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是水火不容的嗎?其實也不見得,但頭銜誰大誰小還是要爭一下的。
在十二世紀,兩個帝國曾共結秦晉之好,組成了「霍亨史陶芬-科穆寧之盟」。因為他們有了共同的敵人:西西里王國。
在今日,大家對西西里島的印象似乎就是黑手黨。在十二世紀,這裡由諾曼人的羅傑二世統治,兼容伊斯蘭文化,跨海兼併部分北非,成為當時地中海的強國之一。羅傑二世的勢力同時威脅了教宗、神聖羅馬帝國以及東羅馬帝國。這就給了兩個羅馬攜手共進的契機。
首先在1140年,東羅馬皇帝,科穆寧王朝的約翰二世,派遣代表團與神羅請求締結婚姻關係,讓一位「日耳曼王族的公主」嫁給他的么子,曼努埃爾。
神羅君主,霍亨史陶芬王朝的康拉德三世,則在1142年致書東羅馬帝國,邀請君士坦丁堡一同共抗西西里。但婚姻一事,因為康拉德沒有女兒,所以他建議可以選擇他的妻妹,蘇茲巴赫的貝莎(Bertha of Sulzbach)許配給皇子。

有意思的事情來了。康拉德的信中起手勢,是「羅馬的皇帝,奧古斯都致書君士坦丁堡皇帝」,承認他們兩個都是皇帝——雖然他是羅馬,約翰是君士坦丁堡,相形之下好像康拉德高一點點。
那麼,康拉德是不是有資格這樣自比羅馬皇帝呢?其實沒有。
這跟什麼「神羅不是羅馬!」的爭吵無關,單純只是康拉德當時跟教廷關係不好,所以他沒能在羅馬接受皇冠加冕。換言之,他最大的頭銜是「羅馬人的國王」。
另一方面,東羅馬皇帝約翰完全知道康拉德的伎倆,於是他客客氣氣地回信道:
「『羅馬的皇帝,奧古斯都』致書國王……」完全不甩康拉德的頭銜。不過,姑且還是答應下婚事與盟約。「霍亨史陶芬-科穆寧之盟」還是定下來了。

不過,故事過不久又有了變化。
約翰忽地過世,而拿下皇位的居然就是他的幼子,曼努埃爾(稱為曼努埃爾一世)。這個時候,東羅馬開始覺得貝莎只是區區一個貴族之女,配不上皇帝,於是寫信要求康拉德換人。
東羅馬方面的要求可能也有些私怨的味道。因為當貝莎剛到君士坦丁堡宮廷的時候,對著曼努埃爾的母親問「這個修女是誰?」被東羅馬方看作舉止粗魯不文。於是希臘人自視優雅的宮廷文化,不願容下德意志的新貴。
或許是此舉過於冒犯,加上東羅馬代表團似乎不願意對著康拉德叫皇帝陛下,康拉德的回信就嚴厲得多了:
「『羅馬的皇帝,奧古斯都』致書『希臘國王,曼努埃爾』……」不承認人家是皇帝,而且還說代表團舉止無禮,痛罵了東羅馬一頓。
最後在幾天沒有紀錄的交涉後,神聖羅馬帝國讓步,康拉德收養貝莎,把貝莎的地位提高成羅馬皇帝的公主,這才讓神聖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完成秦晉之好。
從這則小故事我們可以注意到,在中世紀人的心目中,其實「神羅」與「東羅」都可以是羅馬。儘管兩個帝國間當然有自我中心和外交上的高下爭鬥,但實際上是能同時並存的——雖然東羅馬最多只願意在少數狀況下,承認對手是「日耳曼帝國」。
而在這場爭端中,康拉德則無疑在地位上是得利的一方:他老人家到死都沒有戴上皇冠,但卻透過與東羅馬締結關係,好似也在無形中讓自己的帝位(暫)得到了老字號羅馬的承認。
&
圖片一:康拉德三世
圖片二:約翰二世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Konrad III Miniatur 13 Jahrhundert.jpg"
Wiki Commons, "Jean II Comnene.jpg"
資料來源:
Jason T. Roche,《The Crusade of King Conrad III of Germany: Warfare and Diplomacy in Byzantium, Anatolia and Outremer, 1146–48》(Brepols, 2021), pp.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