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該做什麼很糟糕嗎?《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請舉手》不知道要做什麼反而是件好事,作者21個人生提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小時候大人問我:你長大想做什麼,我能輕易答出;
長大後,有人問我:欸,你未來想做什麼?我卻是答非所問。

小學時,老師出一篇日記題目叫做:長大想做什麼?每位學生擁有天真無邪的想法,有的人想當科學家、有的人想當警察、也有的人想當總統,而我記得我是寫想當畫家,因為當時很喜歡畫畫,但之後課業繁重,畫畫的樂趣也就漸漸消失了。

直到國中畢業要上高職,不知道該選哪種科系,就選擇了資訊處理科,大學則選擇了資管系,其實也不知道為何會選這科系,覺得應該很好讀,才選這科。

大學快畢業後,朋友也會問起:欸你之後想做什麼?那時我完全沒有頭緒,直接就回:我不知道進入職場也不是和科系相關,而是擔任製造業的品管工作。

而現在這句話也一直在我心裡:之後想做什麼?

不知道要做什麼很糟糕嗎?本書《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作者禇士瑩說到:不知道要做什麼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好事。看到這句話,我為之震驚,第一次遇到有人會說不知道要做什麼是件好事。

有些人會認為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在學生時期才思考,其實大人們也會思考自己該做什麼,多數人畢業後也是找和科系不相關的職業,心想:工作只是賺錢,順順做就好。雖是順順做,但就會在某天浮出:我只能做這些嗎?想做副業、出國留學,但卻被生活許多事情綁住,比如家有年老父母、結婚生子很難做決定該怎辦?因此作者禇士瑩寫出21個人生提案供讀者們思考,跨出第一步認識自己的本質;第二步認識未來的自己,最後是培養自己的方法。

也許你會認為年齡成熟、工作已穩定才在思考「該做什麼」為時已晚,但人會因碰到某個啟發而開始轉換,若你有這樣的困擾,這本書很推薦給你。

我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

AI除了網路搜尋,也能應用在各個領域上,讓工作與生活更加便利及效率,不少人開始擔心,我的工作會不會被AI取代?許多新聞和網路文章也跟著寫此議題。作者說到:與其擔心會不會被取代,不如先想想人的工作目的是什麼?你可能會想說:就賺錢呀,不然勒?許多人以為「賺錢」就是為了「求生」,但仔細想想,這兩個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作者提出人為什麼要工作有十三個原因:

  1. 殺時間
  2. 得到成就感
  3. 透過與他人的連結,滿足社交的需求
  4. 找到人生價值
  5. 培養耐挫力
  6. 符合社會期待
  7. 維持世界運作
  8. 感受退休的「爽」
  9. 獲得特定經驗或技能
  10. 達成夢想
  11. 憂慮
  12. 回應自己跟別人的內在或外在需求

沒有人教我們畢業後要入職場,自己就會自動自發找工作,作者說到:我們工作真正目的是回應自己的需求。做志工雖然賺不到錢,但可以滿足自己的成就感;當上班族能每個月領到薪資,你的工作是為了回應無形或有形的需求而做,AI怎麼可能搶得走呢?

人生在世,要好好照顧自己,關注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事!

為什麼我一直無法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人?

看網路文章不停提醒著我們「要好好愛自己」,但不是每天都會擁有這樣的想法,碰到難以言喻的事情也會感到無助。書內有兩句話令我感到鼻酸:

我們都告訴自己,一切都會變好,所以把希望寄託於未來,以後可以離開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可以經濟獨立,脫離帶來許多痛苦的原生家庭,我要去旅行、看世界,展開翅膀飛翔!
但有天我們回頭一看,才驚覺我們不只長大了,甚至已經開始慢慢衰老。然而我們過去夢想中,那個過著幸福快樂完美的自己,到底在哪裡呢?

