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愈快,心則慢:耐心是金城武給我的一個提醒
大家記得金城武那則經典廣告嗎?
他說:「世界愈快,心則慢。」(我很有耐心慢慢重複欣賞☺️)
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它對這個資訊爆炸、變化快速的世界,像是一記不張揚卻充滿力量的警鐘。很多人會說我「很有耐心」。但老實說,我從來沒覺得自己特別有耐心,有時甚至覺得自己是拖延症患者🥲。後來我想,或許正是因為我願意不那麼急著完成、不那麼快下結論,所以反而讓人感覺「有耐心」。
我慢,不代表我什麼都沒做;
我等,不代表我在擺爛。
耐心和放棄的差別是:你還願不願意相信,改變正在發生,只是它有自己的節奏。
當改變來得太慢:面對「進度焦慮」的練習
在學正念的過程裡,我曾經有好多次進度焦慮:
明明已經練習好一陣子,怎麼還是會生氣?怎麼身體掃描還是常常分心?怎麼面對孩子時還是那麼容易爆炸?
身為一個母親,我對青春期的女兒也常常不夠有耐心。
有時候她的一句話、一些回應,就讓我心中的怒火瞬間湧上來。但其實仔細想想,真正讓我爆炸的不是那句話,而是我內心偷偷對她「應該快一點修正錯誤」的期待。
我也看到長輩們對身體的病痛缺乏耐性。
今天腰痛,希望明天就診,後天就好。吃了藥,期待馬上見效。 但身體不是機器,它不會按照我們的時間表修復。
這些都是「不耐煩」在日常裡的樣子。
但說到底,我們真正不耐煩的,可能是自己: 為什麼我還沒有變好?為什麼我還在原地?
正念的耐心:我願意與此刻同在
在《正念療癒力》一書中,Jon Kabat-Zinn 舉了一個例子:
一個孩子想幫蝴蝶更快破繭而出,就把蛹撕開了。
但結果蝴蝶因為無法完成自己的掙扎,最後沒能成功飛翔。
任何一位成人都知道,蝴蝶破繭的過程是不能加速的。

陪伴變化,而不是強迫改變
同樣的,我們內在的成長與轉變,也都有它自己的節奏。
耐心,不是等到情緒走完才開始接受,而是願意在情緒還在的時候,就陪伴它一起走。
我曾經在練習身體掃描時,腦袋一再被念頭拉走,每次都覺得自己很失敗。但引導語總會說:「沒關係,發現了,回來就好。」
這句話幫我練習的,不只是「回來」這個動作,而是回來的那份耐心。
耐心不是等待成果,而是不急著變好
我想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不催熟,不代表放棄,而是相信時間的溫柔作用。」

我們常常對自己很急:希望自己快一點進步、快一點放下、快一點恢復、快一點好起來。
但真正的耐心,是對自己的溫柔信任: 你會好起來的,但不是現在、立刻、馬上。
我們不用用更多的行動或想法填滿每一個當下,耐心反而提醒我們:「你什麼都不做的時候,也正在經歷生命。」
你在哪裡需要多一點耐心?
最後,送你兩個提問當作日常的正念小練習:
- 你最近在哪一件事上,最想快點「搞定」它?
- 又有沒有一個時刻,你願意慢慢來,不再逼自己?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在你焦急、想加快腳步的時候,像一張柔軟的毛毯,提醒你:慢一點也沒關係,因為你一直都在走。

沒有非得做什麼才叫存在
歡迎分享留言:
你最近在哪一個情境裡,最需要練習「耐心」呢?
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怎麼看待「等待中的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篇,也歡迎收藏或分享給也在「慢慢來」路上的朋友們,我們都值得被溫柔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