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廢死公投案闖關:民意與憲政的拉鋸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言:從釋憲爭議到公投對決

2025年5月16日,立法院在藍白陣營人數優勢下,以54票對48票通過國民黨團提出的「反廢死公投案」,將「各級法院合議庭法官判處死刑不須一致決之政策」送交中選會,預計8月底舉行公投。這項提案源自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8號判決,要求死刑判決需合議庭一致決,引發在野黨批評為「實質廢死」。從民進黨視角看,此公投案不僅挑戰憲法權力分立原則,更可能是藍營轉移罷免焦點的政治操作。本文將剖析提案背景、內容與影響,探討其對台灣民主與司法改革的深遠意義。

背景:死刑爭議與政治博弈

台灣的死刑爭議長期牽動社會與政治脈絡。自2000年陳水扁執政起,民進黨在人權與司法改革上傾向謹慎執行死刑,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雖未廢除死刑,但執行數量大幅減少。根據法務部資料,2016至2024年間僅執行5次死刑,2024年仍有執行紀錄,顯示台灣並未走向「實質廢死」。然而,釋字第8號判決要求死刑判決一致決,確實提高了程序門檻,引發藍白陣營強烈反彈,認為此舉形同架空死刑制度。

國民黨與民眾黨抓準民意對死刑的高支持度(根據2023年TVBS民調,68%民眾支持保留死刑),將釋憲判決塑造成「背離民意」的象徵,順勢推出公投案。從選舉大數據看,藍營自2024年地方選舉失利後,亟需議題重塑形象,國民黨團書記長王鴻薇的強硬發言,凸顯其訴諸民粹的操作。反觀民進黨,長期在死刑議題上採中間路線,試圖平衡人權與治安訴求,但此次公投案讓綠營陷入兩難:反對恐被批「無視民意」,支持則違背司法改革初衷。

提案內容:直指釋憲,挑戰權力分立

公投案主文為「您是否同意各級法院合議庭法官判處死刑不須一致決之政策?」直指釋字第8號判決的核心。表面上,這是對死刑執行程序的技術性調整,實則試圖以公投形式推翻大法官解釋,挑戰憲法權力分立原則。根據《公民投票法》第15條,提案通過後將於10日內進入公投程序,預計8月底投票,與可能的罷免案時間點高度重疊。

綠營立委賴瑞隆批評,公投案違反權力分立,質疑藍營意圖轉移罷免焦點。確實,從選舉脈絡看,2024年立委選後,藍白陣營在多個選區面臨罷免壓力,國民黨亟需議題轉移注意力。提案通過的54票中,國民黨38席、民眾黨8席及部分無黨籍立委形成藍白聯盟,顯示民眾黨在議題操作上的靈活角色。然而,民進黨48票全數反對,反映綠營對司法獨立的高度警覺。

影響評估:民意、司法與政治的三角博弈

司法面向

公投案若通過,將直接衝擊釋字第8號判決的效力,可能迫使大法官重新審視死刑程序,甚至引發憲政危機。民進黨強調,釋憲判決旨在確保死刑審慎性,符合國際人權標準(如《公民權利與政治公約》),而公投推翻司法判決,恐讓台灣司法淪為民粹工具。法務部數據顯示,2020至2024年死刑定讞案件僅12件,一致決要求並未完全阻礙執行,顯示「實質廢死」的指控過於誇大。

社會面向

公投案訴諸民意,確實可能短期內凝聚支持死刑的選民,但也加劇社會對立。根據202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死刑議題在年輕選民(18–34歲)中支持度僅52%,遠低於中老年群體(65%–70%),顯示世代差異顯著。綠營需謹慎應對,避免被貼上「背離民意」標籤,同時強化人權教育的溝通。

政治面向

藍營操作公投案,意圖將民進黨逼入道德與民意兩難,同時轉移罷免壓力。民眾黨的配合則顯示其試圖在藍綠之間尋求話語權,延續2024年選舉的「第三勢力」定位。然而,公投若綁定罷免投票,可能拉高投票率,對藍白不利。民進黨應把握機會,強調司法獨立與人權價值,並透過公開辯論揭露藍營的政治動機。

結論:捍衛司法,化解民粹挑戰

「反廢死公投案」的通過,表面上是死刑政策的民意較量,實則是對台灣憲政體制的挑戰。民進黨應堅守權力分立原則,透過公開透明的論述,闡明釋憲判決的正當性,並積極與民眾溝通死刑與人權的平衡。藍白陣營的操作雖短期內搶占民意高地,但長期恐加劇社會撕裂,得不償失。未來,綠營需聯合公民團體,推動死刑議題的理性對話,並加速司法改革進程,確保台灣在人權與治安間找到穩健平衡,讓公投案成為民主深化的契機,而非憲政危機的導火線。