我們總想自由翱翔,為了自由,不停為自己加油打氣、不停努力,但回頭才發現,自己的年紀逐漸增長、活力也和年輕時不一樣,開始猶豫,以前所說的夢想還能在實現嗎...?

什麼才叫「做自己」?

現今社會提倡要好好做自己,不要討好別人、不要成為別人的傀儡,但仔細一看,我們很多事情並不是做自己,明知這份工作不喜歡,但薪資很高還是得做;長輩說年齡到了要結婚生子,但這是自己想要的嗎?類似問題時常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所以何謂做自己呢?作者提出從他的成長經驗中整理出十項行動方法:

  1. 定義自我
    定義不只要認識、理解自己,還包括「接受全部的自己」。
  2. 接受矛盾
    釐清自己的價值觀難免會有矛盾地方,不用感到訝異,人生就是什麼都有的綜合版。
  3. 放下過去
    總是拿過去當理由,並不真的想改變,實際上,他們更想一成不變。
  4. 停止比較
    不斷跟自己或別人競爭,到頭來只有輸。停止過度關注、羨慕別人網路分享生活,過度關注最後變成網路酸民,無法面對自己。
  5. 學會自嘲
    我們都不完美也會做尷尬的事。別把它隱藏起來,把自己尷尬的事當作笑料分享吧,沒什麼好隱藏的。
  6. 停止取悅別人
    別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因為你永遠無法讓他們滿意。
  7. 中性看待
    太多人強調正面思考、趕走負能量,其實我們可以「中性看待」所有事情。作者說到別人的讚美,只會特別聆聽沒有讚美的部分,因為那是我該改進的地方;別人對我的批評而沒有批評到的點,就是對我的讚美與認同。無論是讚美或批評,仔細一聽,他們對我的評語,都是差不多的。
  8. 表達自己
    當你能透過外在的表達、呈現內在,就會從「表演」中畢業,讓人看到真誠,容易讓別人欣賞。
  9. 接受生活的起落
    接受起落,只改變能改變的事,不白費力氣去試圖改變不能改變的事。
  10. 接受別人
    學習接受自己的需求,也別忘接受別人的觀點、價值、選擇,做自己過程,大量應用同理心,不要粗魯、輕率或者任性。

也許有些人認為已結婚生子,很難做出十項方法,就像要拋家棄子一樣,我認為只要能做到十項裡的一、兩項,其實剩下的項目也會無意間做出,因為每件事情都是有相連性的。但這並不表示要你當個自私的人,努力那麼久,並不是要讓自己變成犧牲自我、完成大我的人,而是為自己的人生思考與決定。

這個野蠻的決定,同時是最優雅的決定,生命被卡住時,只要稍微優雅轉身,就可以掙脫束縛,繼續舒服地做自己。

不認識自己的人,往往是不負責任的人

一位叫東霖寫信給作者進行哲學諮商,他說為了考上好大學,高三努力讀書。就在選科系時,不知道自己喜歡哪科系,想到他喜歡助人,也喜歡當義工,因此選擇護理系。大三時到醫院實習,發現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樣,也發覺自己的初衷不見了。作者從信裡找出三個可能問題給東霖選擇,不知道要什麼、總是半途而廢、總是優柔寡斷,東霖選擇不知道要什麼,也延伸出他認為最嚴重的是不認識自己。作者問和陌生人要見幾次面才算認識?東霖回五次,作者在問他:那你這輩子有沒有見自己超過五次?東霖回答當然呀,而且是天天見。作者就說:這就奇怪了,每天跟自己連續見面,為什麼會說不認識自己?
作者說到,不願意為自己負責的人,代表不願意冒險;貪心的人無論多麼成功,永遠注定失敗。會認為不認識自己,是因為什麼都想要,想要上班賺錢、想要不上班就有錢、想要做這個跟那個,太多想要讓我們未覺察到:自己無意間變成一位貪心的人。就得問自己:我真的是全都要嗎?選擇斷捨離,讓自己冒一次險吧!

