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幼稚園就意識到自己是個很重睡眠的人,也就是很多事情都可以擺後面,但一定得讓自己睡滿8小時,不然我就會像個行屍走肉的載體,呈現一種靈魂尚未回歸的自動導航狀態。
為什麼要講到這個呢?雖然我之前也有寫過類似「躺平」的話題,但這個話題好像也不太完全關於躺平,這篇要聊聊"當你能休息時就好好休息;當你能睡時就好好睡好睡滿"。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我最近的生活小感觸,
在我為數不多的職業生涯中,某一份工作,我每天都得將體力開到Turbo模式,當時每天大約需工作12-15個小時,因為工作繁忙所以三個月都沒有休假,每天馬不停蹄的工作,生命體驗只剩下工作、吃飯、通勤、睡覺之間,
大約撐了八個月後,我的健康狀況拉警報,內分泌系統整個亂掉,本來就很厭世的我,在離職之後更厭世了,而我也將這份厭世帶到了下一份工作。
在最後一份工作離職後,我就這樣一蹶不振躺到站不起來,躺一下翻個身坐坐又躺下,前後大約也有6年吧!
這就像一種「橡皮筋效應」,當人把自己逼到一個極限,你將自己拉的張力越緊,反彈越大。所以適時休息很重要,不然或許累到身心俱疲甚至活不下去了,有時候會需要花更久的時間才能再度把自己調回平衡。
不過,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需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對我而言,會花這麼長時間主要是因為過去我有嚴重的自我批判傾向,我不允許自己好好休息。
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學習「允許自己放心休息」這件事。在別人眼中,我或許只是一直無所事事,但其實有長達四、五年的時間,我表面看起來是在休息,內心卻非常煎熬,不斷催促自己趕快起來生產些能帶來經濟價值的事。
我們活在一個仍深受工業時代思維影響的社會,這種情況其實非常普遍。很多人或許跟過往的我一樣,常常對自己嚴格要求,彷彿非得像機器一樣不停產出,才能感覺自己有價值、有貢獻。
結果就是,雖然看似休息了很久,但真正讓我感到「安心休息」的時間,其實遠比想像中要少。
在旅居的時候,難免會需要不斷地更換住所,這對於無法早起的我著實有些挑戰,但是我不禁就想著,人類為什麼會樂此不疲的沈浸於藉由"失去"來體驗到原本擁有的幸福呢?
每當我需要頻繁的更換住所時,我就會想著,在台灣每天睡到自然醒的時光真是美好,但我這不知好歹的傢伙當時卻還在不停地批判自己。
尤其最近這一個月,因為手邊有些案子讓我不知不覺間忙到每天只能睡幾個小時,某天我起了個大早,邊工作邊想著:
我好睏啊!早知道就要在可以睡覺的時候就該好好睡覺、可以休息的時候好好休息了!無知的我當時還猛批判自己,殊不知這是在為日後儲備體力啊!!!哈哈哈哈
後來案子告一段落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沒辦法允許自己好好休息呢?
身為一個長期被社會定義為「沒什麼經濟產出」的人,我想,也許是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應該要做點什麼,來證明自己身而為人的價值。但這種價值感,時常會隨著你與外界接觸的頻率而有所變動。
如果你習慣跟隨大眾的集體意識,那麼會比較辛苦一點,因為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仍然是以金錢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所以只要生產沒有創造出經濟價值,那麼就容易被自我、外界批判沒有價值,而這樣的限制性信念是比較侷限的。
不過,我後來想想:我又不是打算要躺一輩子,當我真的充飽電、身心恢復了,就算想繼續躺也躺不下去了。這樣一來,自然也會開始想去創造點什麼,不是嗎?
好吧!所以文章來到這裡,我只是想要鼓勵一些現在正在躺平,但躺的很不安、焦慮的人們,
躺吧!你現在就如同一顆電池,沒電了總是要先充飽電,不然帶著沒電的電池,什麼事也都會容易後繼無力。別讓自己成為一個橡皮筋效應,把自己逼到一個盡頭,反作用力會更大的。
你或許會感到疑惑,如果我就會情不自禁的萌生自我批判該怎麼辦呢?
根據我的資深躺平經驗,我現在回想,我認為或許當時如果我可以觀想著"我正在從事一些我熱愛做的事,忙得不亦樂乎"會滿有幫助的;然而,如果你還想不到,那麼或許也可以簡單的觀想:你忙著做一些你做了會很開心的事。
(題外話:為什麼一定要是很開心的情緒呢?因為如果你有卓越的觀想能力,很高機率日後你會顯化出那種你很樂於這樣忙碌的事情來到你的實相。)
因為我發現,在這幾年當中,很時常我的自我批判的思維根基在於"要是我就一直這樣下去怎麼辦?要是我就這樣一直不事生產怎麼辦?我會不會就這樣躺一輩子了?"
但,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念頭那就太棒了!你跳過下面這段吧!
而如果很碰巧的你偶爾腦袋會飄出這樣的消極念頭,我想溫柔地告訴你:放心吧!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因為你試想著如果你是一個劇本的導演,你有多高的機率會想把主角安排這樣一事無成演完整齣戲的呢?可以試想看看,你會想要怎麼編這齣戲呢?
我覺得每個人的答案應該都不太一樣,但如果當你把"我"這個角色抽掉,用一個第三人視角,你可能會更清楚的感知到你靈魂替你安排這段休息的意義。
而且我認為當有這些消極念頭時候產生,其實更多時候要檢視的是自己"過度迷信"工業時代遺留的思維產物:唯有創造出經濟利益的生產才叫生產。
當然,你還是可以選擇繼續迷信下去,但如果你對於迷信這樣的信念感到生無可戀、要死不活的或人生怎麼活怎麼卡的,那麼歡迎迷信"我活著,就已經是最大的存在價值了"。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一書中,書裡面解釋為什麼你的活著就已經是達到你人生中最大的價值,書中說你試想著,如果今天一個你不在了,誰會最難過?
書中提及的是以父母、親朋好友為例,雖然你認為你沒有貢獻,但是當你還活著,你就已經為他們提供很大的情緒價值,也就是知道你還活著的那股安心感,如果你無法好好地換為思考,就試想著一個你最在乎的人,他的"活著"能帶給你什麼樣的價值。
以前曾經有人問我,那我沒父母也沒朋友怎麼說呢?
我個人的觀點是,以宏觀的視角來說,你至少提供了一個體驗經驗給造物主,這同樣是很有價值的,沒有一個人有辦法活成跟你一模一樣的經驗、情緒體驗等等...
我們都只是造物主的其中一個橫切面,每一個人的體驗對於造物主而言都是寶貴且獨一無二的。
當你這輩子的這個肉身退去之後,將這輩子的體驗上傳至類似像雲端圖書館(或有人會稱阿卡西紀錄之類的),而如果你這個原生設定、背景、長相是獨一無二的,那麼你每活著體驗一天都是很重要的啊!
即使你躺了十年,你也有躺十年的特殊體驗,畢竟這個世界中要能有躺這麼久的體驗應該也不多吧!哈哈哈
最後,如果現在你正面臨著邊躺邊自我批判的夥伴們,放心休息吧!你日後開始動起來的時候,身體會好好感謝現在的你讓自己好好休息,共勉之。
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每個正在靈性道路上的夥伴們,也非常感謝你的耐心閱讀與專注力❤
若以上的內容與觀點有疏漏或者與你的認知解讀有不同也請多多包涵,選擇讓你感到最舒服的觀點才是最重要的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