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爸脾氣越來越差,一天吼個三次,問他怎麼了,他還說『我有哪裡怪?』」
如果你也覺得家中長輩「性格變了」,好像變得脾氣怪怪、容易激動、過度敏感,甚至連自己都說不上為什麼情緒會這麼大——那這一篇,真的非常值得你好好看完。
我們要聊的不是情緒管理的書,而是熟齡族的情緒變化,以及這背後可能隱藏的心理壓力與認知問題。

😠 熟齡族的情緒「突然變大」不是沒來由
很多人以為老人家「就是這樣」,但真相是——一個人情緒變化大,不會憑空發生。
你得先知道一件事:
情緒=腦的運作 + 心理狀態 + 生理反應 + 社會互動
也就是說,一個人變得容易激動、容易落淚、講話易怒,有可能是:
- 長期壓力沒出口(退休後找不到價值感)
- 生活孤單缺乏互動(覺得沒人懂自己)
- 情緒調節功能下降(隨著腦部老化而改變)
- 甚至是大腦的額葉或邊緣系統在「退化中」
這些情況,看起來只是「脾氣變了」,但其實是一種「內在適應失衡」的表現。
🧠 情緒 × 認知:從行為看出變化
我們先把「憂鬱或壓力型情緒困擾」跟「認知退化型情緒異常」做個比對:
對照項目情緒困擾(如壓力、焦慮、憂鬱)認知問題前兆(如失智症初期)情緒表現煩躁、易怒、沒來由地低落激動、不合邏輯的情緒反應有無自我覺察通常知道自己最近情緒不穩常否認問題,甚至不記得對話時反應還能跟你談談內心感受會講偏、重複、跳躍主題發怒是否有原因多數有壓力源或壓抑背景常無明確誘因,爆發突兀是否有妄想/懷疑傾向偶爾,伴隨焦慮出現明顯懷疑、偏執、扭曲事實情緒變化週期跟生活事件有關越來越頻繁且不穩定
📌 你要觀察的重點是:「發作當下」的反應,還有「事後」的記憶與態度。
🧩 是壓力、憂鬱,還是大腦在退化?
其實這三者有時會「交錯出現」。
有些人是憂鬱在先,進而引發認知退化;也有些人是腦部退化開始後情緒控管變差。
舉例來說,失智症初期常見的就是:
- 開始懷疑家人偷東西(其實是自己忘了放哪)
- 突然說鄰居在罵我(但沒這回事)
- 對熟人講話變得沒耐性、反覆重複講話
- 一激動還可能摔東西,幾分鐘後卻完全不記得
這些症狀,常會讓家人誤以為「老人家只是越來越難搞」,但實際上,是大腦逐漸喪失情緒與認知統整能力的開始。
👵 實例小故事:從吵架到就醫
玉蘭姐(75歲)從來都不是會罵人的人,卻突然開始:
- 怒氣沖沖罵鄰居「亂丟垃圾」
- 一進超市就對收銀員大聲喊:「你故意少找錢!」
- 和女兒講話講沒兩句就拍桌子,甚至摔杯子
家人本來以為是退休後心情不好,直到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孫子偷她存錢筒,才真的驚覺「不對勁」。
檢查後發現是前額葉輕度退化+合併情緒障礙,即所謂的「情緒型輕度認知障礙」。
🧪 小互動測試:你最近有這些情緒變化嗎?

✅ 勾 2 項以上 → 建議進一步記錄情緒起伏
✅ 勾 3 項以上,或合併記憶、判斷力問題 → 考慮就醫評估認知功能
👨👩👧 情緒照顧兩大重點:自己先穩定,別人才能靠近
🧘 對自己:
- 給情緒一個出口:寫日記、說出來、畫畫、運動都可以
- 每天固定一件開心的小事:哪怕只是喝杯茶、聽一首歌
- 記錄你的情緒觸發點:有模式就能提早避開或準備
- 遇到衝突,暫停五秒,不急著回話
💬 對陪伴者:
- 說「我懂你現在情緒不好」勝過「你不要這麼生氣」
- 不要在情緒最激動時講道理,先穩定氣氛
- 記得情緒不是針對你,是他控制不了自己
- 協助建立可預期的生活節奏與安全感
📌 很多時候,熟齡情緒失控不是不愛家人,而是他自己也「困在那裡走不出來」。
🧑⚕️ 什麼情況該就醫?
- 情緒改變嚴重影響家庭氣氛或人際關係
- 發怒後完全失憶,甚至反過來責怪他人
- 有幻覺、妄想、偏執行為
- 合併記憶、判斷、語言或行為混亂
- 情緒失控伴隨有攻擊或傷害行為
📌 許多神經科、身心科醫師都有針對熟齡族設計的評估工具,能幫助家人釐清情緒與認知的真實來源。
🧾 小結:今天你該記得這三件事
- 情緒失控可能是心理壓力太大,也可能是認知功能在慢慢下降。
- 觀察「事後是否記得」、「是否願意解釋自己行為」是重要判斷關鍵。
- 早一步了解、晚一步衝突,給自己和家人多一點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