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大人問我:你長大想做什麼,我能輕易答出;
長大後,有人問我:欸,你未來想做什麼?我卻是答非所問。
小學時,老師出一篇日記題目叫做:長大想做什麼?每位學生擁有天真無邪的想法,有的人想當科學家、有的人想當警察、也有的人想當總統,而我記得我是寫想當畫家,因為當時很喜歡畫畫,但之後課業繁重,畫畫的樂趣也就漸漸消失了。
直到國中畢業要上高職,不知道該選哪種科系,就選擇了資訊處理科,大學則選擇了資管系,其實也不知道為何會選這科系,覺得應該很好讀,才選這科。
大學快畢業後,朋友也會問起:欸你之後想做什麼?那時我完全沒有頭緒,直接就回:我不知道。進入職場也不是和科系相關,而是擔任製造業的品管工作。而現在這句話也一直在我心裡:之後想做什麼?
不知道要做什麼很糟糕嗎?本書《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作者禇士瑩說到:不知道要做什麼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好事。看到這句話,我為之震驚,第一次遇到有人會說不知道要做什麼是件好事。
有些人會認為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在學生時期才思考,其實大人們也會思考自己該做什麼,多數人畢業後也是找和科系不相關的職業,心想:工作只是賺錢,順順做就好。雖是順順做,但就會在某天浮出:我只能做這些嗎?想做副業、出國留學,但卻被生活許多事情綁住,比如家有年老父母、結婚生子很難做決定該怎辦?因此作者禇士瑩寫出21個人生提案供讀者們思考,跨出第一步認識自己的本質;第二步認識未來的自己,最後是培養自己的方法。
也許你會認為年齡成熟、工作已穩定才在思考「該做什麼」為時已晚,但人會因碰到某個啟發而開始轉換,若你有這樣的困擾,這本書很推薦給你。
我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
AI除了網路搜尋,也能應用在各個領域上,讓工作與生活更加便利及效率,不少人開始擔心,我的工作會不會被AI取代?許多新聞和網路文章也跟著寫此議題。作者說到:與其擔心會不會被取代,不如先想想人的工作目的是什麼?你可能會想說:就賺錢呀,不然勒?許多人以為「賺錢」就是為了「求生」,但仔細想想,這兩個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作者提出人為什麼要工作有十三個原因:
- 殺時間
- 得到成就感
- 透過與他人的連結,滿足社交的需求
- 找到人生價值
- 玩
- 培養耐挫力
- 符合社會期待
- 維持世界運作
- 感受退休的「爽」
- 獲得特定經驗或技能
- 達成夢想
- 憂慮
- 回應自己跟別人的內在或外在需求
沒有人教我們畢業後要入職場,自己就會自動自發找工作,作者說到:我們工作真正目的是回應自己的需求。做志工雖然賺不到錢,但可以滿足自己的成就感;當上班族能每個月領到薪資,你的工作是為了回應無形或有形的需求而做,AI怎麼可能搶得走呢?
人生在世,要好好照顧自己,關注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事!
為什麼我一直無法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人?
看網路文章不停提醒著我們「要好好愛自己」,但不是每天都會擁有這樣的想法,碰到難以言喻的事情也會感到無助。書內有兩句話令我感到鼻酸:
我們都告訴自己,一切都會變好,所以把希望寄託於未來,以後可以離開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可以經濟獨立,脫離帶來許多痛苦的原生家庭,我要去旅行、看世界,展開翅膀飛翔!
但有天我們回頭一看,才驚覺我們不只長大了,甚至已經開始慢慢衰老。然而我們過去夢想中,那個過著幸福快樂完美的自己,到底在哪裡呢?
我們總想自由翱翔,為了自由,不停為自己加油打氣、不停努力,但回頭才發現,自己的年紀逐漸增長、活力也和年輕時不一樣,開始猶豫,以前所說的夢想還能在實現嗎...?
什麼才叫「做自己」?
