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罷免、民防、地方創生組織的「去中心化」趨勢與策略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大罷免志工團/民防/地方創生組織的「去中心化」趨勢 

以下是我自己這兩年,在相似但並不同的三個圈層--民防團體、地方創生、大罷免志工團的一些觀察。 

最大的趨勢是,都共同走向去中心化來達成目標。318那年之後,尋求社會改革的人們,多少還是會有把改變的期望還有資源都投注在單一團體的趨勢,但在這兩年三圈的觀察裡,發展傾向已經變成「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這邊講的運動去中心化,並非完全的以「每個人都是中心」下去運行,而是以來自各個不同背景的小型團體組成,這些小型團體核心運營與決策多是3~4人(至多8~10人),其餘則是以會員、志工等參與者的形式被號召動員。 

多頭協作 ≠ 混亂,策略性自治的求同存異 

最明顯的是民防團體的圈層,從2023年第一次由麥迪克主揪在苗栗通霄的OP357聯合演訓,到2024由長老教會系統的福摩薩學院主揪的民防演訓體驗營第一期,到現在2025福和會主揪的民防聯訓已有100多人。團體包含來自全臺各地的自訓團,板橋團、桃園團、新竹團、台中團、嘉義團、台南團以及高雄團,以及應該是台灣末日求生社的成員共同參與。 

雖說是民團,每個自訓團的人員組成跟團隊的強項也都不太一樣,有的擅長急救防災,有的擅長野外求生,有的擅長組織流程。大家平常在各地自主團練,每一年或一季再透過大型聯合演訓的方式,進行不同組織的協力合作,再藉由AAR作精進,讓各地民防自訓團得以瞭解有甚麼資源可以運用,而非一團就要全部技能都點滿。 

再以彰化罷團這次來說,實際上主力收集聯署書的純公民團體組成的志工團就有兩個,一個是比較常見的罷免缺衣不可罷團,一個是彰化小佛公民陣線。 

缺衣不可罷團的總召是葡萄,小佛公民陣線的總召則是發言人林義雄(非彼林義雄),兩者互力協作分工,當然協作的過程必定會有看不順眼之處,甚至我很懷疑當初就是一方看另一方不爽才自立門戶,但這確實給了想加入志工團協力的民眾有兩種不一樣的選擇。 

小團體有效避開大型組織「內鬨失控」的風險 

我也看到在外縣市的朋友說,挺罷免但因為覺得當地罷團很雷而不想加入罷團,多個團體進行同一目標確實能有效吸收不同類型跟光譜的人,在不同的層面上合作。如果有一個團體對外有爭議事件,另一團也可以很快就進行切割。 

這樣也可以避免微光花蓮事件,單一團體內部早就有多個重大歧異卻因為「相忍為國」而不能脫離,直到事件結束才大爆炸。 

這邊再延伸一個我的觀察,大家可能會以為運動去中心化代表這些團體比較民主,並沒有,相反的這些小型團體通常會是更核心獨裁而色彩鮮明的取向,因為大家不需要再忍了,同頻相吸的結果是讓小團體內部歧異的聲音變得更小,相處不來但又想為同一目標做事?隨時歡迎跳槽加入另一團。 

只要團體雙方的負責人能夠坐下來好好談分工就好。 

政府要求整合 vs 地方創生小組織自主性 

地方創生的圈層則是較早就往這個方向發展,因為地方創生本質比較像是在地的中小企業體,以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個人為主體營運,最後再由當地的政府青創中心或是發展協會來進行跨領域合作以及交流學習。 

在申請政府計畫案補助時,政府仍會期待一個地方「只出現一個代表性團體」; 這個自然也是能夠理解,但實際上運作最有效的,常常是以家庭、個人、小組為單位的小型社群 。也的確顯示出組織能夠不過度依賴政府補助、自立營運是很重要的。 

我看到的是台灣以前那種大型組織已經難以再更多了,之後地方這種去中心化的小型組織會是主流。 

活用弱連結與強連結 

除了操作層面與策略上的觀察,這種去中心化、分團協作的發展方向,其實也有社會學理論的支撐。 

在 1973 年,美國社會學家 Mark Granovetter 提出「弱連結理論」(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指出資訊與資源的流動,往往不是靠熟人網絡,而是來自那些平常不太聯絡的「朋友的朋友」。這個概念,正好解釋了為什麼社運與民間團體,現在越來越不強求一團到底,而是朝向多個微型社群組織進行鬆散協作。 

以大罷免為例,如果完全仰賴單一罷團與其強連結圈層來動員聯署,其實很快就會枯竭。但事實證明,能夠接觸並活用弱連結網絡的組織,反而在擴散能量上更強大。每個地區議員、每位志工,透過他們的社群節點向外擴張,實際上就是社會網絡中典型的「弱連結加成」效果。 

強連結的弱勢點:以衝組為例 

個人從兩年前就不看好目前大部分以「衝組」為組織號召導向的團體,這邊的衝組定義是「以衝突為主要目標導向」,而不是「為了達成目標不避諱製造衝突」。 

前者實質上就是永續社運,後者是真的有一個發展目標要完成。 

如何分別? 

