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懶散,我們就會想到整天無所事事、只想當沙發上的馬鈴薯。本書《懶人攻略》裡寫道若你有沒辦法立即行動、無法持之以恆、做事推託散漫這些問題,其實你不孤單,因為這三件事我也真的全中!是人都會有想懶散的時候,但懶人也懶人的方法。書內也說道缺乏行動力最大原因是在於動機,而動機有分內在與外在動機,比如父母會叫小孩用功內書,這就屬於外在動機;主動想到外頭玩,就屬於內在動機。那如何該叫醒內在動機,讓想做的事情達到立即行動並且持之以恆?書內就介紹了57個生活法則,每個法則簡單明瞭、清晰閱讀,讓身為閱讀懶人的我也能立即讀完。如果你看了許多時間書籍或者拖延書還是無法改善懶人症,這本書推薦給你。
懶散並不是罪,請好好接納懶散的自己。作者本田直之是位槓桿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社長兼執行長,他表示自己也是位懶散之人,但看到他的職位很難把懶散合併在一起,他說道,只要將懶散天性添加一點巧思,也能成為你的優點。書內介紹懶散也有分前進行、墮落型,以及幸福型。墮落型指永遠在推託、原地踏步;幸福型算是活在當下,不在乎任何事情,沒有想做任何改變,雖然不想做任何改變短期內感到沒壓力,但時間一久就會覺得這樣真的好嗎?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就前進型懶散之人,前進型雖然也是會偷閒,但他們會發揮各種巧思,不會一直埋頭苦幹做事。書內也說道,懶散和偷懶這兩個是不一樣的意思。偷懶是在逃避眼前的問題,下場就是一刻都不得閒,懶散則是不選擇逃避,習慣動腦解決問題,過得輕鬆愜意。懶散每個人都有,為了能輕鬆過生活每一天,努力成為前進型懶散之人吧!
有心,不一定辦得到
「只要有心,一定能辦到。」當你決定要做一件事情應該會在心裡想著這句話,但懶散之人缺乏行動力,內心無論在怎麼浮出這句話,就是遲遲無法行動。「有心就能辦到。」用過度自信,但幾乎不動腦,最後都是以失敗收場。
有些人會事先規劃好行程,將每件事情排好優先順序才不會亂糟糟。但懶散型之人可能會覺得麻煩,因此他們就是想到什麼就先做,其實這樣的作法反而有效率,因為想到什麼事就會先完成,不會穿插其他事情只做一半。若按照順序來執行工作,看似美好但實際若沒照規劃的時間內完成,也拖到後面的工作,永遠做不完造成壓力。與其這樣,不如想到什麼就先做。最重要的是「不要累積工作」。

懶散之人定下優先順序反而有害無益
前十天盡力去做
強迫自己堅持個幾個禮拜,只會感受不到效果,也感受不到快樂,很快就會打回原形。作者提出先努力十天就好,最初的十天都不休息,等到第十一天在休息一天,這樣的作法會讓你漸漸感到有效果,也能養成習慣。也許會覺得:「我天生就懶,怎麼可能撐到十天,一天都不行了。」若有這種想法,我們可以完成一天,給自己獎勵,比如看喜歡的影集、吃點小點心等等讓你能激起繼續努力的事物。
找其他人一起
如果前十天還是無法持續,我們也可以找別人一起督促完成。比如許多人說持續運動要靠意志力,但懶散的人意志力非常薄弱,進行兩三天就不想去了,這時可以找願意一起到健身房運動的朋友,多個人一起運動也感到不孤單。作者提道,夥伴也有提高動機層級的效果,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倡需求層級理論,這理論分為五大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與認同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與朋友一起追求目標,除了擁有健康的身體,也能滿足愛與歸屬需求和尊重與認同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為固定的模式增添點樂趣
當一件事情養成習慣之後做起事來會格外輕鬆,雖然無壓力但也會產生問題。主要在於固定模式維持太久,每天做的事情內容都一樣你會感到無聊、不會產生好奇,也不會想要有動腦的能力,試著將固定模式生活穿插一些新奇的事物吧。例如閱讀已養成習慣,但都只看同個類型的書感到無聊,這時可以改看商業類書籍,並且作筆記動腦,讓腦袋再度喚醒。
懶散也能實現夢想
每天一到五辛苦上班日,好不容易等到假日時,只想待在床上哪裡都不想去,但又想做點什麼才不會覺得自己閒閒沒事做,腦裡擁有許多想法,但卻是心有餘力不足。作者在第四十五法則提到:想像怠惰的後果。
今天躺床一整天人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若持續十年後會是如何呢?可以想像體型會變胖、體力也變差、能力毫無長進、朋友也愈來愈少,這些話聽起來很諷刺,但要你每天躺床哪裡都不能去、哪裡都不能做,換作是我會受不了。人活著就是要動,想像自己躺床持續十年會變成什麼樣子,也是強制力的做法。
人都會想懶散的時候,想做一件事情卻裡不從心,會想拖延下去,或者很有信心可以快速完成,但時間一到,卻發現時間過太快什麼都沒做到,開始趕工、犧牲睡眠,也責怪自己為什麼不快點做?我以前也有這樣的想法,明明想閱讀卻開始看影集、滑手機,一拖就快到晚上,什麼都沒做到,開始責怪自己為什麼不去做,但事實上就是自己給自己壓力。
作者說道,我們可以轉換試著讚美自己。以教育小孩為例,整天批評他成績考不好、不努力讀書,小孩也不會如願進步,反而還會跟你唱反調;若改成讚美方式,小孩聽到就會激起進步。同理自己內心也能培養一位小孩,比如以上面的看影集、滑手機來說,雖然今天沒有閱讀,但前幾天卻有利用少數時間來執行,今天就給自己懶散一天,明天在實行就好。用認同和讚美懶散的性情,後續做起事來也輕鬆。不要直接用否定自我,陷入放棄思考的困境之中。
而否定過程也會為自己定懲罰,但就像書裡所說的雖然懲罰這件事看起來像是外在強制力,但本身就懶了,自己定的懲罰怎麼可能會去執行?(我有定過還真的一次都沒執行),而且強迫自己做事也快樂不起來,也是徒增壓力罷了。
與其給自己壓力,不如就換個場地養成習慣,比如在家閱讀就會想看電視、躺床,這時可以到咖啡廳或者圖書館提高閱讀能力。我也是在家讀不了書的人,翻沒幾頁就會立刻睡著,就會到圖書館自修室進行,而在自修室也看到許多人進行閱讀動作,相對會有感染力。
我們雖然懶散,但可以運用腦力思考如何行動,試著不再否定自己增加壓力,讓生活愈來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