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移除市場發展困境:政策、價格與信任的考驗

碳移除市場發展困境:政策、價格與信任的考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言

碳移除市場目前遇到的關鍵問題:政策支持承諾的不明確。

Phil De Luna 在富比世的社論強而有力地持續強調這點。開發者的困境、採購者的猶豫、金融機構的考量,在在都回到政府政策與標準機構的遊戲規則上。如果有很明確的指引與支持態度,那這些市場問題許多都能迎刃而解。

碳移除市場發展停滯,該如何突破?

碳移除( carbon removal )市場正陷入政策困境:企業意識到減碳的必要性,政府則在法規制定上緩步前行。投資人看好市場潛力,但對風險也有所顧慮。夾在這些動向之間的,則是一個應該蓬勃發展,卻遲遲未能加速成長的市場。由 CDR.fyiSylvera 聯合發布的 2025 碳移除( 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 )市場調查提供了深入分析,揭示問題所在,並探討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為何市場力量不足以推動碳移除產業?

這份調查揭示了一個關鍵問題:企業對「高耐久性碳移除」( durable carbon removal )的需求,主要來自於新興法規,而非企業自身的永續承諾。65%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購 高耐久性碳權( durable carbon credits )的最大驅動力,是淨零標準的明確化,例如 SBTiISO 正在制定的規範

這反映出一個現實:如果沒有政策介入,企業未必會優先選擇高耐久性碳移除技術。並不是它們不認同這些技術的價值,而是短期內商業回報不夠明顯。相較之下,基於自然的移除方案雖然無法永久封存碳排,但價格較低,且更容易向消費者和投資人解釋。在缺乏強制性法規的情況下,企業依舊可以透過這類低成本方案來達成淨零合規。

不過,並非所有企業都只是被動應對法規變化。83% 的買家表示,他們購買碳移除方案的核心動機,是希望推動整個產業發展,這顯示出早期採用者願意支付額外成本,以加速市場成長。

簡而言之,高耐久性 CDR 市場的成長,仰賴明確的政策信號。若標準制定機構要求永久碳移除作為達成淨零的必要條件,市場需求將大幅提升。反之,如果標準允許較廉價的替代方案,高耐久性 CDR 可能仍會停滯不前,甚至在未來十年內仍難以普及。

「如果企業真的想擴大高耐久性碳移除規模,以達成淨零目標,就必須主動參與,」 CDR.fyi 執行長 Alexander Rink 強調,「若標準制定機構和政策制定者現在不採取行動,提供明確的規範與誘因,市場將陷入停滯,全球氣候目標也將落空。我們要嘛現在行動,否則就得承受後果。」

自然型與高耐久性 CDR:市場如何突破結構性挑戰?

企業在購買碳移除方案的選擇上,正發生重大轉變。目前,企業購買自然型移除的數量,是高耐久性移除的六倍。但到了 2030 年,這一差距預計將縮小至不到 2:1。

這看似是個好消息,但仍存在一個關鍵問題:超過 35% 的企業仍未計畫在 2050 年前購買高耐久性碳移除方案。然而,主流的長期氣候模型顯示,高耐久性 CDR 是平衡難以減少的碳排放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使得企業的遲疑成為一大隱憂。

企業對高耐久性 CDR 遲遲不採取行動,部分原因是成本高昂,但更大的問題在於市場與政策的不確定性。現在的企業決策者無法確定 2030 年的監管環境是否會強制要求高耐久性移除,或者自然型碳權是否仍能作為履行淨零承諾的選項。因此,對許多企業而言,最務實的做法就是等待更明確的政策指引。

這正是 CDR 市場面臨的核心障礙:政府與標準制定機構尚未提供清楚且強制性的規範,導致企業仍在觀望。

儘管如此,市場前景仍然樂觀。2024 年,76% 的買家購買的碳移除量低於 10,000 公噸,但到了 2050 年,超過 55% 的企業計畫每年購買 25,000 公噸以上,其中 17% 的企業更預計購買超過 100 萬公噸。這意味著市場確實有潛力大幅成長,關鍵在於供應商能否提供可負擔的解決方案。

價格:碳移除市場的最大瓶頸

許多人認為碳移除的關鍵在於技術——只要技術夠成熟,企業自然會買單。但調查顯示,真正的障礙其實是價格。目前,供應商至少需要 140–340 美元/公噸才能回本,而企業的心理預期則遠低於這一數字。

這反映出一個典型的市場落差。早期採用者(主要是科技巨頭)願意支付高昂費用,推動市場發展。但隨著市場擴大,價格敏感度逐漸成為關鍵因素,若供應商無法壓低成本,需求可能停滯不前。

更根本的問題在於:高耐久性 CDR 是否能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實現規模化?

