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挑戰,從與自身的合一中找到力量:游泳與靈修的啟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靠自己克服課題:游泳中的領悟

面對久違的50米長池,我心中並非毫無恐懼,但我知道自己已具備應對的能力。起初的500米,每游50米便不得不停下來喘氣。為了克服這個挑戰,我請游泳教練朋友與救生員好友指點我的泳姿,還找了朋友一起游泳,希望這些準備能減少我的緊張,同時也是向自己宣告,我願意直面這個挑戰。  

然而,前10趟100米的過程極為艱難,心率急促,50米後就不得不停下來,而停下來又讓我感受到寒冷的水溫,全身顫抖。我的朋友努力陪游,用他笨拙的蛙式鼓勵我,而游泳教練與救生員好友在課餘時間分神指導。雖然他們的幫助讓我感受到一絲溫暖,但水溫的衝擊仍讓我不斷顫抖。  

就在某個瞬間,我看著陪游的朋友,腦中突然浮現一個清晰的聲音:無論我找誰、找的專業人士有多厲害,他們都不是我。這條路上,只有我能親身體驗什麼是滑手頻率不夠快、什麼是踢水過度用力。他人只能提供指點,真正的突破必須靠自己。即便身邊有人陪伴,最終能否克服障礙,還是取決於自己內在的力量。  

這幾天的游泳經歷讓我深刻體悟到,當內心感到孤單時,旁人的隨口一句話就能讓自己崩潰;但當內心充滿喜悅時,無論他人如何批評,自己都能保持不受影響。

游泳看似一件小事,但當我觀察泳池中的人,即便動作並不完美,專注於游泳本身就值得讚許。而我不僅想做到「會游泳」,更希望能輕鬆地完成1.9公里自由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從這個恐懼中找到與自己的合一。  

過去,我總是依賴輔助工具——滑手板、浮球、潛水管、蛙鞋、大浮板……這些道具讓我感到安心,就像游泳一定要找人陪伴、挑選特定場地一般。但在某個瞬間,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虛妄,唯有自己的體驗才是真實。在當下與自己合一,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四肢的韻律、腳的平衡,甚至產生了一種奇妙的狀態——彷彿自己既在水中又不在水中,既在游泳又不在游泳。這種感受,過去只在冥想時曾體驗過,而如今竟在水中浮現。  

這讓我理解到,當能與自己合一時,專業指導的價值才會真正顯現。此時,我更能理解旁人眼中的自己,知道哪裡可以再精進。這與我近期的另一個經驗不謀而合。  


學習穩住自己:靈聚會中的頓悟 

幾週前,我參加了一場靈聚會,這類聚會與催眠中的前世今生體驗相似,透過頻率共振喚醒意識中的高等覺知,進而開啟自我對話。  

當天的場域充滿洶湧情緒,像是所有人累生累世的痛苦在此刻傾瀉而出,今生的困境也在當下匯聚。我聽著身邊人的悲泣與激昂,然而,我腦海中卻只響起一個聲音:穩在當下。

這兩天的靈聚會裡,無論外界如何起伏、如何哀慟震天,我都選擇讓自己穩住,停留在當下,不隨之起舞。這使我成為全場最「奇妙」的人—我既清醒又不清醒,既入戲又出戲,聞風不動,沒有千年的悲泣需要傾訴,僅帶著疑惑離開。雖然當下無法理解,但我相信答案會隨著時間浮現。  

幾天後,我遇見一位朋友。對方隨口讚美我的穿著,然而在片刻後,他卻說出了一句貶抑自己的話。我下意識地問:「你是在自我批判嗎?」這句話似乎刺中了對方,他立刻回以防禦性的反擊。當下,我感受到心口一陣壓力,察覺到對方散發出不悅的情緒。雖然我沒有立即認出這是一種低頻能量,但我確實注意到自己並未受到影響。  