用問答方式,了解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情

對於成功者與失敗者,多數人想的是有專長、對未來有抱負及夢想、很有錢、擁有幸福家庭是人生勝利組;而失敗就歸類為沒錢、沒有伴侶、沒有目標,換個角度想,若你擁有人生勝利組所有技能,你會做哪些事情呢?也許多半人會說會幸福到老、成功到老吧,但這真的是我們內心真正的願望嗎?真的希望擁有許多錢財與抱負嗎?看了許多文章,許多網友都是希望身體健康、闔家平安,想擁有更多錢的回答則是在少數。
也許你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專長,其實對方看到的是你某一部分,也許是擁有幸福婚姻、也許是你擁有健康的身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苦悶少一點、視野大一點,與自己陪伴一輩子,也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

所謂的成功,其實是不在乎結果、自信對自己的選擇、享受追求過程的能力,然後逐漸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人。

保持好奇心,成為自己人生的冒險家

作者說到他的大阪朋友拜託在東京買礦泉水給他,但不要裡面的水,只要寶特瓶子而已,這位朋友說因為我家自己水龍頭打開就有水了,只對瓶子有興。或許是因為日本各個地區的水喝起來有所不同,所以作者的朋友才會請他把水倒掉;另外每個國家的水喝起來也不同,像歐洲和美國是「硬水」,日本是「軟水」,因此外國人到日本觀光,會覺得日本的水喝起來「很奇妙」、「感覺少了些什麼」。去過日本知道他們的公廁、旅館浴室是可以直接飲用的,但關於水冷知到是不知道,實在太神奇了!
雖然我們會因錢的關係、家庭關係而停止探索、停止幻想,但除了在職場上,社會背後真正問題也等著你去探索與思考。

