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七大態度 × 非評價 Non-judging| 心理健康意識月|正念練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非評價 non-judging:我學著看見,而不是急著為一切定義好壞,貼上標籤。

有時候,我會不小心對自己說:

  • 「我是不是不夠慈悲?」
  • 「我這樣太情緒化了。」
  • 「我應該要快點放下才對。」
  • 「我為什麼還在這裡卡住?」
  • 「我的個性人家不喜歡啦!」

這些話看起來像在自我覺察,但其實,有時候我不是在對話,而是在對自己下判決

另外,還有日常當中常見的「我喜歡...」「我討厭...」「這一定是...」這些都是念頭想法,在思緒自動導航下,對接觸到的人事物的進行著評價。


非評價,不是壓抑評價,而是學會觀察它

我剛學習正念時,接觸到七大態度非評價,內心一直很疑惑:「非評價(non-judging)和不評價(no-judging)有什麼差別?」

後來慢慢了解到,「非評價」不是「不評價」,這兩個差異其實還是有的。

「不評價」聽起來像是一種絕對的壓抑,好像要強迫自己什麼都不能說、不能想;

但「非評價」比較像是:我知道我心裡出現了評價的聲音,但我選擇不急著相信它、也不急著照它做。

我不是在壓抑評價這件事,而是學著不被評價的念頭想法拉走

raw-image

「非評價」讓我保有了解自己想法的自由,而不是被第一個反應主導了。


發現對自己評價後,原來我不是沒努力,我只是太快給自己蓋章了

當我開始練習「非評價」,我才發現:我以前經常用一種嚴格的視角在檢視自己。

尤其身為助人者,我更容易在內心悄悄說:

「你都學了這麼多了,幾年的經驗了,怎麼還會做成這個樣子?」

但後來我明白—不是我不夠好,我也只是個人。

有時候,願意停下來聽自己的聲音,就已經是很大的勇氣了。


今天,我可以這樣對自己說:

「我看見我又想貼標籤了,沒關係,這次我先停一下。」

「我不需要完美地回應每個情緒,我只要願意聽見它們。」

「我不是不夠好,我只是在學習怎麼在不完美裡繼續前進。」

這不是消極,也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我正在學習用「非評價」的方式對待我自己


小小的「非評價」觀察練習:

今天,我有哪一刻在心裡對自己貼了標籤?

  • 原本的語句:________________
  • 換一種心的語言說說看:________________

有時候,只是換一句話的內容,心就彷彿輕鬆了一點點,對嗎?


結語:

我希望我們不要再幫別人貼標籤了,

也不要再幫自己貼標籤了。

因為所有的人事物,不應該被一個詞就定義完了。

「我不再急著給自己一個結論,因為這個世界的一切,值得被用更多的眼光看見。」


我們一起練習一下的空間

你也有貼過哪些標籤在自己身上嗎?

或是還不了解事物原本的樣貌,就用直覺貼上標籤呢?

