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當學習與科技相遇,教師該如何找回課堂的主導權?
文/馬可(國小教師)
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手機與AI已深深滲入我們的生活。對學生來說,手機早已不只是通訊工具,更成為他們課後情感連結、課中分心來源,甚至是完成作業的「智慧捷徑」。面對這樣的衝擊,作為教育現場的第一線人員,我深切感受到手機與AI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創造力的侵蝕。也因此,我堅決支持校園中禁用手機,同時呼籲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科技,培養真正屬於他們的學習能力。
分心的網路世界,搶走了學習的注意力
我曾在課堂中發現學生偷偷寫情書,甚至傳給同學傳閱。當我提問時,該名學生臉上浮現的不是專注,而是羞澀的笑容與逃避的沉默。這樣的學習態度,不難讓人聯想到下課時手機上的熱絡對話,已悄悄延伸到課堂之中。學習心思被感情對話取代,手機變成了學生學習的絆腳石。
AI完成作業,孩子卻失去了思考
除了手機的干擾,更令人擔憂的是AI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影響。以往學生會利用課餘時間互相討論作業,從錯誤中學習、從討論中激發創意。然而現在,許多孩子回家後選擇讓AI一秒完成任務,不再動腦、不願修改。老師收到的作業看似完美,其實卻是複製貼上的產物。孩子們在作業中失去了思考的痕跡,也漸漸失去了學習的樂趣與挑戰。
老師不能只是禁止,而是要引導
我也使用AI,但我選擇用它來「輔助」而非「取代」。我在課堂中讓AI生成心智圖、影片重點摘要、語詞錯誤偵測等工具,幫助學生有效整理資訊、提升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我引導學生分析AI的侷限與錯誤,讓他們明白「AI不是絕對正確」,思考與判斷才是學習的核心能力。
在我的課堂中,我不再是單向灌輸的講者,而是學習旅程的引路人。我讓學生透過心智圖、魚骨圖整理知識,在小組與個人發表中自信表達,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模式。當他們學會如何使用科技而不被科技控制,他們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科技時代,更需要教學智慧
在這樣一個科技日益強大的時代,我支持學校規範學生在校期間不得使用手機,這是保護學習環境的基本防線。但更重要的是,老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負責任地使用科技,讓AI成為工具,而非依賴;讓科技協助學習,而不是剝奪思考。
教育不應只是禁止,更應是引導與陪伴。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科技洪流中守住學習的核心價值,也讓每位孩子在這場科技浪潮中,不被吞沒,而是學會乘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