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身心失衡的原因
身心失衡在一般理解通常稱為「身心症」。
有兩種方向的解釋,但都導向同一種結果:身體影響心理:如果當事人原先就有生理疾病,例如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或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當面臨生活壓力時,引發相關的情緒變化,繼而惡化了原來疾病的症狀,使之變本加厲,例如引發嚴重的腹痛、心臟病發作等。
心理影響身體:心理因素會影響到身體功能與身體疾病,當承受過重壓力時,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可能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嚴重時會引發各種身心疾病。
然後,心理影響身體後,身體繼續影響心理,帶來不等程度的不安、害怕、焦慮或憂鬱等情緒,再影響身體造成更嚴重的病變,如此循環往復,持續加重,直至生命消滅的終點。
故身心症是身心交互影響,生理、心理症狀交錯表現的疾病。
身心症依不同的器官系統及科別,可分成下面幾大類:
(1)消化系統: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食道迴流、嘔吐、厭食症或暴食症、腸躁症。
(2)呼吸系統:過度換氣症候群、氣喘、心因性咳嗽、常見過敏性鼻炎。
(3)耳鼻喉科:喉嚨有異物感、耳鳴。
(4)循環系統:心因性狹心症、冠狀動脈疾病、原發性高血壓、鬱血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整、血管性頭痛、偏頭痛。
(5)神經系統:緊張性頭痛、自律神經失調、偏頭痛。
(6)泌尿系統:過敏性膀胱炎、頻尿、經痛、經前緊張症候群等。。
(7)皮膚系統:神經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
(8)免疫系統:紅斑性狼瘡、皮膚系統病變、免疫功能降低易生大小毛病。
(9)婦產科:更年期症候群、月經異常、性冷感。
(10)小兒科:遺尿症、心因性發熱。
(11)內分泌系統:甲狀腺亢進症、低血糖症、糖尿病、腦下垂體機能不足。
(12)骨骼肌肉系統:下背痛、緊張性頭痛、全身性肌肉疼痛、顳關節疼痛。
其中,神經系統的「自律神經失調」是心理影響身體,即情緒影響生理的主要典型症狀,牽涉的器官科別也廣,故成了身心症常見的主治方向。
「自律神經失調」可分為兩部分:交感神經 (負責讓人保持專注)、副交感神經(負責讓人放鬆),兩者共同支配著人體大部分器官運作。
在正常分配任務的情況下,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運作是相互調節,並處於平衡狀態。
「自律神經失調」出現的不適症狀約莫有 :
●心跳異常:心臟跳動異常,包括:心跳過快(心悸)或心跳過緩。會感到心跳不規則或不穩定。
●消化問題:胃部不適、腹痛、便秘、腹瀉、食欲不振、喉嚨異物感、消化不良。
●情緒及睡眠問題:焦慮、失眠、低落憂鬱、倦怠、提不起勁。
●體溫調節問題:可能出現體溫無法正確調節,過度出汗,即使在涼爽的環境中也如此。
●視覺問題:可能出現視力模糊、酸澀等症狀。
當身體不適至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任何病因,同時還出現多個症狀且是不斷反覆發作,很大機率會被判定是「自律神經失調」問題。
由於器官科別涉及甚廣,有些身心診所在公開廣告上便直接將身心症與自律神經失調之間劃作等號,以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方式治療身心症。
以器質性觀點看待身心症之外,心理學方面的臨床診斷則要排除器質性因素。
在臨床心理的評估中,深層的身心疲倦被稱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對人們造成心理壓力的常見生活事件包括:親人死亡,喪偶、離婚、分居、入獄、個人身體傷害或重大疾病、結婚、失業、懷孕、工作適應困難、財務困難、搬家、開學⋯⋯不勝枚舉。
由壓力導致最常見的症狀如:筋疲力竭、頭痛、短期記憶缺失、難以集中注意力、腹瀉、睡眠品質不好等。
在確診慢性疲勞症候群時,必須排除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不足)、神經系系統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感染性疾病(如:AIDS)和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等器質性因素,以找到確切的心理壓力成因。
一般人在壓力環境下若超過本來個體的心理所能負荷的狀態,就會導致身心失衡。
壓力源有以下二種:
一、主觀壓力源:某一事件發生,個體對該事件的想法或看法引起壓力。
二、客觀壓力源:某一事件發生,個體直接感受到環境帶來的壓力。如:
(1)挫折:引起挫折的原因有遲延、缺乏資源、遺失、挫敗及差別待遇等。
(2)衝突:指的是心理衝突,可分成雙趨衝突、雙避衝突、趨避衝突、多重趨避衝突。
(3)改變:是生活事件、自然環境與時代的變化。如:與重要他人之關係的改變、身心健康的改變、生活情境的改變、財務經濟的改變、生活習慣的改變、快速的時代變遷等。
(4)日常瑣事:許多的壓力來自於長期或不斷重複的生活情境,並將之稱為瑣事,包括:家庭支出、工作職業、身心健康、時間分配、生活環境,及生活保障等。