這件事讓我深思:為何我沒有被他的能量所干擾?為何我的情緒沒有波動?經過反思,我才發現,這正是多次靜心與學習「穩在當下」的成果。  

這項練習,讓我在面對挑戰時能夠保持穩定,例如上回帶兒子去加里山,在暴雨中下山時,我能夠不受環境影響,專注於當下每一步的穩定。當內心穩定,外界的一切都不再是干擾,而是磨練。


結語:內在的穩定與成長

這兩段經歷,一個來自游泳池,一個來自靈性聚會,卻指向了相同的道理:所有的課題,都只有自己能帶自己克服,而唯有學會穩住自己,才能真正成長。

無論是游泳的突破,還是靈聚會中的體悟,都讓我明白:  

- 他人只能指點,但體驗與突破只能靠自己。  

- 當內心穩定時,外在環境無法輕易動搖你。  

- 真正的學習,是在當下找到與自己的合一。  


我仍在這條路上,但我開始能夠看見—無論是游泳、生活,還是靈性的學習,所有的答案,早已在自己之中。


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人生一場又一場的戲劇,我們在其中當演員的時候各種情緒起伏,悲歡離合都讓自己難捨難離,如果有辦法當個導演,用第三者的視角看待生命,演一場又一場的精彩,但抽離的也乾淨透徹,是不是嘗試著輕鬆生活體驗人生如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加里山親子登山之旅,突遇暴雨,孩子因低溫與濕滑路面產生恐懼與焦慮,母親在過程中經歷情緒波動,最終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在陪伴中共同成長。
有一回我很想與朋友分享一個最近的心情經歷。就在短短的兩天滿滿的公務活動之中發生的,我因為忙於公司會議的緊湊行程,連續暴怒了好幾次,主因來自於孩子的金錢問題。在與朋友聊起這件事時,我提到自己的金錢匱乏如何影響了對金錢的態度,進而連帶影響孩子的金錢觀。朋友的回應讓我覺得很微妙,他說:「喔喔,難怪妳在脆上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的體悟與轉變,從過去的狹隘與功利,到學習接納自己、療癒自己,並最終體會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文章中穿插了作者自身的經歷,包括身體疾病、人際關係的挑戰、以及靈性探索,並提及閱讀《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與《當下的力量》兩本書帶給他的啟發。
網友推薦的電影《破。地獄》帶給我的深刻感動與省思,它以香港傳統超渡法會為背景,透過殯葬業者的視角,探討生死、執著與人生的課題。影片中每個喪禮都展現了生命不同的離別樣貌,也讓我理解到生命中的苦痛與甘甜交織,更學會尊重他人體驗生命的方式。
這篇文章探討快樂與愛的關係,並以釀酒的過程做比喻,說明愛與快樂並非單純的甜美,而是包含了甜與苦的交織。文章指出,許多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陷入了「受苦模式」,而要跳脫這種模式,需要學習欣賞過程、接受不完美,並從中學習成長。
這篇文章探討了冥想中的靈魂旅程與個人覺醒的體驗。作者分享了通過冥想所見的三道象徵性門,探索靈性的家園、與靈魂家人的連結,以及對財富的全新理解。文章提出了豐盛並非來自擁有,而是從內在的釋放與和諧中自然吸引的觀念,激發讀者對自身靈性使命的反思。這是一個充滿心靈啟迪的過程,帶領我們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
加里山親子登山之旅,突遇暴雨,孩子因低溫與濕滑路面產生恐懼與焦慮,母親在過程中經歷情緒波動,最終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在陪伴中共同成長。
