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釋憲爭議到公投對決
2025年5月16日,立法院在藍白陣營人數優勢下,以54票對48票通過國民黨團提出的「反廢死公投案」,將「各級法院合議庭法官判處死刑不須一致決之政策」送交中選會,預計8月底舉行公投。這項提案源自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8號判決,要求死刑判決需合議庭一致決,引發在野黨批評為「實質廢死」。從民進黨視角看,此公投案不僅挑戰憲法權力分立原則,更可能是藍營轉移罷免焦點的政治操作。本文將剖析提案背景、內容與影響,探討其對台灣民主與司法改革的深遠意義。
背景:死刑爭議與政治博弈
台灣的死刑爭議長期牽動社會與政治脈絡。自2000年陳水扁執政起,民進黨在人權與司法改革上傾向謹慎執行死刑,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雖未廢除死刑,但執行數量大幅減少。根據法務部資料,2016至2024年間僅執行5次死刑,2024年仍有執行紀錄,顯示台灣並未走向「實質廢死」。然而,釋字第8號判決要求死刑判決一致決,確實提高了程序門檻,引發藍白陣營強烈反彈,認為此舉形同架空死刑制度。
國民黨與民眾黨抓準民意對死刑的高支持度(根據2023年TVBS民調,68%民眾支持保留死刑),將釋憲判決塑造成「背離民意」的象徵,順勢推出公投案。從選舉大數據看,藍營自2024年地方選舉失利後,亟需議題重塑形象,國民黨團書記長王鴻薇的強硬發言,凸顯其訴諸民粹的操作。反觀民進黨,長期在死刑議題上採中間路線,試圖平衡人權與治安訴求,但此次公投案讓綠營陷入兩難:反對恐被批「無視民意」,支持則違背司法改革初衷。提案內容:直指釋憲,挑戰權力分立
公投案主文為「您是否同意各級法院合議庭法官判處死刑不須一致決之政策?」直指釋字第8號判決的核心。表面上,這是對死刑執行程序的技術性調整,實則試圖以公投形式推翻大法官解釋,挑戰憲法權力分立原則。根據《公民投票法》第15條,提案通過後將於10日內進入公投程序,預計8月底投票,與可能的罷免案時間點高度重疊。
綠營立委賴瑞隆批評,公投案違反權力分立,質疑藍營意圖轉移罷免焦點。確實,從選舉脈絡看,2024年立委選後,藍白陣營在多個選區面臨罷免壓力,國民黨亟需議題轉移注意力。提案通過的54票中,國民黨38席、民眾黨8席及部分無黨籍立委形成藍白聯盟,顯示民眾黨在議題操作上的靈活角色。然而,民進黨48票全數反對,反映綠營對司法獨立的高度警覺。
影響評估:民意、司法與政治的三角博弈
司法面向
公投案若通過,將直接衝擊釋字第8號判決的效力,可能迫使大法官重新審視死刑程序,甚至引發憲政危機。民進黨強調,釋憲判決旨在確保死刑審慎性,符合國際人權標準(如《公民權利與政治公約》),而公投推翻司法判決,恐讓台灣司法淪為民粹工具。法務部數據顯示,2020至2024年死刑定讞案件僅12件,一致決要求並未完全阻礙執行,顯示「實質廢死」的指控過於誇大。
社會面向
公投案訴諸民意,確實可能短期內凝聚支持死刑的選民,但也加劇社會對立。根據202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死刑議題在年輕選民(18–34歲)中支持度僅52%,遠低於中老年群體(65%–70%),顯示世代差異顯著。綠營需謹慎應對,避免被貼上「背離民意」標籤,同時強化人權教育的溝通。
政治面向
藍營操作公投案,意圖將民進黨逼入道德與民意兩難,同時轉移罷免壓力。民眾黨的配合則顯示其試圖在藍綠之間尋求話語權,延續2024年選舉的「第三勢力」定位。然而,公投若綁定罷免投票,可能拉高投票率,對藍白不利。民進黨應把握機會,強調司法獨立與人權價值,並透過公開辯論揭露藍營的政治動機。
結論:捍衛司法,化解民粹挑戰
「反廢死公投案」的通過,表面上是死刑政策的民意較量,實則是對台灣憲政體制的挑戰。民進黨應堅守權力分立原則,透過公開透明的論述,闡明釋憲判決的正當性,並積極與民眾溝通死刑與人權的平衡。藍白陣營的操作雖短期內搶占民意高地,但長期恐加劇社會撕裂,得不償失。未來,綠營需聯合公民團體,推動死刑議題的理性對話,並加速司法改革進程,確保台灣在人權與治安間找到穩健平衡,讓公投案成為民主深化的契機,而非憲政危機的導火線。
附註
- 資料來源:立法院會議紀錄(2025年5月16日)、法務部死刑執行資料、TVBS民調(2023)、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22)。
- 延伸閱讀:司法院釋字第8號判決、《公民投票法》、《公民權利與政治公約》。
202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