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反智

閱讀筆記|反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有想過為什麼有些論述即便缺乏證據支持,卻仍被很多人採用?像是在台灣對於口罩習以為常的我們,有沒有困惑過為什麼疫情期間美國出現大量反對口罩的抗爭呢?這類現象在《反智》這本書裡或許能找到解答。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物理學有專業知識的愛爾蘭作家David Robert Grimes。他一直致力於推廣大眾對科學的認知,也在本書藉由不同歷史事件和案例來探討各種思考謬誤,其中不外乎這些謬誤如何加深陰謀論的傳遞。我想就書中以疫苗接種為例來分享三個相關的認知偏誤。

「我們具有上帝般的科技,卻擁抱中古時代的習俗,懷有舊石器時代的情緒。」—《反智》

拒絕疫苗接種—後此謬誤

「後此謬誤」指的是「因為B發生在A之後,所以一定是A導致B」的因果偏誤。1990年代末疫苗普及率升高後,自閉症診斷率也升高 ,於是有一些反疫苗人士提出「疫苗導致自閉症」的主張。醫學界並沒有證據指出疫苗與自閉症的關聯性,然而這樣的主張卻被反疫苗人士透過主流媒體大肆宣傳,加深大眾對疫苗與自閉症的錯誤因果關係。這種因時間順序推論的因果關係就是「後此謬誤」。

不可靠的記憶—可得性捷思法

而疫苗與自閉症的關聯,也因大腦的「可得性捷思法」被高估了。當某件事越容易被想起,我們容易認為這件事必定重要,這個認知偏誤即為「可得性捷思法」。孩童因麻疹死亡的畫面早已不在生活裡,相比自閉症光譜的診斷標準近年被放寬,讓自閉症兒童更容易進入大眾視野。也就是說,「自閉症」這個想法更容易被大眾記憶「取得」,也更容易讓人們認為與疫苗有高度關聯。

給予陰謀論版面—虛假平衡

「虛假平衡」是指媒體為了平衡報導,給予反方過多版面,造成正反方看似證據比重相當。舉例來說,科學家們對全球暖化是接近100%的共識,但是媒體為了「平衡報導」會給予反對方將近50%的版面。這會導致閱聽人的比例感知錯誤,並相信科學界對於全球暖化仍有巨大分歧。作者認為發言權應與證據強度成比例,意思是說一個議題哪方的證據多則應該多給版面,才能讓報導呈現的正反方比例符合現實的比例。否則,看似「平衡」的報導其實沒有反映出真實現況,反而使陰謀論得以助長。同樣的,即便醫界共識為疫苗的高度安全性,「平衡報導」會加深大眾認為醫界對疫苗接種有分歧。

直面死亡的恐懼

疫苗尚未出現之前,天花每年在歐洲奪走一萬四千條人命,害死全球兩百多萬人。直面死亡讓全球合作普及疫苗,成功讓天花帶來的悲痛從人類記憶中淡出。然而,我們卻遺忘了疫苗如何改變世界,對疫苗的重視逐漸鬆動,也正在為這份遺忘付出代價。反疫苗現象導致歐洲國家接種率急速下降,讓極高傳染性的麻疹在2011年造成超過七千名孩童住院,到了2018年更是導致八萬多名住院病例。世界衛生組織也將「疫苗猶豫」列為世界十大健康威脅。因為看不見危險,我們更容易對風險抱持懷疑。

除了「疫苗猶豫」,疫情也暴露出另一個類似的科學抗拒現象—拒戴口罩。疫情時,美國因為一個口罩令上街抗議政府迫害人生自由。相比台灣在尚未下令就搶購口罩呈現鮮明對比。因為美國的個人主義盛行,個人自由與公共衛生的矛盾似乎讓許多美國人都有懷疑口罩保護效果的「疑口罩論」。當社群媒體上隨處可見「不戴口罩而且得病還自我痊癒」的影片時,疫情的死亡數字和科學證據似乎在這些敘事前毫無價值。如同書中談到疫苗接種的問題,人們必須「直面死亡」才能被恐懼提醒要接種疫苗。也是在疫情肆虐下,美國死亡人數攀升到世界第一時,許多人才開始配戴口罩。這樣的現象讓人不免好奇為什麼人類要在直面死亡之時,才願意接受科學呢?