回顧過去,許多清潔技術若沒有政策扶持,發展速度往往過慢。例如,太陽能與風能的市場擴張,離不開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採購補助和直接投資。如果高耐久性 CDR 走上類似的發展道路,那麼政策將在前期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歷史經驗也證明,這樣的投入是值得的——如今,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能源來源,在許多地區,其發電成本甚至低於化石燃料。若能借鑑這一成功模式,2030 年代的 CDR 產業也有機會迎來規模化發展。

市場上鮮少討論的供應問題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5%)的供應商尚未售出任何碳權,而高達 73% 甚至還未成功交付。這個數字令人震驚,也暴露了市場上的一大風險:供應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讓買家望而卻步。如果你是一名企業永續發展主管,沒有人願意投入數百萬美元,結果卻買到「未來可能無法兌現」的碳移除承諾。而對於金融機構來說,這也帶來疑問:CDR 項目是否具備穩定的投資價值? 若供應商無法證明他們有能力擴張產能,便很難獲得資金來建構關鍵基礎設施。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政策介入可能是一個關鍵解方。例如,政府可以提供預購碳權的擔保,降低投資風險;或者,透過財政誘因,鼓勵企業簽訂長期採購協議,讓供應商看到穩定的市場需求,進而加快發展。

甚至,政府可以直接採購碳移除服務,來為市場提供「信心支撐」。例如加拿大政府近期啟動了一項 1,000 萬美元的試點採購計畫,透過購買碳移除碳權來抵換自身營運產生的排放,為市場帶來穩定的買家來源。

這類政府主導的措施,或許能為 CDR 市場提供成長動能,加速突破目前的供應瓶頸。

耐久性碳移除技術,各有千秋

在眾多耐久性碳移除技術中,增強岩石風化(ERW)近年來備受矚目。調查顯示,ERW 在企業購買的碳移除方案中所占的比例,預計將從目前的 15% 成長至 42%(2030 年)。然而,這項技術仍然面臨大規模推廣與驗證的挑戰。ERW 透過加速礦物風化來吸收 CO2,理論潛力巨大,但實際應用仍在早期發展階段,且監測與計量方式尚未完全成熟。未來,ERW 的發展關鍵在於監測技術的突破以及產業標準的建立,否則仍難以大規模推動。

與此同時,直接空氣捕捉(DAC)則是一種技術較為成熟但成本極高的方案。與 ERW 依賴自然風化不同,DAC 透過人工設備直接從空氣中抽取 CO2,雖然其碳移除效果更穩定,但挑戰在於高耗能。目前的 DAC 設施需要龐大電力支援,因此,這項技術的發展前景與低成本潔淨能源的可得性息息相關。然而,DAC 具備高度可測量性與永久性,這使其成為未來碳移除戰略中的重要支柱。

問題的關鍵並不是「誰勝誰負」,而是政策與資金是否能為這些技術提供成長空間。無論是 ERW 還是 DAC,它們的成敗取決於成本下降的速度、技術效率的提升,以及如何與整體減碳戰略相結合。只有在市場與政策的雙重支持下,這些耐久性碳移除技術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碳移除市場的下一步?機遇與挑戰並存

《2025 年碳移除市場調查》勾勒出這個產業的關鍵十字路口,核心問題已十分明確:

  • 淨零標準將決定市場走向——企業在政策不明確前不願大量購買高耐久性碳移除,市場仍處於觀望期。
  • 自然基礎碳移除仍占主導地位,但耐久性方案急需擴張——如果政策沒有強烈的指引,企業可能繼續選擇低成本、低耐久性的解決方案。
  • 價格仍是市場最大障礙——目前只有財力雄厚、氣候目標明確的企業願意支付高昂費用,其他潛在買家仍在猶豫。
  • 供應端的不確定性——許多供應商尚未真正交付碳權,對於買家來說,這意味著投資風險過高。
  • 多元耐久性技術並行發展——ERW 和 DAC 各具潛力,但挑戰不同,未來市場可能同時依賴多種技術,而非單一解決方案。

歸根結底,碳移除市場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政策、價格與市場信任的問題。企業有意願行動,但需要政策引導;市場需要穩定的價格機制,而供應商則需要資本來擴展產能。如果缺乏適當的干預,市場發展將過於緩慢;但如果政策到位,耐久性碳移除有望成為全球淨零戰略的核心支柱。

真正的問題並不是 「耐久性碳移除是否必要?」,而是 「我們是否能以足夠快的速度,建立讓這項技術真正落地的市場與政策機制?」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催化碳移除市場:政策推動與美國的全球競爭優勢

