:「以前我也不懂愛。」
「嗯。」小女兒在心裡笑了出來,內心還算滿意。隨後順著媽媽的話說出想法:「愛真的是一個很深的學問。」她不想潑媽媽冷水,也很真珍惜媽媽的吐露。
「啊!有啦!」媽媽想到什麼似的驚呼:「以前我很愛你們兩個孩子,但是現在我不要太愛你們,這樣你們比較快樂。
我要對自己好一點。」說完便悠悠起身走到廚房,離開現場。小女兒還反應不過來,嘴角卻不自覺地帶上微笑,淡淡想著這樣的媽媽真可愛。
回過神來,小女兒發現自己變了。
她不曾如同此刻看待媽媽口中的「愛」。
過往的她,不是故意要對媽媽的愛感到反胃,也不是故意要對媽媽的辯詞與記憶不實感到怒不可抑。可每當媽媽帶著沾沾自喜的神情說出「我都給我的孩子滿滿的愛」時,她的身體便會不由自主感到顫慄,刻在細胞裡的每一個恐懼,瞬間都被喚醒。
小女兒親身經歷的事實與媽媽的自我感覺良好完全不符。每次聽到媽媽批評社會新聞上的失職父母,再回頭細數自己有多愛孩子,小女兒總有股無以名狀的憤怒與抗拒,伴隨著又失調又扭曲的緊縮感,絞得胃像被掐著一樣只能乾嘔。小時候的皮肉痛與厲罵彷彿能穿越時空,割裂心智,讓人難以自處。
而這是她第一次沒有對媽媽的「愛」反感。
她感受到媽媽的愛,還有對媽媽的愛。
「所以,我媽說她不要那麼愛我跟我姐了。」朋友(小女兒)與我分享內在轉變,並調皮地為我總結。
「我怎麼覺得,你媽媽的愛更完整了?
」我思考著有趣的發現。朋友點點頭。
「我感覺她雖然這樣講,但還是愛我跟我姐,只是換種形式而已。」朋友問:「那你怎麼覺得是更完整了?」
因朋友曾說過,她認為媽媽若真的愛孩子,就應該給予自由,而不是高壓管控孩子的人生。我想,過往她媽媽有自己的生命經驗和陰影,因為怕孩子受苦、怕孩子走冤枉路,覺得應該要替孩子把關人生中的每一個環節,才是愛孩子的好媽媽。媽媽誤認替孩子掌舵人生方向,是愛的表現。
但這樣的愛,更像是服務於自身的恐懼與焦慮,讓母女的相處除了愛,還共振出不安與擔憂。孩子辛苦,媽媽自己也辛苦。現在媽媽說不要那麼愛孩子了,我感覺像是將注意力收回自己身上:表面上媽媽覺得要對自己好一點,事實上她因此釋放了用來舒緩焦慮的雙向束縛,真正地允許孩子成為舒適自在的模樣,形成了對彼此的祝福與滋養。
「嗯,愛有很多種形式呢。
」小女兒口中呢喃著,似是回應媽媽,又像是對自己說話。
祝福路過的您:)
一個喜歡提問與對話的閒人
捕捉人間片段
👉🏻 如果喜歡文章請幫我按【愛心】❤️
👉🏻 持續來點靈感歡迎按下【追蹤】✅
👉🏻 鼓勵閒人繼續創作【成為伯樂】☕️
每個慷慨的行動,都是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 追蹤 👉🏻「
有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