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創作平台的成長故事 Ep.4 | 留存最重要的是節奏,打造用戶的長期黏著機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閱讀小建議:

本篇為《漫畫創作平台的成長故事》系列文章之一,採用故事情境與實戰案例的方式呈現。如果你是第一次閱讀這個系列,建議可以從Ep.1開始看起:

漫畫創作平台的成長故事 Ep.1|如何打造創作者的忠誠迴圈

漫畫創作平台的成長故事 Ep.2|從流量焦慮到轉換突破:我們如何用數據找回對的用戶

漫畫創作平台的成長故事 Ep.3|從獲取到習慣,新用戶留存的第一場硬仗

,不僅能更清楚掌握整體策略脈絡,也會更容易進入 Inkuun 團隊的產品設計旅程。


我們觀察到了什麼?— 用戶雖然留下來,更要「有規律地回來」

Bryan 看著這週的留存數據報表,手裡捧著一杯早已涼透的咖啡,眉頭卻皺得更深了。

這不是他第一次觀察到用戶的留存波動,但這次的數據下滑卻異常刺眼。

「奇怪,上週還熱熱鬧鬧的用戶們,怎麼這週突然安靜得可怕?」

在導入和探索階段完成一輪優化後,Inkuun 團隊曾經樂觀地認為留存問題已經大幅改善。然而,當團隊將分析週期從第一週延長到第二週後,卻意外發現一個嚴峻的事實:

許多用戶並非在註冊後第一天就流失,而是在第八天之後悄無聲息地淡出了。

Amy 想起了自己曾經筆記的一句話:

「真正的留存不是你留下多少人,而是你能否讓他們每一週都規律地回來。」

Inkuun 是一個每週固定更新的漫畫創作平台,屬於典型的「週期性使用產品」:用戶不見得天天上線,但如果一週沒有回訪,很可能永遠就不會再回來了。

因此,團隊決定特別針對這些「第8天還在、第15天卻消失」的用戶群展開一項全新的策略行動——「習慣養成計畫(Habit Formation Program)」

他們這次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非常明確:

「到底該如何設計一種規律的節奏,讓用戶每週都想要回來?」

誰是我們的現有用戶?——定義習慣養成(Habit Formation)的觀察範圍

一週後,Amy 將一張稍微有些皺摺的草稿紙貼在會議室的白板上,上面畫著三條曲線和一個圓圈。

她開口說道:「我覺得我們不能再只是用『有沒有留存』來判斷用戶,而是要看他們『回來的節奏』。」

在過去,Inkuun 習慣將留存視為點狀 KPI,也就是 Day 1、Day 7、Day 30 的留存率。

然而這一次,團隊開始重新思考「留存」的定義邊界——對於 Inkuun 這種每週固定更新內容的中頻平台而言,日留存並非重點,關鍵是使用者能否養成週期性的回訪習慣。

Amy 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察框架,將用戶的行為週期分成三個明確的階段:

新用戶行為週期三階段

新用戶行為週期三階段

透過這樣的分段方式,團隊能夠精準地找到最值得投入的用戶族群。他們並不是初次造訪的新鮮人,已經不再需要新手教學(Onboarding);但也還沒有達到鐵粉的程度,隨時可能因為某週沒更新或偶爾的使用體驗不佳而流失。

Bryan 認真地強調:「這一週,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爭取用戶忠誠』的黃金時段。」

因此,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團隊會針對以下兩個關鍵用戶群(cohort)進行深入探討:

  • 基礎 cohort:在第 8~14 天內仍有使用行為的用戶。
  • 目標 cohort:上述基礎用戶中,能在第 15~21 天持續回訪且成功養成習慣的用戶。

從此,Inkuun 團隊思考的核心問題,不再只是「如何讓用戶留下來」,而轉變為—

「那些留下來的人,究竟是為什麼願意留下?」

這不只是一個留存數字的觀察,更是重新定義了平台與用戶間長期關係的轉變過程。


留存不僅是一條曲線,而是一組節奏—觀察用戶互動頻率與回訪模式

會議室的白板已經畫了又擦、擦了又畫,這次 Amy 用紅筆畫出三條平行線,並且標出了幾個重要的時間間隔點。

「如果我們真的想讓用戶留下來,就不能只是看『他們有沒有來過』,更重要的是觀察『他們多常回來一次』。」

對內容型平台來說,用戶的長期黏著度,關鍵不在於是否每天打卡,而在於用戶回訪平台的週期是否與內容更新頻率相契合。

尤其像 Inkuun 這種每週連載的漫畫平台,閱讀習慣養成的關鍵點就是:

用戶在每週之內,是否會自然而然地回來查看更新內容?

