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 星期六 晚上12:17
我其實已經對自己下過N次封口令——
不要再這樣罵小孩了。
他只是個孩子,不是你Excel裡的錯誤公式,一錯就要即刻修正。
但當我看著桌上的兒童專用碗掉到地上、牛奶像瀑布一樣奔流在地板上的那一秒,我的理智線還是直接斷了。
他站在原地哭,什麼都不做。我站在原地氣,什麼都不想講。
然後,我又生氣了...
「你為什麼又這樣?你不是答應我會好好吃飯了嗎?快點擦乾淨啊!你一直哭有甚麼用,地板自己會變乾淨嗎?」
說完,我沉默了。
不是因為他哭得更大聲,而是我發現,我已經沒有多餘的寬容,留給我自己的孩子。
我們是不是其實都一樣?工作一天早已耗盡電力,回到家只剩自動導航模式,把孩子的失誤當作壓垮神經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這一回,我停了下來。
我腦海中浮出的是黃執中老師課堂裡說過的一段話:
「生氣不是最原始的情緒,它是第二情緒,一種在你害怕、失控或感到無力時才會顯現出來的情緒。」
就像你在罵小孩時電話響了,聲音秒切客服音調:「嗨~好久不見~你最近好嗎~」
所以我們不是不能溫柔,我們只是懶得給自己多一秒鐘的心軟空間。
仔細想想,我們從小被訓練成「問題解決機器」:
考試錯了要改,成績差了要補,東西掉了要賠,工作失誤就背鍋。
沒有人在乎你當下的心情,只在乎你能不能把爛攤子處理掉。
然後,我們長大了,也變成同樣那種人,遇到問題時,立刻切換為問題解決模式。
我們對小孩的第一反應是:「為什麼又搞砸?」
而不是:「你是不是嚇到了?」
情緒,是這個時代最貴的奢侈品。
我們可以為了提報告熬夜到凌晨,為了客戶修改簡報十遍,但在孩子面前,卻捨不得多蹲個三秒鐘,說一句:「沒事,我陪你一起收拾。」
這社會不停地告訴我們:「成熟,就是不被情緒左右。」
但也許真正的成熟,是你能意識到情緒不是敵人,它是人性最後的提醒。
如果哪天AI在不需要我們人力介入的情況下除了會解題、還會寫簡報、還會說笑話,那人類的價值剩下什麼?
可能就只剩下這種時候:
你沒罵,反而抱了孩子一下。
他沒逃,反而哭著說對不起。
你們一起擦掉牛奶,順便擦掉那些彼此眼裡沒說出口的委屈。
就像迪士尼的《可可夜總會》裡說的,真正的死亡不是肉體的消失,而是當這世界再也沒有人記得你。我們存在的價值,不是KPI也不是績效,而是我們曾在多少人的記憶裡留下一點溫度。
所以與其教孩子怎麼成為一個高效機器,我們更該做的,是創造那些會被記得的時刻。那些會在孩子老去之後,仍在他心裡溫暖發光的場景。
因為終有一天,身體會老,腦袋會慢,但記憶裡那句「沒關係,我陪你一起清理乾淨」,會永遠留著。
這才是我們無法被取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