解法:懷疑而非否定

或許正是因為我們人是感情的動物,如作者所言無法不受到認知偏誤的影響。作者認為培養批判性思考並非丟失情感,而是成為「懷疑論者」。懷疑並非反對,而是好奇「我們為什麼那樣想」並預設所有主張尚未受到證實。當面對某個主張時,秉持懷疑精神是包含多方面的思考與對自己的提問。這其中包括推理什麼證據導致這樣的結論、追溯訊息來源的可靠性、提醒權威介入無法作為證據、提防實驗的可偽造性、小心數據被操弄的可能性等等。更重要的是接受「科學知識都是暫時性」的。隨著資訊更新,證據也可能有所變化,而我們的立場與想法也需有所改變。相較之下,那些面對廣大科學證據卻堅持己見的人,作者認為這些只是不具批判性思考並對事實毫不關心的否定者。

批判性思考,可以拯救世界」是這本書的序與主張,美蘇冷戰期間蘇聯首席值勤官彼得羅夫掌握發射核武的生殺大權。他在收到美國核武攻擊警報時沒有立即下令發射核武反擊,而是堅持理性分析,最後認定收到的警報為系統錯誤,避免了世界被核武毀滅。從個人決策到全球安危,如果每一個人都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即便無法像彼得羅夫拯救世界,也能避免不少身邊的遺憾。

(歪樓)當年的彼得羅夫讓我想到這個迷因

(歪樓)當年的彼得羅夫讓我想到這個迷因

心得

本書探討的現象和認知偏誤數量龐大,如同大部分探討批判思維和認知偏誤的書籍,關於回聲室(同溫層)、統計學、偽科學、和記憶不可靠性也被探討。對於具體如何培養批判性思考的篇幅倒是只有集中在最後一兩章,內容感覺有些擁擠。另外,有時閱讀過程會感覺作者好像很憤怒,用詞(不確定是否是翻譯問題)會讓我稍微感覺過於情緒化和貶低。對於書中我雖認同作者強調的「科學證據是暫時性」這樣的開放心態,但又在作者在措辭上(再次不確定是否是翻譯問題)感受不太到他有這樣的心態,不知是否他自己也可能陷入了某些認知偏誤。

如果想單純了解認知偏誤的概念,我會覺得這本書有點硬,可能《戰勝思考騙局》和《思考101》會是比較好的入門書。但若想了解具體歷史脈絡和認知偏誤在人類生活上的現象,那這應該是一本滿有趣的書。


avatar-img
獨旅 | 讀旅
17會員
36內容數
🧳分享一些獨旅攻略 📖也分享一些讀書心得 🙈偶爾聊聊美國社工界和助人產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獨旅 | 讀旅 的其他內容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是一位美國作家,他透過自己做習慣實驗的內容發表在網路上後獲得廣大群眾迴響,也促成了開始著手寫這本書的契機。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了習慣四大法則,也融入了許的認知科學和行為科學,幫助讀者慢慢改變以及建立習慣。 「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是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擁有約二十五年經驗培訓個人及企業提升領導能力的講師。光看標題會以為是一本純粹的工具書,好像問出講師給的問題範例就能成為好領導。實際上作者花更多時間對讀者提問,幫助我們探索究竟「領導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背後也可能是每位領導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其說知
作者為日本文學教授,認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應該讀書來增進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跟培養專注力。網路上碎片化的資訊無法讓人有深度更無法讓人有深度或知識有效化,而作者介紹的一些方法則能幫助我們過讀書增進對於知識的理解力與深度。 「讀書的最大目的不在吸收知識,而在體驗」- 齊藤孝(《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是一位美國作家,他透過自己做習慣實驗的內容發表在網路上後獲得廣大群眾迴響,也促成了開始著手寫這本書的契機。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了習慣四大法則,也融入了許的認知科學和行為科學,幫助讀者慢慢改變以及建立習慣。 「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是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擁有約二十五年經驗培訓個人及企業提升領導能力的講師。光看標題會以為是一本純粹的工具書,好像問出講師給的問題範例就能成為好領導。實際上作者花更多時間對讀者提問,幫助我們探索究竟「領導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背後也可能是每位領導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其說知
作者為日本文學教授,認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應該讀書來增進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跟培養專注力。網路上碎片化的資訊無法讓人有深度更無法讓人有深度或知識有效化,而作者介紹的一些方法則能幫助我們過讀書增進對於知識的理解力與深度。 「讀書的最大目的不在吸收知識,而在體驗」- 齊藤孝(《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這是一本關於樹木的詩集與故事,雖然是繪本,但是內容非常豐富,文字與頁數都好多,那些故事與詩都在說著我們不知道的森林故事。
在商場江湖上,會計這門內功常被誤認為只有財務長、會計師那種老骨頭才需要修煉。但真相是不懂會計,就像拿著破銅爛鐵去闖天下,怎麼跟別人比劍?
表達對已逝父親深沉的愛與感謝,以及未能及時表達的遺憾。
這是一本關於樹木的詩集與故事,雖然是繪本,但是內容非常豐富,文字與頁數都好多,那些故事與詩都在說著我們不知道的森林故事。
在商場江湖上,會計這門內功常被誤認為只有財務長、會計師那種老骨頭才需要修煉。但真相是不懂會計,就像拿著破銅爛鐵去闖天下,怎麼跟別人比劍?
表達對已逝父親深沉的愛與感謝,以及未能及時表達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