Weekly Return Ratio:用週期性留存定義使用習慣的養成

因此,我們新增了一項重要指標:Weekly Return Ratio(週回訪率)。

它的定義是:

在第 8~14 天活躍過的用戶中,有多少人在第 15~21 天再次回訪平台。

相較於單一時間點的留存率,Weekly Return Ratio 更能精確預測用戶對平台的黏著程度。

換句話說,它不只是單純告訴我們用戶是否留了下來,更進一步回答了:

「用戶是否開始進入並適應了平台的週期性節奏?」

這種理解,讓我們更進一步接近下個問題:

不同用戶的回訪頻率有何差異?究竟哪些用戶更容易養成長期使用的習慣?

每個人都不一樣——用 Amplitude Personas 找到用戶的真實樣貌

當週期性的使用節奏逐漸清晰後,Bryan 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

「我們是不是該深入瞭解一下,那些固定回來的人,到底是什麼樣貌?」

Amy 熟練地開啟了 Amplitude 的 Personas 工具。這個功能可以根據用戶實際的行為數據,自動歸納出各種類型的人群特質。她僅設定了一個簡單的篩選條件:「第 8 到 14 天曾經出現行為紀錄的活躍用戶」。

幾分鐘後,系統清楚地勾勒出了三種類型的用戶輪廓,這正是我們要找尋的使用習慣雛形。

用 Power/Core/Passive 框架拆解 Inkuun 的三大用戶 Persona

用 Power/Core/Passive 框架拆解 Inkuun 的三大用戶 Persona

留存數據的真相:三種用戶的行為解析

我們透過 Weekly Return Ratio(每週回訪比例)分析了三個用戶群在第 15 到 21 天的黏著度表現:

 Weekly Return Ratio(每週回訪比例)

Weekly Return Ratio(每週回訪比例)

Bryan 看著這些數據又驚又喜:

「這些根本就是平台三種最典型的用戶軌跡,現在我們有證據了——同樣的方法,根本無法黏住所有人。」

因人而異的習慣養成策略

我們依據各個用戶 Persona 的特質,設計了差異化的習慣養成路徑:

差異化的習慣養成路徑

差異化的習慣養成路徑

從這個階段起,我們不再只是「期望」用戶能留下來,而是透過針對性地設計,主動激發每位用戶的回訪意願。

小結

  • 使用 Personas 工具,幫助團隊精準辨識不同用戶的習慣特徵與潛力,讓推進策略不再盲目。
  • 透過 Power/Core/Passive 框架,打造更具層次的產品推播、互動與節奏設計。

下一步,我們將更深入地探索這些「習慣養成者」,瞭解他們具體的行為模式,究竟如何成功地將他們留在平台上。


習慣是怎麼養成的?找出驅動用戶習慣的關鍵行為

「我們已經知道哪些用戶最容易留下來,接下來,就是讓更多人也能走上那條成功的路。」Bryan盯著前一週的Power用戶回訪數據,心裡十分清楚,這群用戶絕非偶然留下。他們一定做對了某些事情,只是我們目前還不知道那些事情具體是什麼。

這時,Amy 打開Amplitude的Compass模組,這次,她不再只關注平均數值,而是想找出明確的行為線索——也就是「到底什麼行為讓用戶開始上癮」。

用 Compass 找出關鍵行為的「留存預測力」

這次分析明確劃分了兩組觀察對象:

  • 基礎 cohort:在第8~14天仍然活躍的用戶,他們已經完成導入且有初步探索行為。
  • 目標 cohort:在第15~21天持續回訪的用戶,代表這些用戶已經成功養成了習慣。

Compass的任務,就是從這兩組用戶的行為差異中,找出哪些事件與成功留存最具相關性。

分析結果出爐:這三個行為,就是習慣養成的關鍵起點

系統羅列了一長串事件,其中排名前幾項的亮眼指標,讓團隊瞬間達成了共識:

