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太玻璃心了吧?」
這句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卻可能像碎裂聲般,在心裡某處留下共鳴。
我們常用「玻璃心」來形容那些容易受傷、反應過度、在意細節的人。這個詞彙裡蘊含著一種輕視的語氣,彷彿情緒敏感是一種弱點,是需要「改進」或「看開」的性格缺陷。
然身為心理師,我時常在會談中,看見那些被貼上「玻璃心」標籤的個案,他們其實是一群在過往生命經歷裡,學會把自己撐得很緊、很直,也很孤單的人。他們不是脆弱,而是太堅強。
堅強到連悲傷都無暇好好放下、
堅強到連自己的痛都習慣無聲地消化。
☁️ 不是「太敏感」,而是曾經沒人接住
對「玻璃心」這三個字感到自卑或羞愧的人,往往是那些在成長過程中,習慣把感受壓下來的人。
他們曾經努力不讓別人失望,努力扛起過多的責任,努力適應別人的期待。他們不是真的脆弱,而是身上布滿那些肉眼看不見的裂痕—是情緒曾經超載卻無人安慰的裂痕,是獨自面對風暴卻被誤解的裂痕。
我想和你說...
這些裂痕,並非錯誤或缺陷,
而是靈魂留下的生存痕跡。
☁️ 當一個人不再裝沒事,他可能才開始活得誠實
在諮商室裡,我們不是要讓個案「立刻變堅強」,而是陪伴他們感受可以如何不再過度撐起自己、可以允許自己流淚、承認痛苦,能正視那份「太容易被觸動」的情緒。
敏感,代表一個人對世界保有深度的感受力。那些容易受傷的人,往往也是最能共感他人情緒、最懂得溫柔待人的人。他們的心不是玻璃,而是水晶─ 晶瑩剔透,微光閃爍,只是更需要被珍惜與理解。
☁️ 你不是太脆弱,只是終於不想再硬撐了
如果你也常被說「太敏感」、「太玻璃心」⋯
請你記得,那或許是因為你曾經太努力、太孤單地撐過某些沒人看見的時刻。你不是太玻璃,而可能是太勇敢,所以現在的你才會感覺痛,因為那些是你當初來不及痛的部分,現在終於慢慢浮現。
我很喜歡的溫尼考特說:「一個人若沒有真正跌落過,就無法被真正地接住」,希望我們都能遇見這樣的時刻與對方,讓我們不用繼續逞強,也能感到安全與被理解。
☁️ 給你,也給所有曾被誤解的靈魂
願我們都能在這個世界裡,學會辨識真實的堅強 ─
它不是刀槍不入,而是在痛的時候,
願意對自己說:「我值得被溫柔對待。」
你不是玻璃心,
你只是,終於回到自己,
且開始想好好愛自己了。
/A healing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