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UMC)在2025年第一季法說會上端出一份「符合預期但不振奮」的成績單。每股盈餘(EPS)下探0.62元,創下近19季以來最低,毛利率跌破3成防線至26.7%。

撰文|編輯部
即便晶圓出貨持平,但一次性價格調整與花蓮強震衝擊仍對獲利帶來實質壓力,說明聯電仍處於轉型關鍵期,正面對從「價格競爭型」轉向「技術與區域多樣化」的結構再平衡挑戰。
短線承壓,長線轉型路難行
數據透露的不僅是獲利滑落,更顯示聯電正處於全球晶圓製造板塊變動的核心地帶。儘管22/28奈米製程逆勢成長,貢獻高達37%的營收占比,其中22奈米更單季成長46%,代表OLED顯示器驅動IC與影音應用需求仍熱,但整體營運動能仍不足以抵消宏觀逆風。
區域銷售結構方面,亞洲市場占66%、北美僅22%,透露出聯電營收仍高度集中在東亞供應鏈脈絡之中,這也成為其面對美中貿易與科技戰升溫的脆弱點。
關稅風暴未爆,企業備戰緊繃
面對法人關注的「關稅干擾力道」,聯電高層雖表示短期內尚未看到明顯訂單變化,但已坦承下半年能見度大幅下降,並預告將透過擴張美國製造基地來分散地緣風險。
這意味著聯電正在從「技術位階中段」廠商,嘗試透過「製造地區重分布」強化議價與存續能力。
美國廠計畫預計2027年投產,代表短期內關稅仍將是聯電的潛在不確定變數,尤其當客戶產品被課稅時,聯電可能被迫與客戶「共擔成本」。這也考驗其與客戶之間的價值合作與非價格競爭實力。
英特爾案、格芯合併傳言:市場對手與盟友界線模糊化
至於與英特爾12奈米製程合作案則進展順利,目前已進入試產驗證階段,預期2026年可量產,2027年對營收帶來貢獻。
然而市場最敏感的議題仍是聯電是否將與GlobalFoundries(格芯)合併。儘管聯電財務長劉啟東堅稱「不對市場謠言評論」,但對投資人而言,這場潛在整併若成真,將意味聯電從「第四大」跳升至「全球第三晶圓代工」的戰略變盤。
短痛難免,長線關鍵在於「非台灣製造」與AI世代定位
聯電正站在晶圓代工市場的歷史十字路口。一方面是獲利壓力與地緣風險升高,另一方面則是轉型升級與市場結構重組帶來的新可能。
聯電若能成功以技術差異化與多元製造基地打開北美與高端應用市場,其下一波成長曲線將不再依賴單一亞洲市場與成熟製程。
聯電能否撐過這場關稅與技術門檻的雙重夾擊,將是台灣中段晶圓製造業者面對全球重構的一次生存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