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克爾的親筆自傳《自由》中,前德國總理平實回望了自己的成長背景,細膩描繪了身為女性、牧師子女遭遇的挑戰,以及一名前東德人在統一前後的德國社會面對的衝擊。延續上一篇從童年與家庭背景切入的觀察,本文將聚焦於她如何將性別與身分的限制,轉換成對人民生活更深刻的理解力,不只善於溝通,更透過務實的科學家思維,有效化解複雜的社會困境。
一、相對剝奪感:看見更多
「長期被剝奪的東西總是具有某種吸引力。」
牧師家庭、女性與東德居民的身分,讓她無可避免對生活產生相對剝奪感。以性別與選舉為例,她如此描述:「在傳單上,我介紹自己為『您的直接議席候選人』(Ihr Direktkandidat)。當然,今天我會寫成『您的直接議席女候選人』(Ihre Direktkandidatin)」。但在當時,我仍像在東德時期一樣使用男性陽性形式。」透過隱藏女性的身分,她才能避免因為選民的性別偏誤而無法公平競爭。
即使當選總理,性別的限制依然存在。上任後幾天,梅克爾在以男性為主的「手工藝中央協會(ZDH)」發表演說。雖然順利贏得滿堂彩,但其中一人如此稱讚她:「在這裡唱歌的這隻鳥兒,已經長好了牠的喙。(出自《紐倫堡的名歌手》」梅克爾不禁納悶:「若今天站在這裡的是一名男性,他會用這樣的話稱讚他嗎?」即使明白對方立意良好,但受到貶低的感覺,依然揮之不去。但梅克爾遭遇的限制,不僅止於性別,政治上的身分也是如此。
二、東德背景:凝視體制裂痕
「東德的限制比西德更多,但我意識到,為了自己,我必須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做好工作,以免讓自己變得消沉、憤世嫉俗,或者在年輕就變得麻木。」
不論是言論自由、經濟發展或各個生活層面,東德都落後於西德。然而梅克爾選擇不沉溺於無力感,反而決心付出行動,做出改變,也成為她深刻理解邊緣群體處境的基礎。
東西德統一後隔日,梅克爾在柏林圍牆一帶恰好與一名警察眼神交會。這名前東德的人民警察,已經在一夜之間成為西德警察,「但他們仍是同一個人。那一瞬間的眼神交會讓我猛然意識到,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多麼艱鉅——真正共同生活在統一的德國之中。」即便柏林圍牆倒塌,兩德之間的差異並未就此消失。事實上,即使兩德統一已距今35年,兩德之間的階級與認同鴻溝依然存在,這點也反映在今年德國大選結果—在東德選區,極右派的另類選擇黨備受擁戴。
延伸閱讀:【國際新聞】德國右翼捲土重來:脫歐的另類選擇
然而,性別與歷史因素的相對剝奪感,反而被梅克爾化為力量,為自己努力、更對於人民的苦難有更深刻的體察與洞見。
三、能屈能伸:柔性溝通與理性思維的融合
「我感覺到,如果自己真心為他們著想,總有一天會贏得他們的支持。」
對於政治環境的限制,她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在可改變的範圍內全力以赴。從女性的標籤之中,她發揮善於溝通與聆聽的特質:「我試圖與民眾進行對話,...學會了忍受沉默的片刻,而不是用滔滔不絕的話語嚇退對方。」與其以誇大、虛無的口號煽動人心、吸引選票,梅克爾不急於展現實際的政治成效,反而透過耐心對話與聆聽,尋找雙方都可接受的平衡點。
更讓梅克爾如虎添翼的,是科學家的思維。溝通與合作並不代表全盤接受,而是發現問題、分析思考,實事求是地尋找解方。即使是削減假日加班費、削減補貼、整頓預算等不討好人心的改革,她仍勇於推動,為的是讓國家長治久安。這種「柔中帶剛」的特質,正是她能在民粹與極端情緒日益高漲的當代社會,維持穩健領導的關鍵。
小結
身為女性、牧師家庭出身的前東德人,梅克爾從不佔據體制內的有利位置。然而,相對剝奪感並未將她推入怨懟的深淵,反而讓梅克爾更敏銳地理解人民的苦難,甚至揉合理性思維與軟性溝通能力,化解社會分歧。《自由》一書的中段,我們看到她如何在困境中將劣勢化為優勢,展現出不卑不亢的政治思維與人格底氣。
延伸閱讀
《自由》閱讀心得(上):從滕普林出發,牧師家庭與梅克爾的穩定領導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非常歡迎您花39元,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能鼓勵我持續產出更好的內容!
更多閱讀心得與自我成長相關文章,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閱讀心得 X 自我成長
更多國際新聞,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國際新聞
更多英語學習資源,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英文學習X翻譯
更多心理學省思,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生活中的心理學
更多生活省思,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生活紀錄 X 省思
更多歐洲旅遊攻略,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旅行攻略 X 心得
更多歐洲交換遊記,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旅行攻略 X 心得
更多交換攻略,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 萊頓大學校級交換
更多美食開箱,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臺灣美食X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