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沒話說,只是沒辦法說。
說不出口的痛,吞下肚裡;
講不出來的委屈,用食物包裹、再一次次吐掉。
這樣的循環,對某些人來說,比面對自己的真實情緒還「容易」。
這也是許多暴食催吐者的心路歷程;從外表看來,這是一種飲食失調的行為,但在心理層面,它往往是更深層的情緒困境所導致的「自我處理機制」。
情緒無法流動,就從身體出走
催吐,是一種語言的替代。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一種內在劇烈拉扯後,為了「撐住自己」所發展出的生存方式;催吐就像是「把痛苦有個地方放」的方式,即使下一秒就是自責與空虛。
對無法說出口的情緒來說,身體成了出口;其壓力、羞恥、焦慮、孤單...當這些感受找不到可以承接的關係與語言,就可能轉為暴食、催吐、自我傷害等形式。
不只是「想瘦」,而是「心理的重量」
許多人誤解暴食催吐者只是「太在意外貌」。
但在心理諮商中,我更常看見的是:
- 他們在關係裡經常壓抑,習慣不麻煩別人
- 成長過程中,經常扮演「懂事、貼心、不吵鬧」的角色
- 他們對自己要求完美,不容許失控、不配有需要
「胖」並不只是身體的形容詞,更象徵心裡的「太多」,裡頭有:太多的情緒、太多的需求、太多被否定的自我。
而催吐,是一種極端地拒絕「過多」的方式,也是對自己需求與情緒的反向攻擊。
想要說,但學不會怎麼說
許多來到諮商室的個案會說:「我其實很想說,但我不知道怎麼說。」
這樣的「說不出口」,有時來自童年時「講了也沒用」、「表達只會被批評或忽略」的經驗。久而久之,語言與關係的連結被切斷,情緒只能往內吞,最後,只能靠身體去承擔。
因此,心理諮商的歷程,不只是制止催吐行為,而是要慢慢地重建一種「可以說」的安全感:說了不會被否定、被丟下、被羞辱。
小結:把痛說出來,而不是一再吞回去
催吐不只是身體的問題,而是心理的求救訊號。這不是任性或表現,而是一種無聲的控訴:「我很痛,但沒人知道。」
若你或你身邊的人正在經歷這樣的困境,請記得:「你不需要靠傷害自己,來證明你在痛」。你有權利,用說的,且有資格被聽見。
在療癒的路上,我們可以一起慢慢練習:把那些過去吞下去的,安全地說出來。
/A healing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