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慢慢在看PMP線上課程影片
利用通勤時間每天看一點
也想簡單寫點筆記紀錄什麼是瀑布式、敏捷式專案管理?
還記得前陣子剛到職,主管告訴我這邊主要是用瀑布式專案管理的做法。
我點頭嗯嗯嗯,但其實對到底什麼是瀑布式也是一知半解,平常也會聽到的敏捷式又是什麼?
後來課程裡看到比較完整的說明,兩者最主要的差異應是範疇的變動彈性。
瀑布式又稱為傳統式,可以理解為一脈相承、從頭到尾、循序漸進。當我們確認完需求,界定好本次專案的範疇後,就在這個方向和範疇裡去進行,如果執行過程出現超出範疇的需求,那不好意思這部分就要另起專案來進行,可以有效確保專案在原先規劃好的目標和方向內執行。
而敏捷式呢?或許可以用跌代的概念來理解,我們先將產品用最小可行性(簡陋但至少能表現出最主要的功能目的)的方式來做出一個原型(雛型),然後把這個試用品拿給使用者玩玩看,觀察看看他們的使用行為、了解他們的想法,再根據這些回饋重新定義、細化我們的專案範疇,一步步讓要做出的產品更清晰、更貼近想達成的目標,以此方式來透過實際的反饋,讓產品在專案過程中有持續優化的機會。
而許多組織其實是混合的模式,不一定全然是其中一種,但因為經驗還有限,我現在也還不清楚具體來說這樣的混合如何取捨。
組織架構類型
課程也提到了兩種組織架構
Functional:以功能為導向,企劃、設計、IT分別在不同部門,有各自的主管,一個人同時身負數個專案,由部門主管來調派人力。也就是說,每個人對於每個project來說,都是part-time的狀態,部門主管有更多決策、資源配置上的權力,各專案的PM相對自主性比較小。有點像是PM主管是program manager,而各個PM是往下一層裡面小專案的manager。
Projectized:專案導向式,每個人就是自己當前這個project的全職工作者,當專案結束後,再move on到下一個專案。也因此PM就有更完整的權力和自由度。
同樣的,兩種組織架構,也常有介於中間的混合模式,視專案規模等也會影響。不過目前一般來說公司大多是偏向Functional的形式,除非是特定產業例如建築營造,比較有可能是projectized。確實也是滿好奇在這種專案導向的組織結構裡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目前我所處的環境是以瀑布式、projectized 為主的組織,作為PM的角色,確實也觀察到人力等的調配,是受到部門主管的直接影響。不過因為還是個新手,現在還不會具體感受到受限,或這種環境類型是否會有成長上的限制,就留待未來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