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試圖擺脫的規則與價值觀,是否在你心中佔據著某種程度的認可與依戀?
今晚,與諮商師的對談中,我們探討到對規則的反抗,以及如何調整自己去拒絕角色框架。
這讓我意識到一件事:當我們有意識地想要違抗某個規則,就代表在某個層面上,我們已經承認了那個規則的存在。
以我自己為例,我曾經是個極度在意他人眼光的人。這種在意,使我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形象和他人的感受。
後來,我察覺到這樣的模式讓我過度內耗,於是我開始學著「不那麼在意他人」。
但有趣的是,這樣的改變其實就是與那套「要在意他人」的規則在對抗。
反過來說,那些真正不在意他人看法的人,根本不會花心思去「對抗」這套價值觀,因為那對他們而言壓根不存在。
這是一個過程:從最初的順從,到察覺,再到反抗。反映了一種更深層的矛盾——我們表面上在對抗一種價值,內在卻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服從它。
就像我雖然學會不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但我依然會保留一定的分寸,不會極端地自我中心、不顧他人感受。
這說明,我並不是完全拋棄那個規則,而是調整了遵守的方式與程度。
這種現象也可以從更文化性的議題觀察,例如「孝順」這個價值觀。
在亞洲社會,孝順被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道德規範。
但對我來說,我更傾向把孝順看作是一種建立在親密與互信關係之上的自然回應,而不是一種義務。
然而,即便我理智上質疑這個價值觀,我的內在仍會在某些時候冒出自我批判的聲音,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不夠孝順」?
這種內在的拉扯,正是很多人面臨價值轉變時會出現的矛盾。我們主觀上拒絕一種價值,但內在某個層面卻仍然認可它。
這不是簡單的黑白選擇,而是一段持續調整的過程,就像將一個數值從 1.0 降到 0.7、0.5,那麼細微而漸進。
因此,我們不是真的「學會不在乎」,而是學會了「在什麼情況下,選擇不那麼在乎」。
這種彈性,不是虛偽的妥協,而是一種現實下的生存智慧。認識到自己與價值觀之間的關係,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種光譜上的位置。
這種理解,也解釋了我為什麼有時在做選擇時會陷入矛盾——因為我其實同時站在對立的兩端,認可又抗拒。
或許,我們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些正在反抗的東西。而那正是因為,我們曾經深深地服從、相信,甚至依賴它的存在。否則,我們根本不會意識到需要反抗。
回到開頭引言,你所努力擺脫的觀念,是否也藏著你曾深信不疑的某種答案?或許可以思考看看,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