有一回我很想與朋友分享一個最近的心情經歷。就在短短的兩天滿滿的公務活動之中發生的,我因為忙於公司會議的緊湊行程,連續暴怒了好幾次,主因來自於孩子的金錢問題。在與朋友聊起這件事時,我提到自己的金錢匱乏如何影響了對金錢的態度,進而連帶影響孩子的金錢觀。朋友的回應讓我覺得很微妙,他說:「喔喔,難怪妳在脆上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的體悟與轉變,從過去的狹隘與功利,到學習接納自己、療癒自己,並最終體會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文章中穿插了作者自身的經歷,包括身體疾病、人際關係的挑戰、以及靈性探索,並提及閱讀《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與《當下的力量》兩本書帶給他的啟發。
網友推薦的電影《破。地獄》帶給我的深刻感動與省思,它以香港傳統超渡法會為背景,透過殯葬業者的視角,探討生死、執著與人生的課題。影片中每個喪禮都展現了生命不同的離別樣貌,也讓我理解到生命中的苦痛與甘甜交織,更學會尊重他人體驗生命的方式。
這篇文章探討快樂與愛的關係,並以釀酒的過程做比喻,說明愛與快樂並非單純的甜美,而是包含了甜與苦的交織。文章指出,許多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陷入了「受苦模式」,而要跳脫這種模式,需要學習欣賞過程、接受不完美,並從中學習成長。
這篇文章探討了冥想中的靈魂旅程與個人覺醒的體驗。作者分享了通過冥想所見的三道象徵性門,探索靈性的家園、與靈魂家人的連結,以及對財富的全新理解。文章提出了豐盛並非來自擁有,而是從內在的釋放與和諧中自然吸引的觀念,激發讀者對自身靈性使命的反思。這是一個充滿心靈啟迪的過程,帶領我們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沒什麼特別的原因,純粹因為我從小就很會流汗,體育課時唯有待在泳池才不顯得狼狽,加上小學體育課我所有項目都不行,跑步慢吞吞、打球被球打,只有游泳我能贏過其他人,因為我漂得起來,又會換氣。但是在泳池來回打水畢竟是都市小孩的親水體驗,離真正的「會游泳」還有好大一段距離。
所以開始想像開始學游泳的時候 練習把自己交給水的浮力,相信它會托著我 回想起正念冥想時老師常說 「把身體重量交給大地」 因為害怕 不安 恐懼的掙扎焦躁 在開始有意識與自己對話後 沉靜了
Thumbnail
游泳不僅僅是學會自仰蛙蝶四式,還包括應對緊急狀況的能力。在台灣,許多人認為只要能在泳池內游泳就算「會游泳」,但當我們面對深水區或沒有戴蛙鏡的情況時,真正的挑戰才開始。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在這些情況下自救,並分享救生員多年來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每個人的人生就像游泳一樣,自己跟自己競賽,有些人很厲害,很快完成了階段性的泳池,不斷朝著下個階段泳道游泳,有些人遲遲學不會游泳,每天在水上載浮載沉。
看了曾公的《60歲的我,也能完成226超級鐵人三項》這本書,心血來潮的我也特地請假試看看。 距離上一次游泳可能快十年了,當時是為了減肥,也想練心肺,但因為是下班時間去,除了水道人多,還遇到全身剌龍剌虎的一大派人佔據大半水道,當泡湯場所,跳水嘻鬧,後來就再也沒游泳過。
Thumbnail
挑戰海泳賽事需要充分準備,即使有救生人員,也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本文介紹了如何透過雙邊換氣及靈活的定位技術,克服開放水域的恐懼,讓你在賽事中游得更輕鬆。
Thumbnail
中搜教練的專業,讓我敢做「違反生物本能」的動作。
Thumbnail
身為一個親海教育推廣的教練,幾乎每團都會有一兩位極度恐海,而這個恐海很多來自於曾經發生過溺水,或大或小。 毫無疑問這個經驗會讓人對於玩水望而卻步,事實上我的家人就是在國中游泳課溺水過,以至於到現在依舊不愛玩水,不過在我的引導下已經可以接受穿著救生衣玩水囉!!接下來分享克服恐海的小技巧
