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這種聚餐或買正餐的事,在請別人提供意見後,最後做決定的還是自己。例如自己其實想要吃咖喱飯,那就去專賣這樣餐點的店家購買,他人怎麼選口味,都還是會選到咖喱飯。就算使出: 我選錯了,要跟你交換便當的大絕招,也還是可以吃到咖喱飯。
在提到抱怨這件事時,格友ViVi提到一個很特別的觀點,那就是抱怨可以發洩情緒,所以發洩完了也沒事了。這樣的觀點,是十分寶貴的,可以讓月光有了不同的觀察角度。月光原本以為抱怨就是無用之舉,也不能改變些什麼。而格友ViVi認為抱怨的發動條件十分簡單,只要動動嘴巴就行了,所以常發動也不會累。
而月光剛好也在思考聽到抱怨的好處,其實還是有優點的:
第一,可以嘗試做到對方所要求的事項,以減少抱怨。對方會抱怨自己沒做好這個和那個,到底是不是無理的要求?如果真的都做好了,結果會是如何呢?那可以嘗試不要先抗拒,就去做做看,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產生。第二,不去做對方會在意的事項,可以避免踩到對方的雷。有時是自己沒有發現踩到別人的底線,導致對方生氣抱怨。那麼因應這樣的抱怨,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做一樣的事情,自然可以降低別人抱怨的機會。除非是想要故意惹怒對方,不然何必要明知故犯呢?
乍看之下,似乎就是被別人所拿捏住了,別人一抱怨,自己就趕快改進,好像都不能有自己的主見。但如果要在社會與人互動,就不得不去注意別人的感受,在自己能夠做到的範圍內。對於別人無理的要求,或是純粹情緒性的發洩,那也無法做出什麼改變的。在經過自己的付出之後,如果可以改善抱怨的發生所與人際關係,那就是正面的回饋。相對的,如果是無論如何都會抱怨,那真的就是聽聽就好。例如問說要吃什麼?
說是不要吃麵,因為最近都吃麵。
也不要吃飯,因為便當主菜都不好吃。
那結果是買什麼都可能被嫌棄,這樣的話,就自己拿主意好了。月光之前也有探討過,對於這種聚餐或買正餐的事,在請別人提供意見後,最後做決定的還是自己。例如自己其實想要吃咖喱飯,那就去專賣這樣餐點的店家購買,他人怎麼選口味,都還是會選到咖喱飯。就算使出:
我選錯了,要跟你交換便當的大絕招,也還是可以吃到咖喱飯。
而且,可以進一步去思考的是,從別人的抱怨中,去思考能讓自己進步的點,會這樣說的目的是要去發掘是否有自我侷限的問題。例如:
我就只能賺五萬元,再多不可能了。
我就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班,不想要開車。
我就是喜歡亂買亂堆東西,只要有在打掃就好。
那麼,自己有沒有嘗試過去改變自己的想法呢?雖然別人這樣說,或許只是把主流的價值觀硬套在自己身上,好像在逼迫自己一定要成為怎樣的人,才真是棒!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別人所提出的抱怨與批評,實際狀況是看到自己在自我設限的狀況嗎?
就舉月薪五萬來說,這是一個數字,不會說太差,也可以好好的過活,這樣也沒什麼不好。但如果自己想要再進一步做些什麼,勢必會受到侷限。這時就要看自己想做的事情,能不能有足夠的動力來推動增加收入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