Compass事件相關分析

Compass事件相關分析

Bryan忍不住點頭感嘆:「這些行為不是我們去提醒用戶回來,而是他們自己找到回來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這三個行為並非偶然,而是可以透過產品設計有意識地被誘發和複製。

深入解讀:習慣行為背後的心理節奏

每個關鍵事件背後,都有明確的心理節奏驅動機制:

  • 閱讀收藏更新章節:這顯示用戶已經有意識地主動追更,作品的更新日成為用戶主動回訪的重要節點。
  • 留言超過兩次:這並不只是隨意表態,而是在平台內建立社交連結,一旦用戶的留言獲得回應,強化了用戶的回訪動機。
  • 三日內多次互動:代表用戶已經進入了「探索內容 → 得到反饋 → 再次探索」的行為循環,進一步推動了回訪習慣。

這表示用戶已經不再是隨機使用,而是與平台建立了「節奏上的共鳴」,這才是持續回訪的根本原因。

Bryan最後總結說:「我們不只是留住了他們,而是讓他們自己找到持續回訪的價值與動力。」

下一步,就是將這些重要行為轉化為具體的「產品設計模板」,讓每個用戶都有機會踏上這條成功的回訪節奏之路。


如何將洞察轉化為有效的產品設計與節奏引導?

當用戶行為已經被證實能有效預測留存時,下一步就是讓更多用戶「自然而然」地展現這些行為。

Bryan 很明確指出,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個隨機結果,而是一段經過細心設計的旅程。這段旅程必須透過平台的結構與機制加以引導。

我們打造的不是功能,而是一種「回訪節奏」依據 Compass 找出的三個關鍵行為(追更新、互動留言、連續使用),Inkuun 團隊迅速設計出一套能有效引導用戶行為的「節奏引導模組」:

回訪節奏引導

回訪節奏引導

Amy 一語道破這個設計的核心理念:

「我們並不是要強迫用戶回來,而是透過設計讓他們自然感到『值得回來』。」

將習慣養成系統化:從事件 → 任務 → 回饋

我們將 Compass 的洞察轉化成一套清晰的「習慣養成機制」,包含三個步驟:

  • 行為觀察點:透過用戶的收藏、互動、探索等事件,確認關鍵行為。
  • 任務生成條件:當用戶滿足特定條件時,自動觸發相應挑戰或通知。
  • 回饋強化:透過解鎖貼圖、獎勵券、角色對話卡等回饋方式,強化用戶的成就感。

這套系統的核心價值不在於活動本身有多華麗,而在於能長期配合平台的節奏反覆運行,而非僅限於一次性行銷活動。

「每週節奏」:養成習慣的最小單位

Inkuun 是一個週週更新的使用型平台,因此習慣的設計也必須反映出這種週期性。我們將平台使用體驗規劃為清晰的「七日節奏」模組:

raw-image

這種結構將模糊的使用概念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節奏,使用戶更容易養成穩定且持續的回訪習慣。


總結:主動留存的背後原因,是一段可精心設計的節奏之路

從一開始發現數據異常,到後來徹底重塑用戶留存節奏,Inkuun 團隊逐漸掌握了一個關鍵觀念:

「用戶願意留下,從來不是運氣,而是我們打造出讓他們樂意跟隨的節奏之路。」

完整回顧留存節奏設計的四大步驟

  • 重新定義用戶留存指標:從單點走向區間

我們不再僅關注傳統的 Day 1 或 Day 7 單點留存率,而是聚焦更能代表真實用戶行為的「第8~14天」區間留存窗口,確保我們觀察到的是用戶真實的習慣建立情況。

  • 行為分群定位潛力用戶:精準辨識高價值族群

透過 Amplitude 的 Personas 工具,搭配 Power/Core/Passive 用戶的行為模型,我們清楚地勾勒出各類型用戶的行為特徵,明確找出最有機會成為平台忠實粉絲的族群。

  • Compass 助攻:鎖定真正推動留存的核心行為

我們擺脫過往依靠直覺或主觀判斷的方式,改用數據導向方法,精準識別能真正促使用戶反覆回訪的關鍵行為指標,大幅提高了平台長期留存的機率。

  • 將洞察落地為系統化的產品互動節奏

將偶然的短期活動轉化為每週可重複進行的「七日互動循環」,確保用戶習慣養成過程變得可預測、可持續,形成一套清晰、有效的長期互動機制。

真正有效的用戶習慣養成,絕不是一次性的華麗行銷,而是每週都有規律、可預期的互動節奏。這並非只是市場活動的結果,更是產品經理精妙設計節奏的藝術。

Bryan 在這次的產品迭代報告中留下了這樣的觀點:

「我們的用戶留存能力不應該靠偶然的成功,而是要從規律運轉的節奏循環中穩定產出。」

下一集預告:若用戶還是流失了怎麼辦?