Thumbnail
海泳就是離開游泳池,換個地方游泳 曾經我以為在海裡游泳是不可能的,我以為海泳需要掌握的知識太專業了沒辦法加入。 但其實海泳需要掌握的知識只有一個 海流 而海流的閱讀方法也很簡單 「下水前丟一根木頭到海裡,看他往哪裡漂。」 這個方法可以很直觀的判斷海流的大小及方向呦 不過
Thumbnail
每次到海里游泳都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還會在意識中觀察環境,對環境更加敏感。在海里游泳時,焦慮來自於位置未知和陌生,只有不斷嘗試並讓身體記住這種感受,才能逐漸放下焦慮,只留下對環境的警惕。如果您最近感到疲憊,不妨來到大海里游泳放鬆身體。
Thumbnail
沒什麼特別的原因,純粹因為我從小就很會流汗,體育課時唯有待在泳池才不顯得狼狽,加上小學體育課我所有項目都不行,跑步慢吞吞、打球被球打,只有游泳我能贏過其他人,因為我漂得起來,又會換氣。但是在泳池來回打水畢竟是都市小孩的親水體驗,離真正的「會游泳」還有好大一段距離。
所以開始想像開始學游泳的時候 練習把自己交給水的浮力,相信它會托著我 回想起正念冥想時老師常說 「把身體重量交給大地」 因為害怕 不安 恐懼的掙扎焦躁 在開始有意識與自己對話後 沉靜了
Thumbnail
游泳不僅僅是學會自仰蛙蝶四式,還包括應對緊急狀況的能力。在台灣,許多人認為只要能在泳池內游泳就算「會游泳」,但當我們面對深水區或沒有戴蛙鏡的情況時,真正的挑戰才開始。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在這些情況下自救,並分享救生員多年來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每個人的人生就像游泳一樣,自己跟自己競賽,有些人很厲害,很快完成了階段性的泳池,不斷朝著下個階段泳道游泳,有些人遲遲學不會游泳,每天在水上載浮載沉。
看了曾公的《60歲的我,也能完成226超級鐵人三項》這本書,心血來潮的我也特地請假試看看。 距離上一次游泳可能快十年了,當時是為了減肥,也想練心肺,但因為是下班時間去,除了水道人多,還遇到全身剌龍剌虎的一大派人佔據大半水道,當泡湯場所,跳水嘻鬧,後來就再也沒游泳過。
Thumbnail
挑戰海泳賽事需要充分準備,即使有救生人員,也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本文介紹了如何透過雙邊換氣及靈活的定位技術,克服開放水域的恐懼,讓你在賽事中游得更輕鬆。
Thumbnail
中搜教練的專業,讓我敢做「違反生物本能」的動作。
Thumbnail
身為一個親海教育推廣的教練,幾乎每團都會有一兩位極度恐海,而這個恐海很多來自於曾經發生過溺水,或大或小。 毫無疑問這個經驗會讓人對於玩水望而卻步,事實上我的家人就是在國中游泳課溺水過,以至於到現在依舊不愛玩水,不過在我的引導下已經可以接受穿著救生衣玩水囉!!接下來分享克服恐海的小技巧
Thumbnail
海泳就是離開游泳池,換個地方游泳 曾經我以為在海裡游泳是不可能的,我以為海泳需要掌握的知識太專業了沒辦法加入。 但其實海泳需要掌握的知識只有一個 海流 而海流的閱讀方法也很簡單 「下水前丟一根木頭到海裡,看他往哪裡漂。」 這個方法可以很直觀的判斷海流的大小及方向呦 不過
Thumbnail
每次到海里游泳都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還會在意識中觀察環境,對環境更加敏感。在海里游泳時,焦慮來自於位置未知和陌生,只有不斷嘗試並讓身體記住這種感受,才能逐漸放下焦慮,只留下對環境的警惕。如果您最近感到疲憊,不妨來到大海里游泳放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