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次主管會議上,一份「匿名檢舉信」被擺在總經理桌上。內容寫著:「某部門員工利用工作時間經營自媒體接案,影響團隊士氣與產出,請查明。」這個事件立刻在公司內部引起軒然大波——不是因為這位員工有錯,而是大家開始思考:「副業到底可不可以做?公司到底該不該管?」
這個故事正在各個公司真實上演。副業,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冒險,而是新世代職場人越來越常見的現象。

副業崛起:是趨勢,不是偶然
根據台灣勞動部與104人力銀行的調查指出,台灣有近三成的上班族擁有副業,其中又以 25–35 歲族群為大宗,原因包括:
- 想增加收入以對抗通膨
- 發展個人興趣與職涯多元性
- 對現職缺乏成就感
- 規劃轉職或創業的跳板
像是在 YouTube 經營頻道、經營社群廣告、接設計案、翻譯、手作販售、寫作出版、顧問服務等,都是熱門副業項目。
這些副業往往發生在「下班後的時間」,不占用公司資源、不影響工作績效,表面看來「無傷大雅」,那為什麼企業還是會焦慮不安?
勞基法怎麼看副業?法律有沒有禁止?
根據《勞動基準法》,並未明文禁止員工從事副業。員工利用非工作時間做其他工作,只要不違反下列幾項原則,基本上是合法的:
- 不違反保密義務:如《營業秘密法》第二條,員工若將職場知識轉用於副業牟利,恐構成違法。
- 不造成利益衝突:若副業與本業存在競業或資源爭奪,則可能違反「忠誠義務」。
- 不利用公司資源:如辦公設備、人力、時間等。
- 未在工作時間從事副業行為。
舉例來說,如果某人白天在公司當行銷主管,晚上用公司的客戶名單去跑廣告接案,這就是典型違法;但如果他下班後經營自己的 podcast,與公司無涉,那法律並不禁止。
企業為何還是「怕」副業?
公司之所以對副業敏感,通常來自以下幾個顧慮:
- 生產力下滑:擔心員工分心、分神,影響主業。
- 機密外洩:特別是技術研發、客戶資料等單位。
- 士氣問題:若員工因副業收入優渥而「本業擺爛」,容易引起團隊不滿。
- 品牌風險:若員工副業形象與公司價值觀牴觸,恐影響企業形象。
然而,這些顧慮多半是「管理信任」與「透明規範」的問題,而非副業本身的問題。
該不該管?關鍵在這三件事
1. 有無競業關係?
這是最重要的關鍵。如果副業是與公司同類型業務,甚至搶相同客戶,那就構成利益衝突,企業絕對有權干涉。
建議企業可參考《商業會計法》第20條關於利益揭露機制,以及設立「競業禁止條款」於勞動契約中。
2. 是否影響本業表現?
如果員工因副業導致遲到早退、績效下降,公司可依《勞基法》第12條或《工作規則》處理,但要記得舉證。
3. 是否有透明申報制度?
先進企業如 Google、Meta 早就允許內部員工從事副業,前提是事先申報與主管同意,避免模糊地帶與潛在風險。
這類透明制度不僅保護公司,也保護員工自己不因誤解而受到處分。
與其禁止,不如引導:副業時代的管理新思維
傳統管理常以「管制」來因應副業,但現在更有效的方式,是引導與制度設計:
- 制定副業申報機制與倫理守則
- 鼓勵員工發展與本業互補的副業(如教育培訓、講師、社群經營)
- 建立副業分享文化,提升員工歸屬與學習力
- 協助員工管理時間與壓力,避免過勞
換句話說,副業也可以成為企業的資產,而非風險。
副業不是敵人,是新時代職場的一部分
「副業不是因為不滿公司,而是因為人想要更完整地活著。」
當員工下班後不只是耍廢,而是積極開拓自己的第二舞台,這不應該是企業恐懼的事,而是我們共同迎接多元職涯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