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當一個給予的人,還是被給予的人?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都會在「給予」與「被給予」之間來回切換。作為家中老大,我喜歡嘗試和學習新事物,但誰規定老大就必須承擔照顧弟妹的責任?又或者弟妹就註定要付出更多?這種觀念在亞洲文化中相當普遍,大家習以為常,卻往往忽略了「給予」這個角色本身的重要性。唯有當你開始反思,開始衡量利弊,才會真正理解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微妙與平衡。
有一類人習慣處於被給予的位置,接受他人的好意,卻經常扮演「委屈者」的角色。他們努力且節儉,對自己斤斤計較,過著看似清貧的生活,讓家人或朋友感到憐憫。因為他們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別人便自然而然地施予憐憫與幫助,彷彿這是他們理所當然該得的。然而,這些人真的比其他人賺得少,或生活更為拮据嗎?事實往往並非如此。你選擇過著有生活品質的日子,或是清貧無慾的日子,其實只在於一念之間,並無絕對的對錯。當然,我自己並不追求奢華的生活,因為過度沉迷於物質享受容易迷失自我;當物質被抽離時,反而會感到一無所有。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給予與接受的平衡,而是要學會在這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態度。學習平衡給予與被給予
生活中,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在不同時刻平衡「給予」與「被給予」。當你身為主管,平時多是你在給予支持、資源與指導,但同時也要懂得在適當時候接受團隊的回饋與幫助,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互信與合作關係。給予不只是物質或資源的付出,更是心力、時間與情感的投入;而被給予,也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懂得感恩與回饋,讓關係得以持續良性循環。
我很幸運自己經常扮演給予者的角色,並且在被給予時也銘記於心。這種雙向的互動讓我在關係中感受到豐富與溫暖,也讓我更懂得珍惜每一份付出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