當然,我們的節奏設計不可能完美涵蓋所有用戶。有些人可能在前7天就流失,有些在第14天停止回訪,甚至有人儘管收藏了漫畫卻從此杳無音訊。

但這些人真的消失了嗎?

📌 下一集 Ep.5 將深入探討:

  • 如何定義與追蹤「復活用戶」(Resurrected User)?
  • 哪些行為或觸發事件,能有效喚回沉睡中的用戶?

讓我們跟著Inkuun 團隊探索另一個維度的節奏設計:如何重新迎回那些暫時離開的用戶。

參考資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數位無罪,成長有理
33會員
32內容數
這不是冷冰冰的科技知識,而是一場 數據 × 生活 × 腦洞 的狂歡!我們專注於拆解那些讓人「哇靠!」的問題——AI 怎麼顛覆職場?熱門影視背後的商業套路?科技到底是助攻還是攪局?這裡不賣課、不端知識高冷范,我們用爆梗 + 數據思維,讓深奧的東西變得超接地氣又好玩!
2025/04/30
Inkuun團隊分享如何提升新用戶留存率的實戰經驗,包含數據策略、設計思路、迭代流程,以及如何使用Amplitude Compass等工具。文章涵蓋留存計算方式、關鍵行為定義、用戶生命週期模型(導入與價值探索階段)、阻礙因子分析與解決方案。
Thumbnail
2025/04/30
Inkuun團隊分享如何提升新用戶留存率的實戰經驗,包含數據策略、設計思路、迭代流程,以及如何使用Amplitude Compass等工具。文章涵蓋留存計算方式、關鍵行為定義、用戶生命週期模型(導入與價值探索階段)、阻礙因子分析與解決方案。
Thumbnail
2025/04/28
Inkuun團隊藉由一次行銷活動的低轉換率,深入檢討用戶獲取(Acquisition)策略,從數據分析中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包括精準描繪理想用戶輪廓、優化新用戶導入流程、精算廣告預算效益、A/B測試素材與流程及建立可複製的成長模型,最終提升VIP訂閱率和用戶留存。
Thumbnail
2025/04/28
Inkuun團隊藉由一次行銷活動的低轉換率,深入檢討用戶獲取(Acquisition)策略,從數據分析中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包括精準描繪理想用戶輪廓、優化新用戶導入流程、精算廣告預算效益、A/B測試素材與流程及建立可複製的成長模型,最終提升VIP訂閱率和用戶留存。
Thumbnail
2025/04/21
本文探討Inkuun漫畫創作平臺如何透過設計「創作者忠誠迴圈」,解決創作者流失問題,並提升平臺成長。文章以虛構故事呈現,描述團隊如何從數據分析中發現問題,設計六階段忠誠迴圈,並透過數據追蹤和誘因機制,提升創作者創作動力及留存率。
Thumbnail
2025/04/21
本文探討Inkuun漫畫創作平臺如何透過設計「創作者忠誠迴圈」,解決創作者流失問題,並提升平臺成長。文章以虛構故事呈現,描述團隊如何從數據分析中發現問題,設計六階段忠誠迴圈,並透過數據追蹤和誘因機制,提升創作者創作動力及留存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日更六篇文章 我已經習慣了每天定期更新文章。我知道我的讀者們大概都清楚我每天會更新六篇文章,所以長期以來,我的網站每天都有穩定的流量,大約在三到五百次之間。 流量遽增 然而,自從7月11號開始,我的網站突然出現了不明的流量,遠超過兩千次的訪問量,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在接下來的一個禮拜裡,我觀
Thumbnail
日更六篇文章 我已經習慣了每天定期更新文章。我知道我的讀者們大概都清楚我每天會更新六篇文章,所以長期以來,我的網站每天都有穩定的流量,大約在三到五百次之間。 流量遽增 然而,自從7月11號開始,我的網站突然出現了不明的流量,遠超過兩千次的訪問量,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在接下來的一個禮拜裡,我觀
Thumbnail
於是就整理一下見工資料。其實我一直讀,一直讀,讀完了就塞爆了見工的File…當我今天整理的時候,怎麼這一頁有幾張證書,那一頁有不知明的作品…這滿滿的血汗終於需要在這裡斷捨離
