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周圍有無數雙「眼睛」在看著我們。 ©YusukeYuwiFukuchi
大家好,突然問一句,你們覺得自己的「外貌」怎麼樣呢?
臉型、身材、髮型、穿著等等,所謂的「外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但說到這個詞,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應該就是每天在鏡子前看到的那張「臉」吧。
從事這份工作以來,常常會被稱讚外貌,例如「你好帥喔」、「看起來好年輕」、「臉好小」等等,經常收到這些稱讚。
那麼,被這樣誇獎的我本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外貌」的呢?
我想這跟個性也有關,但老實說,當我站在鏡子前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應該和大家完全一樣。
看著鏡子中那張自己早已熟悉多年的「臉」,最容易映入眼簾的,還是那些讓人在意的部分。
最近在更新自己的社群媒體時,我有了一個新的體悟。
我一直以來都不擅長在社群媒體上推廣自己,說實話,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我身邊做這行的朋友,粉絲數動輒十萬起跳。前陣子在雅加達和我一起擔任頒獎嘉賓的一位女演員,她的粉絲數竟然高達1760萬人!(2025年時,東京的人口約為1400萬人。這比那還多,真的很驚人。)
看著那些人的貼文,我總是會想:
「大家都好帥氣喔。」
「怎麼每張照片都這麼時尚、好看。」
「真的好有品味,真讓人羨慕。」
我經常一邊滑著手機,一邊這麼想。
由於工作關係,我也會在社群平台上發布自己出演的作品或宣傳活動。
但當要挑選自己要發布的照片或影片時,心裡總會浮現這些想法:
「好像一張像樣的照片都沒有。」
「我的笑容是不是看起來怪怪的?」
「我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帥吧?」
每次都好像是在勉強自己選出一張照片來發布。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次在拍戲現場,我與一位演員共同演出。
這位演員非常擅長運用社群媒體,是他的一大強項,也獲得了眾多粉絲的支持。
他和我在這方面完全相反,真的讓我佩服不已。隨著拍攝進行,我們逐漸熟絡了起來,我也鼓起勇氣開始向他請教我不擅長的社群媒體經營。
拍攝結束後,我開始在發布照片或影片前,請他幫忙看看並給點意見。
「只有這張照片還能看,不知道表情怪不怪?」
「這次的髮型和妝容是不是不太好?」
「會不會看起來比較老?」
我拋開心中的小羞恥心,不加修飾地問他這些真實的想法。
結果怎麼樣呢?
「哪裡怪了?這張照片超帥的啊!」
「完全看不出你有在在意什麼欸。」
「一點都不奇怪啊!這張照片不用真的太可惜了!」
這些出乎意料的回答,每次都讓我大吃一驚。
你可能會想:「他是藝人,有化妝、有造型,當然看起來不一樣啊。」也許這麼想的人不在少數。
但如果用「內心對自己的自卑感」或「衡量標準」來看,這些回答真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是完全不同角度的全新觀點。
我認為這種感受,無論是不是演員,其實大家都一樣。
一開始我也半信半疑,覺得他可能只是出於好意說好話,但在這樣的互動中,我開始試著把自己內心的標準放一邊,單純接受對方的意見,並把這些「外部的評價」作為一個合理的標準,來對外展示我的照片和影片。
結果發現,自己對於「外貌」的標準值也漸漸降低了,現在比以前更輕鬆、更自在地與社群媒體互動,也不再那麼有壓力。
對於曾經連接觸社群媒體都不太積極的我來說,這樣一點點的改變,其實在心理上帶來了很大的不同。
換句話說,這次的經驗讓我學會了「暫時把主觀放一邊」這件事。也因此,我好像跨過了自己的某些自卑感,學會了去「原諒」某些自己原本不滿意的地方。
透過這一連串的經驗,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心中的「主觀標準」與他人眼中的「客觀標準」之間,可能存在著比想像中更大的落差。
而這種主觀與客觀的落差,絕對不只是存在於「外貌」這個議題上而已。
像是:
「這件衣服會不會太花俏,不適合買?」
「問這個問題好像會被笑,還是不要問好了。」
「這個興趣太幼稚了,開始投入好像不太成熟?」
如果只是用自己主觀的標準去壓抑那些心動的想法,真的太可惜了。
不妨偶爾順著內心的想法行動一次,也許就能讓日常生活有些許不同。
當這些小小的變化慢慢累積,自然也能讓生活變得更加有趣吧。
202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