我相信養成對行動充滿好奇心的習慣,能夠時常保持思考的人,就是人生的冒險家。
- 人生冒險家<行動的原點,是我們對這世界的好奇心>

很多事情我們很容易因環境關係混淆了視線與頭腦,覺得大家有這樣的想法,自己也會是這樣的想法,就像是跟風一樣。也許你有非做不可的事情,但長輩們和朋友給你許多建議指路,覺得自己好像真的不會成功,就將這件事情擱在一邊。但我認為沒有把非做不可的事情做出來,等到年紀增長就會開始後悔想著:為何當初沒有執行?人生自己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決定,而那些建議雖然是好意,但我們能當參考。就算只有一點冒險精神,都能為生活增添光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alebi09-avatar-img
23 小時前
//riotravel.zohodesk.com/portal/en/kb/articles/frontier-telef%C3%B3nico-c%C3%B3mo-llamar-a-frontier-airlines-desde-m%C3%A9xico //riotravel.zohodesk.com/portal/en/kb/articles/united-airlines-c%C3%B3mo-puedo-llamar-a-united-airlines-en-m%C3%A9xico //community.king.com/en/profile/2690261/%C2%BFC%C3%B3mo%20hablar%20con%20United%20Airlines%20desde%20M%C3%A9xico%3F //community.king.com/en/profile/2690264/ergaergaerg //riotravel.zohodesk.com/portal/en/kb/articles/american-airlines-desde-m%C3%A9xico-c%C3%B3mo-puedo-llamar-a-american-airlines-en-m%C3%A9xico //riotravel.zohodesk.com/portal/en/kb/articles/united-airlines-tel%C3%A9fonos-c%C3%B3mo-hablar-con-united-airlines-desde-m%C3%A9xico
avatar-img
閱讀閱書服
10會員
48內容數
閱讀閱書服,書服每一天。哈囉,我是史迪棋。 學生時期很不愛翻書,一看到書是「嚕踏嚕ㄘㄟˋ」。 離開學校的庇護,出社會後,才了解到有許多是學校所學不到。 無論是感情、心理以及時間管理都可從書內發掘新天地。
閱讀閱書服的其他內容
2025/04/03
工作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養活自己與家人,不得不到職場上賺錢,剛開始踏入公司,遇到新同事、主管,對工作內容感到新奇,讓人覺得振奮,久而久之卻發現身體愈來愈疲倦、每天早上一起床想著好不想上班、脾氣愈來愈暴躁,這樣日復一日,有時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
Thumbnail
2025/04/03
工作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養活自己與家人,不得不到職場上賺錢,剛開始踏入公司,遇到新同事、主管,對工作內容感到新奇,讓人覺得振奮,久而久之卻發現身體愈來愈疲倦、每天早上一起床想著好不想上班、脾氣愈來愈暴躁,這樣日復一日,有時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
Thumbnail
2025/03/21
本書《懶人攻略》提供57個生活法則,幫助讀者克服拖延症和缺乏行動力。作者從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出發,探討懶散的類型,並提出解決方案,例如「前十天全力以赴」、「找人一起督促」、「為固定模式增添樂趣」等。作者強調,懶散不等於偷懶,只要運用巧思,就能將懶散轉化為優點,輕鬆實現夢想。
Thumbnail
2025/03/21
本書《懶人攻略》提供57個生活法則,幫助讀者克服拖延症和缺乏行動力。作者從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出發,探討懶散的類型,並提出解決方案,例如「前十天全力以赴」、「找人一起督促」、「為固定模式增添樂趣」等。作者強調,懶散不等於偷懶,只要運用巧思,就能將懶散轉化為優點,輕鬆實現夢想。
Thumbnail
2025/03/19
現代人生活忙碌,容易忽略休息的重要性,導致身心俱疲。如何透過微休息、STOP策略、333休息法、正念呼吸及正念練習等方法,有效休息並改善睡眠品質,平衡工作與生活。
Thumbnail
2025/03/19
現代人生活忙碌,容易忽略休息的重要性,導致身心俱疲。如何透過微休息、STOP策略、333休息法、正念呼吸及正念練習等方法,有效休息並改善睡眠品質,平衡工作與生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今天在打開格子找靈感時看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題目就如同標題 如果不用工作你會做什麼 ,我想透過此篇來紀錄在青少年這個階段面對這樣的問題會有什麼想法,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期的相關動態和人生清單。