Thumbnail
於是就整理一下見工資料。其實我一直讀,一直讀,讀完了就塞爆了見工的File…當我今天整理的時候,怎麼這一頁有幾張證書,那一頁有不知明的作品…這滿滿的血汗終於需要在這裡斷捨離
Thumbnail
其實想了蠻久要不要創帳號的。 一開始只是單純會在心情不好時寫寫東西,現在也是。但我漸漸的覺得,好像需要一個地方來將這些「努力過的痕跡」統整起來,存放於一個特別的地方。我開過其他平台的帳號,或許之後會跟IG做連結吧,可能再一陣子。 我喜歡寫字,漫無目的的。不是像那種「我今天就是要寫故事」的熱忱,而
Thumbnail
其實想了蠻久要不要創帳號的。 一開始只是單純會在心情不好時寫寫東西,現在也是。但我漸漸的覺得,好像需要一個地方來將這些「努力過的痕跡」統整起來,存放於一個特別的地方。我開過其他平台的帳號,或許之後會跟IG做連結吧,可能再一陣子。 我喜歡寫字,漫無目的的。不是像那種「我今天就是要寫故事」的熱忱,而
Thumbnail
當創作者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當創作者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留住新人怎麼做? 分享格子文章給朋友,人進來看一下就滑出去了...除了創作者,受眾不管上班在家,都滑手機,哪有在用電腦的?所以使用者介面要用手機UI去思考,而不是網頁UI。一個平台好不好用,能不能把使用者留住更多的時間,優化UI是重中之重。格子兼有公域和私域生態,可把變現模式可以更有趣,更多元。
Thumbnail
留住新人怎麼做? 分享格子文章給朋友,人進來看一下就滑出去了...除了創作者,受眾不管上班在家,都滑手機,哪有在用電腦的?所以使用者介面要用手機UI去思考,而不是網頁UI。一個平台好不好用,能不能把使用者留住更多的時間,優化UI是重中之重。格子兼有公域和私域生態,可把變現模式可以更有趣,更多元。
Thumbnail
明明是「近期」的各種反思,但這篇文章2月就完成了,靜靜躺在草稿裡超過1個月以上....看到後順手發布。 跟創作者經濟產業有關的 過度追求流量,會迷失自我。被演算法綁架真的不是一個好事。我仍然認為,如果能服務好 1000 個人,會比討好 1000 萬個人來得輕鬆多了。演算法的紅利,會讓創作者以
Thumbnail
明明是「近期」的各種反思,但這篇文章2月就完成了,靜靜躺在草稿裡超過1個月以上....看到後順手發布。 跟創作者經濟產業有關的 過度追求流量,會迷失自我。被演算法綁架真的不是一個好事。我仍然認為,如果能服務好 1000 個人,會比討好 1000 萬個人來得輕鬆多了。演算法的紅利,會讓創作者以
Thumbnail
留言管理是創作者經營社群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如何有效率地管理留言,卻是許多創作者的困擾。本文探討創作者在留言管理上所面臨的時間成本與效益,並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留言管理是創作者經營社群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如何有效率地管理留言,卻是許多創作者的困擾。本文探討創作者在留言管理上所面臨的時間成本與效益,並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文章當作寶般悉心照顧, 異常貼心的方式去關心文章的瀏覽量, 近來成為眾多創作者關心的熱門話題。本文談論瞭如何調整創作方向來吸引更多讀者, 瀏覽量是否是唯一文章價值的衡量標準, 以及如何透過社群經營引流來增加文章瀏覽量等議題。除此之外, 作者也提及透過互動模式和引流模式來分享創作和吸引更多閱讀的方式。
Thumbnail
文章當作寶般悉心照顧, 異常貼心的方式去關心文章的瀏覽量, 近來成為眾多創作者關心的熱門話題。本文談論瞭如何調整創作方向來吸引更多讀者, 瀏覽量是否是唯一文章價值的衡量標準, 以及如何透過社群經營引流來增加文章瀏覽量等議題。除此之外, 作者也提及透過互動模式和引流模式來分享創作和吸引更多閱讀的方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