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會記得翻山越嶺來見自己的人,他只會記得自己跋山涉水去找的人。」我們往往忽視那些默默為我們付出的人,卻對自己努力追求的對象念念不忘。
心理學中的「努力辯護」告訴我們,人們更重視自己付出的心血。當你跋山涉水去找某人,過程中的艱辛、期待和情感投入會讓這段經歷在你心中刻下深刻印記。相比之下,別人對你的好,若只是被動接受,情感衝擊往往不夠強烈,難以在記憶中佔據重要位置。
人性傾向於追逐「稀缺」的東西,心理學中的稀缺性原則指出,越難得到的東西越顯珍貴。當你為某人付出巨大努力,對方因「難得」而顯得更有價值;而主動對你好的人,因為他們的付出看似「唾手可得」,反而容易被忽視。這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執著於冷漠的對象,卻忽略身邊的溫暖。情感記憶的選擇性也起到關鍵作用,自己主動行動的經歷通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如緊張、成就感,這些記憶更鮮活。而別人的付出,若沒有讓你產生相應的「成本感」,就可能被淡忘。甚至,當別人的好讓你感到「情感債務」時,你可能會下意識迴避,以減輕心理壓力。
文化背景也影響了這種傾向。在華人文化中,內斂的表達方式讓人們不習慣過分強調別人的好,久而久之,便習以為常。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則讓我們更自我中心,忽略了身邊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