以我前篇文章所述的,小型團體的特性越來越一致跟獨裁的基礎來看,其實看團體實質上的總召集人是怎麼樣的人就略知一二了。 

這類團體在成員疲乏、經費中斷或討論熱度退潮後,很容易自然凋零,但也因為其成員已經習慣強連結的互動,所以難以接受並轉換成弱連結的團體。   

 當民防團不小心變成生存愛好者俱樂部 

先說明,在前線打仗從以前就是貴族的事,我完全同意,因為要以個人的財力買個裝跟持續進行有效的戰鬥訓練,真的不是每天要煩惱三餐的平民跟窮鬼能夠做的(笑 

有些地區的民防團在這個部分特別嚴重,甚至會有「民防團最後變成生存愛好者社團,導致無法讓更多在地民眾有意願參與」的問題。 

但對在地來說這是一件嚴重的事嗎?以前覺得是,現在覺得還好,因為就前述而言,我相信會想組建民團的人總會有辦法另起爐灶。它只是對於「不小心把民團搞成生存愛好者俱樂部」的組織者會有影響而已。 

「以衝突為主要目標導向」的人,往往不會樂於服膺於繁雜而枯燥的組織管理,大家都想要拿槍砲揮拳頭甚至嘴砲表現,誰會甘於負責好好作帳、好好寫完整詳盡的計畫書,做後勤那種別人看不到又乏味又容易被挑毛病--還看起來很遜的工作? 

而只要有做過組織的人就會知道,組織是否能走得長遠,真的是要看後勤給不給力。 

其實我以前也曾經是這樣的人,所以非常清楚,現在之所以通過了這個階段,也是不斷在各式各樣團體中的失敗中臣服後的結果。 

後勤的人能戰鬥,戰鬥的人能不能後勤? 

翻閱台灣歷史,很多留下名字的戰鬥人員其實原先也不是擔任戰鬥人員的職位,以彰化前輩陳篡地為例,他本身的背景其實是軍醫,加入了越南的游擊戰隊。 

二戰結束之際,他準備返回台灣,由於隊員們有感於他平日在隊中的貢獻,贈與他一批武器,日後他也是運用這批武器,組織對抗國府軍的武裝民兵。 

再者,就我自身實際跟人接觸的感覺跟實務上的調查意願,願意戰鬥的後勤人員其實不少,但戰鬥人員願意做後勤的人屈指可數。 

總結 

地方團體不必大,但要分工清楚、自治運作、能互補協作。 

衝突總是一時的,就算真的台海開戰,我們90%的人可能也不會直接投入第一線戰鬥。 

不如團體發展以後勤為主體,戰術需要時再由後勤人員中找出願意扛起衝突的人員做戰鬥訓練,以沒有豐厚錢財跟人才的小型地方組織來說會是比較好的開始。誠實面對自己的強項與限制,從自己能做的、願意做的地方開始出發。 



2025/05/14 寫於罷免謝衣鳳二階聯署未達標後記者會的隔天 

 

參考資料來源: 

【#三月做洪水——0305陳篡地與斗六之役】 

福和會2025民防聯訓 

如何建立人脈網絡:強連結真的強嗎?其實「弱連結」比你想得更有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打的沙龍
1會員
21內容數
賴打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11
本文探討成年人交友觀點,強調篩選的重要性,並分享與貴人相處的經驗。作者認為,真正的貴人並非提供直接的金錢或資源,而是啟發個人成長,提升軟實力。文章也提及向上社交的迷思,以及找到夥伴而非依賴貴人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5/11
本文探討成年人交友觀點,強調篩選的重要性,並分享與貴人相處的經驗。作者認為,真正的貴人並非提供直接的金錢或資源,而是啟發個人成長,提升軟實力。文章也提及向上社交的迷思,以及找到夥伴而非依賴貴人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5/05
一位SEO專家協助一個名為『石樂園』的身心靈品牌,從負面評價中成功轉型的故事。文章詳細描述了品牌在Threads平臺上遭遇炎上事件,以及如何透過長篇文字內容建立品牌形象,提升線上能見度,最終成功扭轉局勢,建立穩固的品牌基礎。
Thumbnail
2025/05/05
一位SEO專家協助一個名為『石樂園』的身心靈品牌,從負面評價中成功轉型的故事。文章詳細描述了品牌在Threads平臺上遭遇炎上事件,以及如何透過長篇文字內容建立品牌形象,提升線上能見度,最終成功扭轉局勢,建立穩固的品牌基礎。
Thumbnail
2025/05/02
關於18歲公民投票權的爭議,以及知識傳承的重要性。本文以《關於地球的運動》為例,闡述知識的傳承並非倚賴完美的條件或學術成就,而是源於對真理的追求與勇氣。 作者呼籲,不應因年輕人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否定其參與權利,而應鼓勵他們自由思考、勇敢承擔責任。
Thumbnail
2025/05/02
關於18歲公民投票權的爭議,以及知識傳承的重要性。本文以《關於地球的運動》為例,闡述知識的傳承並非倚賴完美的條件或學術成就,而是源於對真理的追求與勇氣。 作者呼籲,不應因年輕人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否定其參與權利,而應鼓勵他們自由思考、勇敢承擔責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政府服務不再委託服務,並非民間就沒有活力,剛好相反,民間團體要從招標、委託案的窠臼中解放,活力才能重現。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至本世紀初,是民間活力能量最強大的時期,推動了許多制度變革。當福利服務大量委外,推動變革的民間組織,瞬間矮化為一般《政府採購法》的「廠商」..........
Thumbnail
政府服務不再委託服務,並非民間就沒有活力,剛好相反,民間團體要從招標、委託案的窠臼中解放,活力才能重現。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至本世紀初,是民間活力能量最強大的時期,推動了許多制度變革。當福利服務大量委外,推動變革的民間組織,瞬間矮化為一般《政府採購法》的「廠商」..........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這起社會事件引發各種輿論,反映了臺灣社會問題的複雜性。文章中提出了改善生命教育、提高危機意識、以及加強社工師薪資福利等建議,藉此呼籲社會正視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Thumbnail
這起社會事件引發各種輿論,反映了臺灣社會問題的複雜性。文章中提出了改善生命教育、提高危機意識、以及加強社工師薪資福利等建議,藉此呼籲社會正視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