騰訊的碳移除徵選計畫:CarbonX

碳移除市場的漫長征途:高成本與不確定性的挑戰

碳移除市場蓬勃發展:Climeworks攜手TikTok、Two Drifters

增強型岩石風化:永續的碳移除解決方案

加拿大淨零排放目標與路徑:碳移除技術及公平原則的關鍵角色

樂高的碳移除投資計劃

CDR.fyi 的 2024 年度碳移除回顧

負碳經濟起點:碳移除技術之要件

哪種碳移除碳權比較好? - Absolute Climate 提出新認證標準

新世代淘金狂潮,碳移除技術的投資趨勢與挑戰


avatar-img
細雨徐行的沙龍
22會員
217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細雨徐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全球貿易與碳排放的關聯性,深入分析貿易中隱含的碳排放(進口排放)及其計算方法(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生命週期評估法),並探討各國如何透過邊境碳調整機制(BCAs)應對碳洩漏與不公平競爭風險,以及未來可能的解決方案,例如提升標準互通性及建立氣候俱樂部。
Verra 推出 VM0051 方法學,取代舊有 AMS-III.AU,以降低水稻種植的甲烷排放。此標準鼓勵農民採用節水灌溉、優化肥料使用等永續農法,並提供社會效益,如提高農民收入與支持女性農業參與。此外,VM0051 引入 數位監測、生物地球化學模型與排放因子計算,提升減排量測的準確性。
儘管全球氣候行動受政治因素影響,新加坡仍堅持推動綠色轉型,包括擴展太陽能、進口綠電,並參與碳市場交易。政府已與不丹等國簽署碳交易協議,並計畫至 2035 年將排放量降至 45-50 百萬噸,並於 2050 年達成 淨零排放。新加坡在氣候行動上採取務實立場,並鼓勵企業積極布局低碳產業,以保持競爭力。
歐盟執委會的「淨零產業協議」是一項全面性的策略,同時推動歐洲的產業競爭力與去碳化轉型。強調透過創新、再工業化和全歐層面的合作來應對氣候危機、解決產業競爭力問題和強化經濟韌性。其核心策略包括確保產業能負擔的能源供應、打造潔淨產品的領先市場、促進公共與私人投資,以及確保資源和材料的安全取得。
Frontier 宣布與 Phlair 簽署直接空氣捕捉採購協議,將於 2027 至 2030 年間以 3,060 萬美元移除 47,000 噸 CO₂。Phlair 採用氫循環電解槽技術,以電化學取代傳統熱驅動方式,提升能源效率並降低成本。該技術可搭配間歇性再生能源,並透過場內太陽能降低電力開支。
隨著碳移除技術商業化,美國已成為該產業的全球領導者,擁有超過 200 家企業參與碳移除專案。然而,要達到千兆噸規模,市場需求與政策支持仍屬必要。Carbon Removal Alliance 期望透過明確的市場訊號、標準化機制與政府投資,進一步強化碳移除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同時推動經濟增長與減碳目標。
本文探討全球貿易與碳排放的關聯性,深入分析貿易中隱含的碳排放(進口排放)及其計算方法(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生命週期評估法),並探討各國如何透過邊境碳調整機制(BCAs)應對碳洩漏與不公平競爭風險,以及未來可能的解決方案,例如提升標準互通性及建立氣候俱樂部。
Verra 推出 VM0051 方法學,取代舊有 AMS-III.AU,以降低水稻種植的甲烷排放。此標準鼓勵農民採用節水灌溉、優化肥料使用等永續農法,並提供社會效益,如提高農民收入與支持女性農業參與。此外,VM0051 引入 數位監測、生物地球化學模型與排放因子計算,提升減排量測的準確性。
儘管全球氣候行動受政治因素影響,新加坡仍堅持推動綠色轉型,包括擴展太陽能、進口綠電,並參與碳市場交易。政府已與不丹等國簽署碳交易協議,並計畫至 2035 年將排放量降至 45-50 百萬噸,並於 2050 年達成 淨零排放。新加坡在氣候行動上採取務實立場,並鼓勵企業積極布局低碳產業,以保持競爭力。
歐盟執委會的「淨零產業協議」是一項全面性的策略,同時推動歐洲的產業競爭力與去碳化轉型。強調透過創新、再工業化和全歐層面的合作來應對氣候危機、解決產業競爭力問題和強化經濟韌性。其核心策略包括確保產業能負擔的能源供應、打造潔淨產品的領先市場、促進公共與私人投資,以及確保資源和材料的安全取得。
Frontier 宣布與 Phlair 簽署直接空氣捕捉採購協議,將於 2027 至 2030 年間以 3,060 萬美元移除 47,000 噸 CO₂。Phlair 採用氫循環電解槽技術,以電化學取代傳統熱驅動方式,提升能源效率並降低成本。該技術可搭配間歇性再生能源,並透過場內太陽能降低電力開支。
隨著碳移除技術商業化,美國已成為該產業的全球領導者,擁有超過 200 家企業參與碳移除專案。然而,要達到千兆噸規模,市場需求與政策支持仍屬必要。Carbon Removal Alliance 期望透過明確的市場訊號、標準化機制與政府投資,進一步強化碳移除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同時推動經濟增長與減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