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拉罕·馬斯洛先生,以「需求層次理論」為世人所知。
這理論,雖看似理性鋪陳,實則源於對人性的溫柔凝視。

人因內在需求而採取行動, 又因行動帶來回應,產生新的渴望與方向。
然而,當行動受挫、需求未被滿足時, 人便會產生各種防衛反應——
辯解、逃避、冷漠、攻擊,甚至否定。

這些行為,表面上令人不悅,但若換個角度理解, 那不過是他們在說:「我正在受苦。」
我們若被這些外在表現牽動情緒,也就落入了彼此拉扯的漩渦中。
但若願意拉高視角,試著問問自己: 他到底在渴望什麼? 他是哪裡受了阻礙?
我發現,當我練習用這樣的方式去觀人觀己,
情緒更穩了,心也更柔軟了, 做事更有餘裕,與人也更能交心。
傅佩榮教授曾整理馬斯洛對「自我實現者」的描述,這五項特質,我也常放在心上,作為修煉的方向:
一、有能力洞察生活——看見日常裡的深意
二、是非分明而態度謙虛——堅持原則,仍保溫厚
三、專注於自身職責——知道此生的功課是什麼
四、展現創造性與自發性——不只重複,而是活出新意
五、很少自我衝突,生命充滿活力——整合內在,釋放能量
願我們在認識他人需求的過程中,也更貼近自己的心,
在成長的道路上,一步步,邁向成熟而充實的自己。
原文發表於2017.1.7個人臉書,今日轉貼到部落格再次確認,我仍然符合自我實現者的五項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