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自己的經驗、以機構的角度來看實習這件事
機構為什麼會招收實習生
- 產學合作:
通常是學校對機構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模式會成形,通常是因為產業相關、學校與機構互相有需求。如果是目標很明確的學生,參與此類的實習就是最簡單方便的途徑。學校對機構的合作方式,學生不太需要煩惱尋找機構的問題。同一個機構的競爭對象主要是同校學生。 - 主管或機構期待:
招收實習學生符合單位內部目標,實習運作不一定是單位內的固定業務。這種情況,是否要招收實習生就很模糊,對於學生來說,可以更主動去詢問實習的可能性,創造機構願意錄取實習的機會。若是機構沒有很明確的「是否招收」實習生,學生通常可以多表現、探詢實習機會,如果學生有興趣,我這邊的建議是積極的詢問。 - 配合規定或符合KPI:
跟第一點的情況很類似,單位內的政策規定有要接受實習學生;或是單位接受評鑑、被考核的成績項目其中有一項是需要發展實習相關計畫。這類實習的通常會先匡列出實習條件目標,像是限定科系、專業背景。 - 儲備新員工:
就業機會增加、少子化的影響,對於單位的人力發展規劃都是一種威脅;提早與學校合作,招收實習學生,有更大的機會直接收編新血。對於已經確定好興趣、方向、學習規劃的學生,是個最好的情況。透過實習的機會,熟悉該領域。表現好的話,通常會被「預訂」,反之,如果實習表現太差,可能直接被列入黑名單。
實習機構評選學生的方式
最常用遇到的三種方式:- 書面資料:
是綜合學生過往累積的靜態成果,可以涵蓋歷年的學習、參與、活動等經歷。可以有較長的時間修改裝飾內容。 - 面試:
機構內部的業務單位、主管等人員進行面試,考驗學生的及時表現。一次面試通常會在15-30分鐘之間,學生的臨場反應對答就相對重要。 - 專題報告:
機構會設定一個主題,讓學生針對主題進行簡報,簡報時間通常以十分鐘為一個單位。簡報內容主要就會是學術專業、或實習相關的議題。
評選的幾種面向
- 學生的個性態度與工作的合適性
從學生呈現的資料表現,觀察判斷學生的個性與工作所需的特質是否相符。例如:資料處理、行政庶務,處理數字的敏感程度或細心,溝通報告、協調互動類型。 - 對機構、實習業務的認識程度
要了解學生對機構認識程度、學生想在這裡獲得那些知識技能等。學生的期待與機構的業務是否相關,學生期待獲得的知識技術是不是能在機構實習內獲得。學生對於單位的了解、多數會來自這個單位的各種對外文宣訊息,現在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看官網,還有部分是社群媒體、網友分享討論單位的訊息。對於機構實際作業內容,除非是單位有認識的人、有參觀訪問過、或是有其他管道參與過內部的資訊,才有辦法在這個項目寫出更深入的內容。 - 為了實習所做的努力
以我自己的經驗,我也希望帶領的實習生是對這個組織或業務是有高度興趣與學習力,指導起來才會有互動收穫,可以提出疑問分享觀點、而不只是主管單方的建議、檢討。
準備申請資料就是一種付出努力的過程。學生會從哪些管道嘗試認識實習單位,蒐集到相關實習的資訊有哪些,課業上有哪些相關的課程、充實證照或技術是可以運用在實習過程。 - 書面資料的整體觀感
排版易讀、易懂、面試者可以快速的瀏覽以及找到想要閱讀的資訊。以及資料呈現是否能展現出重點。我認為書面資料的排版是基礎,就像打理外表,至少打理的乾淨整潔,基礎分數也就能穩穩獲得。如果不會太多美編技術,至少每一個欄位標明清楚、統一字型字體大小、靠左或靠中對齊,讓畫面一致性。 - 人際社交能力
我自己與身邊認識的人,專業的工作領域都會需要與人共事、討論工作,而在學校與同學共處,合作報告、或任務分擔等情況就是未來職場的縮影。 - 主動性與積極性
較多的學習方式是老師講學生聽,這幾年我也逐漸在改變這種實習過程,例如設定一個主題讓學生去收集資料後再進行報告。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的主動性相當重要。 - 其他特色
其他可以讓機構增加興趣、顯現個人特色的故事、技術。這一段要介紹的內容,是跟實習較不相關的資訊。但有機會為自己加分。有些篩選條件比較抽象,很難有實際的標準,說的直白一點可以稱為「眼緣」。學生的任務就是增加獲得好感的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