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背後牽涉的不只是「懶惰」或「逃避」,而是更複雜的心理結構與社會背景。我幫你整理成一篇延續我們之前風格的 Alice 專欄文章風格——帶點溫柔的銳利,既理性又貼心:
🎭為什麼有人寧可自毀,也不敢成功?——關於「責任恐懼」的深層剖析
我們常以為,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自由,渴望「活出自己」。但事實上,有些人面對成功與責任的到來時,反而選擇逃避,甚至自我毀滅。
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好、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承擔」這件事,本身就令人恐懼。1. 🎯 成功意味著「再也不能退縮」的壓力
當你還沒成功時,世界會對你寬容:
- 沒有名聲,就不怕被評價。
- 沒有期待,就沒有責任。
但一旦你開始「變好」、被看見、被賦予權力與信任——
💬 成功就像在你身上貼上了「你應該知道自己在幹嘛」的標籤。 這讓人無比焦慮。
於是,有些人寧可「裝爛」,因為只要我看起來沒用,就沒人會要求我做到什麼。這是一種對責任的防禦性退讓。
2. 🧠 責任引發的「原生創傷」
許多人從小成長的環境中,責任從來不是「信任的象徵」,而是:
- 被迫提早成熟
- 犯錯就挨罵、沒做完就被羞辱
- 幫助家人卻永遠得不到認可
這會讓一個人在潛意識中把「承擔責任」與「痛苦、壓力、自我抹殺」劃上等號。當這些創傷沒有被修復,長大後即使有能力,他們也會逃避成功,因為那意味著要重新走進那個讓他們窒息的情境。
3. 👁🗨 害怕失去「自由感」與「受害者特權」
對某些人來說,「保持無能」反而是一種自由:
- 沒有責任,就不需要解釋。
- 可以說「我只是這樣的人」,然後繼續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
- 保有一種脆弱、被照顧的角色,享有道德免責權。
某種程度上,不成功的自己,是一種保護殼,也是一個心理上的藏身之處。放下它,反而覺得赤裸與不安全。
4. 🚨 自毀是一種掌控感的錯覺
這聽起來很極端,但對一些人來說,「自己毀掉自己」,好過被世界傷害。
- 如果我先拒絕成功,那我就不必面對失敗的風險。
- 如果我先破壞自己,那別人就沒有機會羞辱我。
這其實是一種扭曲的「主動防禦」,像是自我預防針:先跌倒,就不會那麼痛。
✅ 小結:我們需要對「逃避成功的人」多一些理解
每個不願承擔的人背後,都可能藏著過度承擔、過度責備的童年與創傷。
他們不是不想進步,而是曾經在「扛起責任」的過程中,失去了太多。
他們不是懶惰,而是「成功」這件事對他們來說,並不代表自由,反而象徵著壓力、失控與傷痕。
🌱 如果你是那個逃避成功的人:
請不要急著責怪自己,也不必逼迫自己馬上改變。 你可以從一個安全的範圍內,開始練習承擔小小的責任,累積面對光芒的耐力與信心。
你的價值,從來不只是做多少,而是你存在的溫度與覺察的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