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評命題如果是老師沉重的負擔,行政就得挫著等,因為出事率高。只有把事情變得好做、容易做(不是靠末端檢驗),品質才會提升,各種成本也會降低。
所以,數位可以幫什麼忙呢?套用一下「數位轉型」的三個階段:
1.改變工具與技術:導入AI協助命題審題(可幫小忙,但無法取代,上報率可能還是很高)。
2.改變結構與模式:新工具會帶來新模式,從一人獨力命題到多人協同組卷,透過每次固定的專業分工,穩定每次試題的質量。甚至是一開始大家先共同定好試題再開始教學(以終為始,好的考試可以引導教學);而沒有多人的學科或學校,則可以跨校、甚至跨國(網路無國界)。
3.改變文化與價值:學習不再只重認知,而是概念為本、問題導向、專題探究,學校的營運就不再是以三次(兩次)定期紙筆測驗為軸心。評量是綜合考評學生的學習態度、實踐能力、社會貢獻(未來一定會有「學習足跡側錄」)。
但是,命題工具、機制與模式的改變,都牽涉學校固有文化,沒有鬆動既有文化與價值,以上任何改變都很困難。於是只能一直加嚴審題機制,讓老師填寫更多檢核表件,造成更繁重的負擔,然後問題還是此起彼落。
數位轉型的重點還是在校長領導,不能只在下游生產線末端當品檢員,必須到在中游賦能教師的命題專業,導入新工具;更要在上游引導文化與系統的變革。
所以戴明博士說:品質不是檢驗來的,也不是製造來的,而是領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