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正面效果」(Positive Framing)與「負面效果」(Negative Framing)?
這兩者都屬於「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的一種心理偏誤,指的是:
同一件事情,只因為被描述的方式不同,就會導致人們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斷與選擇。
📌
- 正面效果:聚焦在獲益、成功、生還、希望。
- 負面效果:聚焦在損失、失敗、風險、恐懼。
這種「話術」影響不只存在廣告、新聞、政治,更潛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選擇裡。
🔍 例子比較:一樣的意思,感覺完全不同
情境正面表述負面表述醫療「這項手術成功率有 90%。」「這項手術有 10% 的死亡率。」飲食「這是低脂優格(90% 無脂)。」「這是含有 10% 脂肪的優格。」理財「投資這檔基金,有 70% 機率獲利。」「投資這檔基金,有 30% 機率虧損。」政策「新法案讓 80% 民眾稅負減輕。」「新法案讓 20% 民眾稅負增加。」
儘管事實相同,正面描述會讓人更願意接受、感覺安全;負面描述則更容易引發關注或恐慌。
🧠 為什麼我們會被框住?(心理學解析)
-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人們天生害怕損失多於喜歡獲得,所以「負面訊息」更容易吸引注意。 - 情緒優先判斷(Affect Heuristic)
我們常用「感覺」而非「理性分析」來做判斷,語氣的正負直接影響情緒。 - 認知偏誤的捷徑
大腦為了節省資源,會根據「話術」自動決定立場,而非計算邏輯。
🛠 如何避免被「語言包裝」影響?
✅ 拆解語意,還原數據
看到訊息時,多問:「它的另一種說法是什麼?」例如:90% 存活=10% 死亡。
✅ 雙面思考訓練
養成從「反面角度」也看一次事情的習慣,不只聽感覺,更看邏輯。
✅ 關注實質,不被情緒牽動
辨別資訊傳遞的情緒色彩:它是事實,還是只想讓我擔心或安心?
✅ 不因語氣做決策
買東西、看新聞、做選擇時,多留意是否因「正面包裝」而被推銷。
📌 結語:語言,是劍也是盾。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不只要讀懂「內容」,更要理解「語氣」如何操控情緒。
正面效果讓人接受,負面效果引人注意。
真正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看穿它們背後,其實是同一件事。
👁 保持清醒,才能做出真正屬於你的選擇。
🔍 你看到的,是光?還是影?還是你選擇自己點一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