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是個「好學生」,上課會乖乖寫筆記那種。課本、講義、論文,都會有滿滿的線條與重點。
高中時代偶然拿到一台 Palm PDA,我就開始在上面都寫數位日記,累積幾百篇。
到了大學,Evernote 這種「第二大腦」的軟體推出,「紀錄想法可以創造出未來價值」的概念開始流行起來。
我很興奮地把各式各樣的知識都放進去,包括手寫筆記也都拍照建檔,妥善整理,覺得一定能夠成為我未來的助力。
除了 Evernote,我用過的筆記軟體不計其數。Drafts、Vesper、Simplenote、iA Writer、OneNote、Google Keep、Bear、Notability、NotePlan、Agenda、Notion、Craft、Ulysses、Obsidian,當然也少不了 Apple Notes。
甚至曾經寫了 NoteBox 這個快速筆記 app,作為獨立開發創業題目。
囤積的意義何在?
但是當我紀錄的筆記越多,就越發現沒有意義。只有盲目的囤積筆記,而沒有拿出來消化或轉變成其他有意義的東西。
坊間有許多整理筆記的方式。但是不論如何,對我來說,要維護這些筆記之間的關係都非常不直覺。
實際上,99.9% 的時候我還是打開 Google 搜尋,尋找下一個想知道的事情。極少會去筆記庫搜尋這些寫過的東西。
反而是一種情況:你聽說過有些人在 StackOverflow 找答案時,找到多年前自己寫的正確答案嗎?我就經歷過這種事。也常常在自己以前的公開推文挖到寶。
於是,工作幾年下來,我開始不寫正經的筆記了,不再維護「第二大腦」,從筆記囤積症痊癒。
因為我理解到,那些真正值得記下來的事情,應該要輸出,而不是輸入而已。
具體作法,如果是公司內部的事情,就在公司內部系統寫文件。
如果是可以公開的資訊,我就直接在 Twitter 發文、寫 blog、電子報、Notion 的知識庫,公開分享。當然,現在在 iOS Developer+ 寫文章更是如此。
真正重要的事情會一再出現,不一定要親自收藏。真正值得分享的東西,就直接分享。不用藏起來。
對我來說,做筆記這種輸入的動作並不重要。輸出成能夠分享與討論的知識才重要。
行動才是筆記的目的
我現在對於筆記的實務是:形式不重要、過程不重要、整理不重要,最終有一個行動才有意義。
形式、過程、整理為什麼不重要?有 LLM 可以整理文字、語音,就不需要在意筆記的形式了。最後可以叫 AI 輸出與總結。
我所謂行動是什麼?
一種是會去做某些事情。比如說整理旅行要的資料在一篇筆記上,到時候會當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