(5)壓迫感:強迫個體加快,加強或改變行為之事,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覺。
生物壓力學則標記了五種類型的壓力:
(1)急性限時壓力源:涉及短期挑戰,如臨時任務-被狗追。
(2)短暫的自然壓力源:涉及正常但具有挑戰性的事件,如告白事件。
(3)壓力事件序列:是發生的壓力源,在不久後繼續產生壓力,如帳單。
(4)慢性壓力源:暴露於長期壓力環境下,如黑心公司的員工。
(5)遠距離壓力源:非即時性的壓力源,如未來畢業出路。
在線上也看到有人歸納心身症的成因:
●體質因素:主要呈現在神經生理機能、神經內分泌機能和神經免疫機能上。
總括來說,通常的情況是,當一個人承受太多的壓力之後,經由大腦的反應,而影響到全身的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系統,而影響到全身的內臟器官功能。
●心理社會因素:在人格特質上,緊張型、依賴型、敏感型、過度求完美型、強迫性格型、不成熟型的人在遭逢心理衝突或過度的壓力時,就容易罹患心身症。
還看到有不少人複製貼上附上美圖介紹的十二種壓力來源:
(1)情緒性壓力(Emotional Stress):這可能是我們最為熟知的壓力來源。因為一些事件誘發短期或長期的情緒適應不良。常見事件包括:創傷後症候群、職場壓力、人際關係、憂鬱、焦慮等。
(2)認知性壓力(Cognitive Stress):這些是心智認知上出現的念頭所導致的壓力。包括不切實際的要求及期待、負面毀壞性想法、受害者心態、推卸責任、缺乏感恩等。
(3)知覺性壓力(Sensory Stress):因生理知覺異常所導致的壓力,例如:慢性疼痛、感覺缺陷等。
(4)代謝性壓力(Metabolic Stress):因缺乏運動、血糖血脂過高、營養素不均(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所誘發的生理性代謝壓力。
(5)毒性壓力(Toxic Stress):因毒素,例如:重金屬、鹵素、食物添加物、反式脂肪酸、農藥、一氧化碳等,所導致的生理壓力傷害。
(6)免疫性壓力(Immune Stress):慢性過敏、發炎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都是身體的負擔壓力。
(7)內分泌性壓力(Endocrine & Neurotransmitter Stress):許多內分泌荷爾蒙相關徵兆都是身體的壓力來源。常見的有:經前症候群、男女性更年期、老化、骨質疏鬆、甲狀腺疾病、胰島素抗性、情緒壓力荷爾蒙失調(多巴胺、血清素、腎上腺素、皮質醇、DHEA)等。
(8)缺乏目標性壓力(Purposelessness Stress):當對生活感到絕望、無法安住於當下、匱乏靈性及人生目標、少了同理心,都會讓人有著負面的心理壓力。
(9)感染性壓力(Infectious Stress):各式感染(慢性病毒感染、細菌、黴菌、鼻竇炎、腸道菌叢失衡)也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壓力來源。
(10)氧化性壓力(Oxidative Stress):身體抗氧化功能失常、睡眠品質欠佳、肝臟解毒功能不好、心臟血管疾病等,都會造成身體處於氧化壓力狀態,很可能有過大的DNA、胺基酸等破壞。
(11)能量性壓力(Energetic Stress):目前已有人提出長期暴露於電磁波、無線電、輻射下,對身體是一種壓力。
(12)結構性壓力(Structural Stress):癌症、關節及骨骼疾病等身體結構上的異常,都會形成生理性壓力。
在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精神科網頁文章上則看到常見的壓力來源陳列如下:
(1)身體因素:生病會成為個體的壓力事件,而此事件所造成的壓力強度,會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個人的年齡有關。
(2)心理因素:遭受挫折、衝突等、失去重要的人或物。
(3)環境因素:居住環境擁擠、噪音等。
(4)社會文化因素:生活型態及價值觀的改變、人際溝通不良或處於不同過去的文化,例如:搬家、移民、政黨輪替或戰爭。
(5)家庭因素:家庭經濟狀況改變、家人間的衝突、家庭成員的增加,例如:新生兒,父母可能覺得需要賺更多的錢、擔心孩子的健康、及照顧孩子的壓力等。
(6)學校因素:學校生活是學齡兒童與青少年最常見的社會壓力來源,如考試、課業成績、師生溝通問題、前途發展及同儕問題等。
(7)職業因素:失業或換工作、科技資訊的快速變化、與同事關係差、未得到適當的升遷、缺乏工作上掌控感等。
還有,科學家曾以感知壓力量表(PSS)與福爾摩斯和拉赫壓力量表(Holmes And Rahe Stress Scale),衡量不同壓力事件的「權重」,並羅列人生壓力最大的十種困境,即人生最主要的十大壓力源,依名次如下:
第一名:至親的過世。
第二名:離婚與分居。
第三名:結婚與籌備婚禮。
第四名:搬家。
第五名:慢性疾病與重大傷害。
第六名:失業或開始一個新的工作。
第七名:工作壓力。
第八名:財務狀況。
第九名:青春期。
第十名:退休。
以上,大概就是常見,也是差不多算公認的身心失衡,或稱身心症的症狀與成因。若要找相關症狀的治療方法與應對方式,亦可諮詢到相當不錯且有些是公認獲得療效成果的對症治法。
列舉這些,是要對「失衡成病」這件事有個蓋括性的理解,並了解所謂「失衡」的可能成因,倒不用真的要去記下這堆資訊。
不過,這些只是身心失衡而已。
但若,身心失衡加個「靈」,變成「身心靈失衡」,會如何?
下回繼續探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