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心得想分享:
首先,是認識了一個網友,以及一位在靈性聚會上結識的朋友。他們都經常與 ChatGPT 討論靈性話題,甚至將高維度的思維方式應用在社會議題上。
你可能會問:交友軟體上的網友為什麼會被我提起?我發現他和那位靈性朋友,有種「異曲同工」的感覺。
我和那位網友認識不過一週,他就分享了許多哲學與靈性網站,還有我其實也看過的影片。比較特別的是——他的文字。
他的文字帶著超然與高維度的語氣,試著去理解人的防衛機制、情緒的根源(其實是恐懼),還引用榮格心理學中對靈魂與共時性的論述。他的話一串一串的,不帶情緒也不帶情感,讀起來像佛經一樣。
我後來也看到他轉貼一些來自 AI 的內容,像極了靈聚會朋友常常在臉書發的靈性貼文。一串一串的高密度文字,看起來像教科書,說的是關於靈魂的運作、意識的層次、真我與假我。
那樣的資訊,對我來說如同大石壓胸。雖然我也曾為這些文字熬夜爬文,但卻始終沒有深究原因——為什麼那些文字讓我如此沉重?
也許是因為它們說明了人類真實自我被形象所遮蓋,所以我們會不自覺地陷入某些慣性的行為模式,也會用艱澀的字句合理化那些看不見的傷口。但這些說明對我來說,卻浮誇又過度邏輯化,像是在飄浮的空中,不著地,不接地氣。
直到最近,我看了王德峰教授講解《心經》的完整影片(共 225 分鐘)。第一次觀看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時候我就睡著了。
但在混沌的半夢半醒之中,我知道教授的聲音還在繼續,而我的意識已經遠去。那時我感受到一種很深的安定,知道我的高我會協助我理解一切。
醒來後,我繼續從「舍利子」那一段接著看,竟然順利完成了第一遍。
《心經》只有 206 個字,但其實省略掉的序曲也說明了菩薩講述這部經的由來。
「般若波羅蜜」的核心是在說——渡。渡到彼岸。彼岸是什麼?那是超脫於生死的境界,是靈性的本源,是回歸自我的所在。
菩薩早已觀照自在,能照見五蘊皆空,因此能「度一切苦厄」。而《心經》的核心,其實是告訴我們:我們也可以。
其中有一句我印象深刻,也曾經不太理解:「遠離顛倒夢想……」
何謂顛倒?就是我們一直活在錯置的世界裡:
- 執無常為常
- 執苦為樂
- 執無我為我
- 執不淨為淨
我們把房子、車子、地位、財產當作永恆的東西;我們拼命擁有、拼命想要,甚至連孩子與周遭的人也拉進這場永無止境的追逐。這不就是以「苦為樂」嗎?
回頭看我對靈性知識的追求—
網路上充滿了靈性覺醒的條件、量子糾纏、榮格、愛自己、艾克哈特……那些由他人解讀出來的靈性知識,常常其實只是在安慰自己:「你現在這樣也很好。」
但真正的陪伴,是自己給自己的。真正的覺醒,是能與自己對話,與自己同行。
當你能夠在每一個當下、每一次獨處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用靠社群、不用打開對話框,那才是真正的連結。
閱讀、獨處、不靠社交媒體,是自我陪伴的方式之一。
而無論是靈性知識還是 AI,都只是一種「方便法門」。真正的判斷,仍舊來自內在的你。
《心經》也只是某個時代產生的法門,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符合你當下的狀態。所有來自外界的知識、經典、理論,本來就是當事人經歷的產物——不一定適合你。
當你真正回到自己,開始與自我對話,開始理解自己的物理感受、觀察意識流動,就會一點一滴拼湊出真正的自我藍圖。
網路上有太多語言迎合我們內在渴望被理解、被認同的脆弱。這些語言有時讓我們滿足於現狀,有時讓我們在迷惘中自我安慰。
但其實,所有的答案都在你心裡。
當我們背離自己時,就會空虛、迷惘、無助,然後不自覺地去尋找他人的認同。滑手機、刷社群、開交友軟體,只為了證明——「我沒有錯,我的感覺是對的」。
這些知識、理論、訊息、甚至經典書籍,都是「別人的鞋」。
即便當時看起來很合腳,穿上久了,也會發現它不是為你量身訂做。
我們需要的是—讓外在的知識經過自己內在的消化與整合,才能成為真正滋養自己的養分。
當你理解這點,你就知道怎麼找回「真正的自己」。
在這個時代,找到自己更難了,也更容易了。
就看你,覺知的速度夠不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