Thumbnail
今天在打開格子找靈感時看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題目就如同標題 如果不用工作你會做什麼 ,我想透過此篇來紀錄在青少年這個階段面對這樣的問題會有什麼想法,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期的相關動態和人生清單。
Thumbnail
怎麼說呢?人生經歷了3階段工作來說,潛伏期,事業心必須在檯面下,因為能力不足。 成長期,開始被重視了,當時經過許多不看好,看不起之類的,以為是好的,實際上暗潮洶湧,總之目前應該有點挺過了。 下一個階段,去我去我想去的地方,學我想學的事情,人生不要遺憾,剩下2/3不能浪費啊! 對自己喊話,相信看
Thumbnail
怎麼說呢?人生經歷了3階段工作來說,潛伏期,事業心必須在檯面下,因為能力不足。 成長期,開始被重視了,當時經過許多不看好,看不起之類的,以為是好的,實際上暗潮洶湧,總之目前應該有點挺過了。 下一個階段,去我去我想去的地方,學我想學的事情,人生不要遺憾,剩下2/3不能浪費啊! 對自己喊話,相信看
Thumbnail
在人資職涯的第六年,我曾經陷入非常深的迷惘,覺得自己想要過的生活,與正在過的生活截然不同。
Thumbnail
在人資職涯的第六年,我曾經陷入非常深的迷惘,覺得自己想要過的生活,與正在過的生活截然不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價值和對工作的期許,並對未來提出了一些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價值和對工作的期許,並對未來提出了一些思考。
Thumbnail
假如高三那年就能接收到這樣的資訊,不知道還會不會是現在這個自己啊。
Thumbnail
假如高三那年就能接收到這樣的資訊,不知道還會不會是現在這個自己啊。
Thumbnail
我希望自己能少一些迷惘、少一些妥協、少一些我不喜歡的人事物 回到我可能在這段時間體悟、增加、期待能在未來生活中有所不同的選擇 在離職前,無論是自己或是被網路媒體投放各種應該往自己想要的走去的各式資訊,從中比較像是借用那些想法,希望能夠移植到自己身上。當然自己在此時此刻,所握著幾乎都是淡淡的理論、淡淡
Thumbnail
我希望自己能少一些迷惘、少一些妥協、少一些我不喜歡的人事物 回到我可能在這段時間體悟、增加、期待能在未來生活中有所不同的選擇 在離職前,無論是自己或是被網路媒體投放各種應該往自己想要的走去的各式資訊,從中比較像是借用那些想法,希望能夠移植到自己身上。當然自己在此時此刻,所握著幾乎都是淡淡的理論、淡淡
Thumbnail
今天不聊職涯,想和換個話題和大家聊聊,分享我的人生哲學。 不曉得有什麼事情、物品、興趣、活動…,在沒有人要求的情況下,你/妳是主動去做的?不需要和其他人交待的? 又有哪些事是你/妳曾經或正在持續進行、研究、嘗試、調整或精進的? 很幸運的,我有!
Thumbnail
今天不聊職涯,想和換個話題和大家聊聊,分享我的人生哲學。 不曉得有什麼事情、物品、興趣、活動…,在沒有人要求的情況下,你/妳是主動去做的?不需要和其他人交待的? 又有哪些事是你/妳曾經或正在持續進行、研究、嘗試、調整或精進的? 很幸運的,我有!
Thumbnail
我好懷念剛出社會工作的那個我,懂得不多,還常問「這不是我該做的嗎?」對方以為我用的是激問,其實是懸問,我是很認真的問這些事是不是我該做的事耶。那時後好傻,做事全憑一股熱情。 因為不懂的事太多,所以不會、也不知道要計較。後來閒言閒語變多了,也影響了最初那個心無旁騖一心只想把完成份內工作的我。
Thumbnail
我好懷念剛出社會工作的那個我,懂得不多,還常問「這不是我該做的嗎?」對方以為我用的是激問,其實是懸問,我是很認真的問這些事是不是我該做的事耶。那時後好傻,做事全憑一股熱情。 因為不懂的事太多,所以不會、也不知道要計較。後來閒言閒語變多了,也影響了最初那個心無旁騖一心只想把完成份內工作的我。
Thumbnail
這些認定答案已在某處等我的想法,來自人們從小到大常被問或聽過的話,像是發揮自己的天賦、找到靈魂伴侶等,但這種要早早確立自我、實現目標的思維,也常引發人們反向焦慮,增添不必要也可能純屬先入為主的幻想追尋之路……
Thumbnail
這些認定答案已在某處等我的想法,來自人們從小到大常被問或聽過的話,像是發揮自己的天賦、找到靈魂伴侶等,但這種要早早確立自我、實現目標的思維,也常引發人們反向焦慮,增添不必要也可能純屬先入為主的幻想追尋之路……
Thumbnail
我認為能在一開始就承認:「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遠勝過於:「我以為自己適合做什麼」。 如果有了解我的轉職故事的話,會知道在我在大學畢業以前,非常篤定自己「很適合走語言」這條路,這讓我在遇到機會時出現一個很不可取的思維:「反正我都要走語言相關的路,我幹嘛還要花時間去嘗試毫不相關的事?」
Thumbnail
我認為能在一開始就承認:「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遠勝過於:「我以為自己適合做什麼」。 如果有了解我的轉職故事的話,會知道在我在大學畢業以前,非常篤定自己「很適合走語言」這條路,這讓我在遇到機會時出現一個很不可取的思維:「反正我都要走語言相關的路,我幹嘛還要花時間去嘗試毫不相關的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