附註

  • 資料來源:立法院會議紀錄(2025年5月16日)、法務部死刑執行資料、TVBS民調(2023)、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22)。
  • 延伸閱讀:司法院釋字第8號判決、《公民投票法》、《公民權利與政治公約》。

2025-052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KmanTW 的 沙發
1會員
63內容數
TKmanTW 的 沙發 不專業的生活演變
TKmanTW 的 沙發的其他內容
2025/05/26
2024年5月14日,立法院提案修法開放核電延役,此舉不僅是能源政策調整,更是政治話語的翻轉。提案利用國際趨勢、強調人才斷層、連結AI與核融合等策略,試圖為核電延役創造合法性與正當性。本文分析此提案背後的政治意圖與策略,並探討其對我國能源政策的影響。
2025/05/26
2024年5月14日,立法院提案修法開放核電延役,此舉不僅是能源政策調整,更是政治話語的翻轉。提案利用國際趨勢、強調人才斷層、連結AI與核融合等策略,試圖為核電延役創造合法性與正當性。本文分析此提案背後的政治意圖與策略,並探討其對我國能源政策的影響。
2025/05/26
2025年1月,「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案三讀通過,針對偽造、變造車牌加重罰則,最高罰鍰達36,000元,並增設車輛沒入及駕駛人併罰規定。此舉旨在解決假車牌氾濫問題,然而,沒入車輛措施可能引發比例原則爭議。本文探討修法背景、內容、影響及潛在挑戰,並分析其對臺灣道路安全與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5/26
2025年1月,「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案三讀通過,針對偽造、變造車牌加重罰則,最高罰鍰達36,000元,並增設車輛沒入及駕駛人併罰規定。此舉旨在解決假車牌氾濫問題,然而,沒入車輛措施可能引發比例原則爭議。本文探討修法背景、內容、影響及潛在挑戰,並分析其對臺灣道路安全與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5/23
從核一、核二、核三現狀與能源結構談起 隨著立法院提出重啟核電的修改法草案,「延戰核電」成為政治熱門議題。但我們如果撇開政治口號,從核能建設現狀與台灣能源結構來理性評估:我們真的還需要重啟核電嗎?
Thumbnail
2025/05/23
從核一、核二、核三現狀與能源結構談起 隨著立法院提出重啟核電的修改法草案,「延戰核電」成為政治熱門議題。但我們如果撇開政治口號,從核能建設現狀與台灣能源結構來理性評估:我們真的還需要重啟核電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及《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條文,已於6月26日生效。近日,總統賴清德、行政院、監察院及民進黨51名立委,分別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
Thumbnail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及《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條文,已於6月26日生效。近日,總統賴清德、行政院、監察院及民進黨51名立委,分別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
Thumbnail
「國會改革」法案吵嚷了兩個多月,立法院於5月28日完成三讀後,行政院隨即提出覆議案。據今天各家媒體報導,將於本(6)月21日進行記名投票表決。本篇文章是對於已往13件覆議案提供回顧說明。
Thumbnail
「國會改革」法案吵嚷了兩個多月,立法院於5月28日完成三讀後,行政院隨即提出覆議案。據今天各家媒體報導,將於本(6)月21日進行記名投票表決。本篇文章是對於已往13件覆議案提供回顧說明。
Thumbnail
立法院目前正在討論國會改革相關的法案,其中包括《立委職權行使法》的修正條文。本篇主要是提出一些主要爭議點,作者再對爭議點作出回應。
Thumbnail
立法院目前正在討論國會改革相關的法案,其中包括《立委職權行使法》的修正條文。本篇主要是提出一些主要爭議點,作者再對爭議點作出回應。
Thumbnail
鄙人對於廢止死刑與否,並無接受或反對的特定立場,但堅持認為:欲達廢死目標,應本於民主精神,光明磊落地在選舉時向選民揭櫫廢死的政見,經過選民支持當選後,在立法院完成修法程序。我反對利用權術運作,藉由政治權力來達成目標。
Thumbnail
鄙人對於廢止死刑與否,並無接受或反對的特定立場,但堅持認為:欲達廢死目標,應本於民主精神,光明磊落地在選舉時向選民揭櫫廢死的政見,經過選民支持當選後,在立法院完成修法程序。我反對利用權術運作,藉由政治權力來達成目標。
Thumbnail
2024年4月23日,憲法法庭舉行死刑釋憲案的言詞辯論。想要深入了解死刑嗎?今天來分享一下小編的書單!
Thumbnail
2024年4月23日,憲法法庭舉行死刑釋憲案的言詞辯論。想要深入了解死刑嗎?今天來分享一下小編的書單!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憲法法庭受理死刑釋憲案件,定於今年4月23日進行言詞辯論。死刑存廢能否取決於民意?作者想從法律觀點表達個人淺見,提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憲法法庭受理死刑釋憲案件,定於今年4月23日進行言詞辯論。死刑存廢能否取決於民意?作者想從法律觀點表達個人淺見,提供大家參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