留言跟我說說,我們可以一起練習把它輕輕撕下來,放進這本靜觀筆記裡,不急著丟掉,就只是多一點理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是雞湯,是我認真活著的日常
29會員
54內容數
嗨,我是 Vicki,一名探索生活平衡的長照社工,也是正念學習者。我不灑雞湯,不賣熱血,只寫下生活中真實而微小的力量。在這裡,你會看到關於照顧者、身心平衡、自我對話和親子關係的故事。希望你能在這些文字中,找到曾經的疲憊和內心的溫柔。
2025/05/09
這篇文章探討正念七大態度(非評價、耐心、初心、信任、不用力追求、接納、放下),說明如何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並鼓勵大家學習溫柔對待自己,接納負面的情緒。以自身經驗出發,分享如何透過正念練習,在情緒快崩潰時找到內在平靜。
Thumbnail
2025/05/09
這篇文章探討正念七大態度(非評價、耐心、初心、信任、不用力追求、接納、放下),說明如何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並鼓勵大家學習溫柔對待自己,接納負面的情緒。以自身經驗出發,分享如何透過正念練習,在情緒快崩潰時找到內在平靜。
Thumbnail
2025/05/08
今天的我同時處理母親節活動與女兒的遊學事務,卻在銀行辦理手續時焦慮到快崩潰。所幸幾個深呼吸+一位行員的體諒,讓我重新找回穩定。這篇文章記錄我如何在職場與母親的角色切換壓力中學會冷靜、在焦慮中練習正念,送給每一位正在努力撐住家庭與人生的你。
Thumbnail
2025/05/08
今天的我同時處理母親節活動與女兒的遊學事務,卻在銀行辦理手續時焦慮到快崩潰。所幸幾個深呼吸+一位行員的體諒,讓我重新找回穩定。這篇文章記錄我如何在職場與母親的角色切換壓力中學會冷靜、在焦慮中練習正念,送給每一位正在努力撐住家庭與人生的你。
Thumbnail
2025/05/03
📘 本次文章靈感來自我閱讀《不反應的練習》的體悟,透過生活中一次社群觸發的情緒波動,學習如何以正念與溫柔對待自己。 如果你也在練習看見情緒背後的需求,歡迎留言,讓我們彼此陪伴,慢慢練習。
Thumbnail
2025/05/03
📘 本次文章靈感來自我閱讀《不反應的練習》的體悟,透過生活中一次社群觸發的情緒波動,學習如何以正念與溫柔對待自己。 如果你也在練習看見情緒背後的需求,歡迎留言,讓我們彼此陪伴,慢慢練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努力討好自己就好~ 討好自己不是變得自我,也不是刻意冷漠無情,而是真誠對待自己的心意,忠誠的按照自己的內心做選擇與拒絕~ 當下最棒的狀態,就是不需刻意、不帶勉強的舒適關係,敬重自己的心意,也尊重他人做自己~ 記得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從容地去遇見每一個願意當下一起交付時光的人,就這樣
Thumbnail
努力討好自己就好~ 討好自己不是變得自我,也不是刻意冷漠無情,而是真誠對待自己的心意,忠誠的按照自己的內心做選擇與拒絕~ 當下最棒的狀態,就是不需刻意、不帶勉強的舒適關係,敬重自己的心意,也尊重他人做自己~ 記得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從容地去遇見每一個願意當下一起交付時光的人,就這樣
Thumbnail
再也不過度壓抑到欺騙自己的程度,不失控卻也不過份控制,剖析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面對自己最直接的情感,接受當下的自我,我想要這樣做,我想要這樣思考。
Thumbnail
再也不過度壓抑到欺騙自己的程度,不失控卻也不過份控制,剖析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面對自己最直接的情感,接受當下的自我,我想要這樣做,我想要這樣思考。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順民」改變自己的方法,先從「說不」、「表達否定」開始!
Thumbnail
「順民」改變自己的方法,先從「說不」、「表達否定」開始!
Thumbnail
學會放過自己 而不是什麼不順自己感受的話 全都收到腦袋瓜裡 於是就不開心 不然就否定了他人所對你的誠意 眼界跟心要學會懂得柔軟與寬闊些 真正的成長絕不是一時 而是日積月累經過時間的淬煉 而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圓融看待 停、看、聽 是不二法門 停下脚步不是〔不停的追求無法〕
Thumbnail
學會放過自己 而不是什麼不順自己感受的話 全都收到腦袋瓜裡 於是就不開心 不然就否定了他人所對你的誠意 眼界跟心要學會懂得柔軟與寬闊些 真正的成長絕不是一時 而是日積月累經過時間的淬煉 而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圓融看待 停、看、聽 是不二法門 停下脚步不是〔不停的追求無法〕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別人,評論一件事要出言有尺,也要唏噓有度。天下無完人,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心是一杆秤,秤人也秤己,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中留情是善良。一個人的涵養來自肚量,來自寬容。一個人的修為是懂得包容,懂得尊重。目中有人才有路可走;心中有愛,才有事所為!
Thumbnail
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別人,評論一件事要出言有尺,也要唏噓有度。天下無完人,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心是一杆秤,秤人也秤己,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中留情是善良。一個人的涵養來自肚量,來自寬容。一個人的修為是懂得包容,懂得尊重。目中有人才有路可走;心中有愛,才有事所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