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說到,皇帝阿列克賽一世在1107-8年,以計謀挫敗波西蒙德的圍城。不過,在二十多年前,同樣面對諾曼人大軍,同樣為解救杜拉索城,皇帝卻選擇正面會戰。
這場諾曼人vs拜占庭的大戰中,皇帝先勝後敗。接戰初期,拜占庭的弓箭手和精銳的瓦良吉傭兵挫敗了諾曼騎士的衝鋒。諾曼人接著選擇向拜占庭左翼衝鋒時,卻因為穩如泰山的瓦良吉步兵陣勢而瓦解、最後向後奔逃。到此,拜占庭看來就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不幸的是,瓦良吉傭兵窮追不捨,結果卻不小心離主隊太遠。最後被諾曼人切斷後路,幾乎全滅。皇帝也差一點就要淪為了階下囚。
這次「1081年杜拉索之戰」與「1107年杜拉索之戰」,發展和結果截然相反。我自己覺得有幾個很有趣的觀察點:
一、皇帝阿列克賽在1107年打保守戰略,但在1081年力求速戰。這可能與年紀有關(1081年時他才二十幾歲),但更可能是因為拜占庭當時兵荒馬亂,阿列克賽才剛剛兵變上台。他急需一場可觀的大勝穩固帝位。他很可能也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權威,打一場需要民心支持的長久戰(雖然最後結局還是得用長久戰獲勝)
二、諾曼騎士雖然是當時歐洲最精銳的重騎兵,但面對穩固的瓦良吉重步兵依然無法用衝鋒取勝,這映證先前曾經說過的事實:用衝鋒硬打穩固的步兵陣列是很危險的。另一種說法則懷疑,諾曼騎兵是故意衝鋒假敗,引誘瓦良吉傭兵過度追擊導致陣型瓦解。
三、皇帝其實在選擇正面決戰的同時,還派遣了突厥系騎兵去繞路偷襲諾曼人後方,這個後招說明皇帝追隨著拜占庭的軍事傳統,不想把命運賭在勝負難料的正面會戰。然而諾曼人先行移動,並不在皇帝預判的位置。結果導致會戰當下,拜占庭軍隊缺少可能很關鍵的弓騎兵隊伍。而這些突厥騎兵看到皇帝戰敗,也自個撤退了。
&
圖片:現代人扮演的諾曼軍隊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Norman infantry and cavalery (xi century) Falaise.jpg"
資料來源:
Georgios Theotokis, 《The Norman Campaigns in the Balkans, 1081-1108 AD》(the Boydell Press, 2014), pp.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