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評價 non-judging:我學著看見,而不是急著為一切定義好壞,貼上標籤。
有時候,我會不小心對自己說:
- 「我是不是不夠慈悲?」
- 「我這樣太情緒化了。」
- 「我應該要快點放下才對。」
- 「我為什麼還在這裡卡住?」
- 「我的個性人家不喜歡啦!」
這些話看起來像在自我覺察,但其實,有時候我不是在對話,而是在對自己下判決。
另外,還有日常當中常見的「我喜歡...」「我討厭...」「這一定是...」這些都是念頭想法,在思緒自動導航下,對接觸到的人事物的進行著評價。非評價,不是壓抑評價,而是學會觀察它
我剛學習正念時,接觸到七大態度非評價,內心一直很疑惑:「非評價(non-judging)和不評價(no-judging)有什麼差別?」
後來慢慢了解到,「非評價」不是「不評價」,這兩個差異其實還是有的。
「不評價」聽起來像是一種絕對的壓抑,好像要強迫自己什麼都不能說、不能想;
但「非評價」比較像是:我知道我心裡出現了評價的聲音,但我選擇不急著相信它、也不急著照它做。
我不是在壓抑評價這件事,而是學著不被評價的念頭想法拉走。

「非評價」讓我保有了解自己想法的自由,而不是被第一個反應主導了。
發現對自己評價後,原來我不是沒努力,我只是太快給自己蓋章了
當我開始練習「非評價」,我才發現:我以前經常用一種嚴格的視角在檢視自己。
尤其身為助人者,我更容易在內心悄悄說:
「你都學了這麼多了,幾年的經驗了,怎麼還會做成這個樣子?」
但後來我明白—不是我不夠好,我也只是個人。
有時候,願意停下來聽自己的聲音,就已經是很大的勇氣了。
今天,我可以這樣對自己說:
「我看見我又想貼標籤了,沒關係,這次我先停一下。」
「我不需要完美地回應每個情緒,我只要願意聽見它們。」
「我不是不夠好,我只是在學習怎麼在不完美裡繼續前進。」
這不是消極,也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我正在學習用「非評價」的方式對待我自己。
小小的「非評價」觀察練習:
今天,我有哪一刻在心裡對自己貼了標籤?
- 原本的語句:________________
- 換一種心的語言說說看:________________
有時候,只是換一句話的內容,心就彷彿輕鬆了一點點,對嗎?
結語:
我希望我們不要再幫別人貼標籤了,
也不要再幫自己貼標籤了。
因為所有的人事物,不應該被一個詞就定義完了。
「我不再急著給自己一個結論,因為這個世界的一切,值得被用更多的眼光看見。」
我們一起練習一下的空間
你也有貼過哪些標籤在自己身上嗎?
或是還不了解事物原本的樣貌,就用直覺貼上標籤呢?
留言跟我說說,我們可以一起練習把它輕輕撕下來,放進這本靜觀筆記裡,不急著丟掉,就只是多一點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