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是工具,不是你的人生主線
哈哈,雖然我標榜INFJ沙龍
但今天還是想聊這個我自己覺得很重要但也常常被誤會的主題:
MBTI 不等於你。
有一次,我的朋友感慨地說:
「人真的是由好多東西組成的耶,有 MBTI、星座、九型人格⋯⋯」
我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確實,這些系統讓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
但當下我心裡其實有一個小小的念頭浮出來,我就回應他說:
「我覺得這樣說,其實不太精準。與其說我們是由這些東西組成的,
不如說我們可以被這些系統分類,但我們的存在,遠遠不止於此。
我們不是 A + B = C,而是『包含但不止於 A 和 B』。」
我想用這段小對話,來舉出兩種不同的視角:
- 第一種視角,把這些分類系統當成「組成配方」
就好像我是 INFJ + 巨蟹座 + 五號人格 → 所以我是一個內向又高敏感,容易焦慮的人。
這個視角沒有錯,它其實是大部分人初學心理類型的起點,
能幫我們整理混亂的自我,找到一些「喔~原來我這樣不是壞掉了」的安慰。
但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就很容易被框進這些分類裡,
我們的自我敘事會變成:「我就是這樣,因為我是一個 INFJ。我不擅長社交、容易內耗、總是很敏感⋯⋯」
這樣的框架久了,會讓人無法看見——人的本質其實是流動的。
- 而我自己比較傾向的是第二種視角:
我認為這些分類工具,它們的角色比較像是「語言」、「鏡子」、「參考地圖」。
它們幫助我們用一種比較有系統的方式去描述我們原本就模糊的經驗
但它們不是我們的本體。
我們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分類過後的產物。
我們不是人格測驗結果的「公式答案」,
而是那些在經歷中被塑造、被撞擊、被開展出來的生命歷程。
你可以想像一個人是一首旋律,MBTI 是音階,九型人格是節奏,星座是調性,
但這首歌怎麼被演奏出來、在哪個舞台上、用什麼情緒唱出來——
那是只有你能決定的事。
這些分類,不能取代你,也不能定義你。
它們只能在你迷路的時候,給你一點方向感。
但一旦你重新看見自己,其實不需要一直活在「我是 XX 型」的框架裡。
其實我自己也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熱衷於分類、解析、研究自己是哪一型的人。
但後來我慢慢發現:我與其說是在找答案,
不如說我在找一個可以安放自己的方式。
那時候的我太需要被理解、太害怕自己是奇怪的
所以當我知道自己是 INFJ 的時候,我會想說:
「喔,原來我不是孤單的怪人,我是有類型的。」
這給了我很大的安慰。
但如果一直依賴這個身份,我也會慢慢卡在裡面,
變成我只會說:「我是 INFJ,所以我內耗、所以我無法面對衝突。」
而不是:「我是我,剛好我有這些傾向,但我也可以嘗試成為更多可能。」
分類系統能提供我們起點的敘事語言,但不能成為最終的自我定義。
不要讓人格分類的標籤,變成你停止自我成長的藉口。
不要因為你是 INTP,就說自己「一定」社交白痴。
不要因為你是 ISFJ,就永遠不敢爭取想要的東西。
我們可以是 INFJ,也可以是喜歡玩遊戲的大人、
是會在路邊因為貓咪微笑的人、是會為了夢想熬夜痛哭的人、
是可以靜靜看著黃昏的人、是有時候會搞砸事情的人,
是——什麼都可以、也什麼都不是——
只要是「你自己」。
所以我想說的其實很簡單:
MBTI,不等於你。
你不是字母組成的產物。
你是故事,是過程,是那個能夠不斷看見自己、轉化自己的人。
分類,只是過程中的一把鑰匙。
真正的你,是穿越了這一切,仍然選擇走自己的路的那個人。
如果你也曾經卡在「我是什麼類型」的焦慮裡,
也許這篇文章能幫你鬆一點,把空間還給自己。
歡迎分享你的人格探索經歷,我很期待能聽到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