現今社會提倡要好好做自己,不要討好別人、不要成為別人的傀儡,但仔細一看,我們很多事情並不是做自己,明知這份工作不喜歡,但薪資很高還是得做;長輩說年齡到了要結婚生子,但這是自己想要的嗎?類似問題時常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所以何謂做自己呢?作者提出從他的成長經驗中整理出十項行動方法:
- 定義自我
定義不只要認識、理解自己,還包括「接受全部的自己」。 - 接受矛盾
釐清自己的價值觀難免會有矛盾地方,不用感到訝異,人生就是什麼都有的綜合版。 - 放下過去
總是拿過去當理由,並不真的想改變,實際上,他們更想一成不變。 - 停止比較
不斷跟自己或別人競爭,到頭來只有輸。停止過度關注、羨慕別人網路分享生活,過度關注最後變成網路酸民,無法面對自己。 - 學會自嘲
我們都不完美也會做尷尬的事。別把它隱藏起來,把自己尷尬的事當作笑料分享吧,沒什麼好隱藏的。 - 停止取悅別人
別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因為你永遠無法讓他們滿意。 - 中性看待
太多人強調正面思考、趕走負能量,其實我們可以「中性看待」所有事情。作者說到別人的讚美,只會特別聆聽沒有讚美的部分,因為那是我該改進的地方;別人對我的批評而沒有批評到的點,就是對我的讚美與認同。無論是讚美或批評,仔細一聽,他們對我的評語,都是差不多的。 - 表達自己
當你能透過外在的表達、呈現內在,就會從「表演」中畢業,讓人看到真誠,容易讓別人欣賞。 - 接受生活的起落
接受起落,只改變能改變的事,不白費力氣去試圖改變不能改變的事。 - 接受別人
學習接受自己的需求,也別忘接受別人的觀點、價值、選擇,做自己過程,大量應用同理心,不要粗魯、輕率或者任性。
也許有些人認為已結婚生子,很難做出十項方法,就像要拋家棄子一樣,我認為只要能做到十項裡的一、兩項,其實剩下的項目也會無意間做出,因為每件事情都是有相連性的。但這並不表示要你當個自私的人,努力那麼久,並不是要讓自己變成犧牲自我、完成大我的人,而是為自己的人生思考與決定。
這個野蠻的決定,同時是最優雅的決定,生命被卡住時,只要稍微優雅轉身,就可以掙脫束縛,繼續舒服地做自己。
不認識自己的人,往往是不負責任的人
一位叫東霖寫信給作者進行哲學諮商,他說為了考上好大學,高三努力讀書。就在選科系時,不知道自己喜歡哪科系,想到他喜歡助人,也喜歡當義工,因此選擇護理系。大三時到醫院實習,發現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樣,也發覺自己的初衷不見了。作者從信裡找出三個可能問題給東霖選擇,不知道要什麼、總是半途而廢、總是優柔寡斷,東霖選擇不知道要什麼,也延伸出他認為最嚴重的是不認識自己。作者問和陌生人要見幾次面才算認識?東霖回五次,作者在問他:那你這輩子有沒有見自己超過五次?東霖回答當然呀,而且是天天見。作者就說:這就奇怪了,每天跟自己連續見面,為什麼會說不認識自己?
作者說到,不願意為自己負責的人,代表不願意冒險;貪心的人無論多麼成功,永遠注定失敗。會認為不認識自己,是因為什麼都想要,想要上班賺錢、想要不上班就有錢、想要做這個跟那個,太多想要讓我們未覺察到:自己無意間變成一位貪心的人。就得問自己:我真的是全都要嗎?選擇斷捨離,讓自己冒一次險吧!
用問答方式,了解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情
對於成功者與失敗者,多數人想的是有專長、對未來有抱負及夢想、很有錢、擁有幸福家庭是人生勝利組;而失敗就歸類為沒錢、沒有伴侶、沒有目標,換個角度想,若你擁有人生勝利組所有技能,你會做哪些事情呢?也許多半人會說會幸福到老、成功到老吧,但這真的是我們內心真正的願望嗎?真的希望擁有許多錢財與抱負嗎?看了許多文章,許多網友都是希望身體健康、闔家平安,想擁有更多錢的回答則是在少數。
也許你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專長,其實對方看到的是你某一部分,也許是擁有幸福婚姻、也許是你擁有健康的身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苦悶少一點、視野大一點,與自己陪伴一輩子,也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
所謂的成功,其實是不在乎結果、自信對自己的選擇、享受追求過程的能力,然後逐漸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人。
保持好奇心,成為自己人生的冒險家
作者說到他的大阪朋友拜託在東京買礦泉水給他,但不要裡面的水,只要寶特瓶子而已,這位朋友說因為我家自己水龍頭打開就有水了,只對瓶子有興。或許是因為日本各個地區的水喝起來有所不同,所以作者的朋友才會請他把水倒掉;另外每個國家的水喝起來也不同,像歐洲和美國是「硬水」,日本是「軟水」,因此外國人到日本觀光,會覺得日本的水喝起來「很奇妙」、「感覺少了些什麼」。去過日本知道他們的公廁、旅館浴室是可以直接飲用的,但關於水冷知到是不知道,實在太神奇了!
雖然我們會因錢的關係、家庭關係而停止探索、停止幻想,但除了在職場上,社會背後真正問題也等著你去探索與思考。
我相信養成對行動充滿好奇心的習慣,能夠時常保持思考的人,就是人生的冒險家。
- 人生冒險家<行動的原點,是我們對這世界的好奇心>
很多事情我們很容易因環境關係混淆了視線與頭腦,覺得大家有這樣的想法,自己也會是這樣的想法,就像是跟風一樣。也許你有非做不可的事情,但長輩們和朋友給你許多建議指路,覺得自己好像真的不會成功,就將這件事情擱在一邊。但我認為沒有把非做不可的事情做出來,等到年紀增長就會開始後悔想著:為何當初沒有執行?人生自己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決定,而那些建議雖然是好意,但我們能當參考。就算只有一點冒險精神,都能為生活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