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場不可複製的旅程。
今天這篇文章,將帶你一覽0~6歲幼兒在「動作」「語言」「社交情緒」「認知」等面向的發展里程碑,幫助我們在陪伴的過程中,既溫柔又有方向。
為什麼要了解幼兒發展階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但如果我們能掌握大致的發展階段,就能:
- 避免「揠苗助長」或「誤解孩子」
- 調整教學/陪伴策略,提供適齡刺激
- 在出現發展遲緩徵兆時及早發現、及早協助
了解發展,是更理解、更貼近孩子的第一步
0~6歲幼兒發展階段總覽
0~1歲:感官探索與依附建立期
📍主要特徵:
- 感官是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看、聽、摸、聞、嘗)
- 開始建立與照顧者的「安全依附關係」
- 會出現「分離焦慮」
📍發展亮點:
- 會翻身、坐、爬、扶站(約6~10個月)
- 咿咿呀呀發音、模仿聲音
- 會對熟悉的人微笑、認人,開始用哭聲或表情表達需要
📍陪伴重點:
- 給予足夠的擁抱與眼神回應,建立安全感
- 使用豐富聲音與語調與嬰兒互動(例如:唱歌、講話、誇張表情)
- 提供感官玩具、安全探索環境
1~2歲:動作發展與自我萌芽期
📍主要特徵:
- 大肌肉動作迅速發展:學走、學跑、學爬上爬下
- 開始出現強烈的「我要自己來!」
- 用基本語詞表達需求(例如:媽媽、吃、要)
📍發展亮點:
- 出現「物體恆存概念」:東西消失不等於不存在
- 喜歡模仿大人行為(掃地、講電話等)
- 情緒起伏大,但還不會調節
📍陪伴重點:
- 給予機會自主嘗試(如自己穿鞋、吃飯)
- 認可他的努力,不強求完美
- 協助命名情緒與行為(「你現在是不是覺得有點生氣?」)
2~3歲:語言爆發期與「我說不」的年紀
📍主要特徵:
- 詞彙量大幅成長,會組合2~3字句
- 開始出現「說不停」現象,表達慾望強烈
- 自我意識高漲,進入「兩歲叛逆期」
📍發展亮點:
- 喜歡說「不要!」、「我不要你!」來表達界線
- 會透過語言、角色扮演來模擬生活經驗
- 會注意同儕,但仍以平行遊戲(彼此在旁玩)為主
📍陪伴重點:
- 給予選擇權(例如:「你想先穿外套還是先戴帽子?」)
- 用簡單語句陪孩子練習說出需求
- 接納情緒的同時,穩定立界限
3~4歲:想像力與社交意識萌芽期
📍主要特徵:
- 角色扮演遊戲興盛(爸爸媽媽遊戲、醫生遊戲)
- 開始有「朋友」概念,會模仿、合作或競爭
- 語言越來越能表達情緒與故事
📍發展亮點:
- 問十萬個「為什麼」的階段
- 具備初步的因果關係理解
- 仍容易情緒化,但開始有自我安撫方式(例如:抱娃娃、唱歌)
📍陪伴重點:
- 鼓勵說故事、玩假裝遊戲,豐富語言與想像
- 引導社交技巧(例如:怎麼輪流、道歉、邀請朋友一起玩)
- 幫助理解規則與界線背後的原因
4~6歲:社會性與邏輯能力成長期
📍主要特徵:
- 能理解簡單規則與團體合作
- 有自我形象與比較意識:「他比較快」、「我是好孩子」
- 表達能力更清楚,喜歡參與討論、問題解決
📍發展亮點:
- 從「我」的世界逐漸走向「我們」的世界
- 認知發展進入具體運思階段(能分類、排序、基本邏輯)
- 出現道德感的雛型(例如:這樣對/不對)
📍陪伴重點:
- 提供合作與協商的情境(一起完成一幅作品、一個任務)
- 鼓勵說出內心想法與選擇
- 訓練情緒調節與挫折容忍力(例如:輸了遊戲怎麼面對)
一段話總結每個階段的孩子:
0~1歲,要「安全感」
1~2歲,要「嘗試自主」
2~3歲,要「被聽見」
3~4歲,要「想像與模仿」
4~6歲,要「理解關係與規則」
理解,是最溫柔的教育
當我們知道一個孩子「為什麼哭」、
知道他「為什麼說不要」、
知道他「為什麼一再重複同樣的話」,
那我們的陪伴,不再只是應對行為,
而是貼近他內心的支持與理解。
每個孩子的成長步伐不同,但你的觀察力、耐心與好奇心,
都會成為他成長路上最美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