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對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一個契機,可能是一個時間點,一個情境,或是一個人。但多數時候,我習慣把事情放在心裡,就連日記,有時也寫不出真正的心聲。那些沒說出口的話,就這樣被擱置,久而久之,也許就在心底悄悄腐爛,也可能因某些養分而萌芽。
不論是腐爛還是萌芽,那些擱在心裡的事,對「心」都是一種消耗。時間久了,它會慢慢變成內在的傷口,甚至衍生為心理疾病。我曾試著理解,為什麼有些話這麼難說出口。後來在他人身上,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關鍵可能出現在青春期的成長階段。如果那時能為自己找到情緒的出口,讓情緒流動,而不是堆積,或許心就不會因為長久的壓抑而生病。
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由大腦控制,快樂、生氣、悲傷、厭惡、驚訝、恐懼是最原始的六種,其他情緒由此衍生。快樂原是人類的本能,但隨著年紀增長,這個主導位置開始被其他情緒取代。特別是在青春期,面對焦慮、渴望、嫉妒、尷尬、無聊……等這些情緒,像是突襲一般讓人措手不及。他們無從辨認這些情緒、也說不出自己的感受,只能被貼上「青春期很難搞」的標籤。但對孩子而言,那其實是一種孤獨和不被理解。當這樣的誤解日復一日累積,親子之間的關係就這樣漸行漸遠。
那孩子憂鬱、這孩子自殘……父母往往疑惑地說:「我們家很正常啊,從小呵護著,也沒遇過重大創傷,不知道為什麼他會變成這樣?」 有沒有可能,正是在那段人生最敏感的時期,親子之間錯過了好好說話的機會。孩子因為無處傾訴,只能以激烈的方式尋找出口。
前兩週我看了Ado的演唱會電影。接近尾聲時,她談起自己的成長歷程,提到曾經不知道該如何愛自己、珍惜自己,甚至不知道怎麼依賴他人……那一刻,她哽咽了,觀眾哭了,我這個老人也哭了。那段話讓我理解,為什麼她會深受青少年喜愛,不單單只是因為音樂和演唱方式帶來的共鳴,更因為她經歷過那段青春期的掙扎,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出口。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孩子們不像我們從前那樣傻傻地長大。童年與成年之間的界線,忽然被鋪天蓋地的訊息、情緒與壓力淹沒。他們的不安與焦慮,常常沒有適合的地方可以去。而我們這些大人,有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如何傾聽。於是,他們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出路。Ado找到了。她站上了世界的舞台,也唱出了那些曾經無法說出口的心聲。
真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為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藉由唱歌、繪畫、閱讀、運動或任何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夠讓煩躁的心平靜下來的事情。那就是一種勇敢,也是一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