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在離職面談時,聽到員工輕描淡寫地說:「我只是想換個環境」或「剛好有個機會」?表面聽來無關痛癢,實則背後藏著無聲的失望與挫折。

那天,她悄悄收拾好抽屜裡的小植物和桌上的便利貼,連辦公椅的椅墊都沒拿,離開了待了五年的辦公室。離職信寫得平靜又得體:「感謝公司多年來的栽培,為了個人職涯規劃,決定離開。」她的主管以為是業界挖角給了更高的薪資,但真正的原因,是她「喘不過氣來了」。
這不是一個人的故事。這是許多員工在職場裡的真實心聲──「我不是為了錢離職,是為了呼吸。」離職原因調查:錢從來不是唯一
根據 104 人力銀行在2024年的調查,近 48% 的離職員工表示,「薪資不是主因」,而是因為工作氛圍差、人際關係壓力、管理風格專制、缺乏成就感與被尊重的感覺。
這些指向的正是企業文化的問題。薪水固然重要,但「職場空氣」的品質,決定了員工是否願意長期留下。
什麼是令人窒息的公司文化?
令人窒息的公司文化,往往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 高控制、低信任:凡事要求主管審批,任何行動都需經過層層核可,員工毫無自主空間。
- 績效壓力導向過度:KPI 成為壓在員工胸口的大石,無暇思考、學習與創造。
- 無尊重、冷漠的溝通風格:主管講話只有命令與責罵,沒有傾聽與對話。
- 缺乏心理安全感:員工害怕講錯話、做錯事,每天像在辦公室裡走鋼索。
- 內部政治凌駕專業表現:升遷不是靠能力,而是靠關係。
以上這些狀況,會導致「職場焦慮症候群」,讓人身心俱疲,即便薪資尚可,也難以支撐繼續留下的意志。
法規與責任:企業該負起的文化管理義務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1項,用人單位應負責提供「安全與健康的工作環境」,不僅是指物理環境安全,也包括精神衛生與心理壓力管理。這與「職場霸凌防治」相關的《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之1項目,已明確指出:
「事業單位應防止勞工遭受不法侵害或其他造成心理及生理負荷之情形。」
也就是說,如果公司的組織文化長期以高壓或不尊重的方式運作,導致員工心理壓力過大,企業是有責任改善的。
公司文化不是HR的KPI,是全體主管的DNA
常有主管將企業文化視為「HR在管的東西」,但事實上,文化是由一線主管的日常行為建構而成的。如果一位主管以羞辱式管理、打壓創意、無視員工感受,即便公司願景寫得再美,也只是一紙空文。
企業領導者必須自問:「我們的文化,是讓人想留下,還是想逃離?」
員工不是為了錢離開,是為了生存而離開
回到開頭那位五年資深員工的故事,她後來找到了一間文化開放、有彈性工時與心理諮詢資源的公司,薪水甚至還略低。但她說:「我終於不用擔心每天早上醒來會胃痛了。」
這句話,其實是企業最該重視的員工回饋。
別再只問離職者「下一份薪水多少」,而是問自己「我們給得起一個健康的文化嗎?」
讓員工留下的,不是薪資條上多的一兩千,而是每天上班時,那口能深呼吸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