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是什麼?
從最簡單的定義來說,完美主義是對於某種事物追求的內外一致性以達到完美的狀態。
也就是說希望某些事情的表現或結果(外在)達成自己的理想(內在),這樣就是內外一致性。更通俗的來說,就是符合自己的完美期待。
而這種特質也往往被誤解為固執、病態要求、潔癖或強迫症的概念。然而並非如此,他們可能是某領域上非常完美,但在其他地方很隨性。
完美主義為了追求內外在一致,他們也容易感知到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也因此他們會極力彌平這段差距。
有害的完美主義會在這個差距無法被彌平時出現自我否定,反之擁有合理期待且模糊空間的完美主義,會接受這種不完美。
在實際的表現中,完美主義常體現在對外在事物的要求可稱之為「客體完美」。
「客體」指的是自身以外的事物,追求客體完美白話上來說應該是追求外在完美,如儀式感、生活調理細節等。
良性的追求客體完美,是源自對自我價值的連結。反之則是將價值寄託在外在環境上,成敗均由他人或是不可控因素決定。
例如:我盡心盡力準備好工作簡報不是為了完成自己對完美的追求,而是為了獲得他人肯定,這就是將自我價值與他人綁定。
這樣的差別在於,對極端的完美主義者而言,一旦結果未達預期,便會視為自我整體的失敗;反之則會因為達成心目中的要求,頂多就覺得下次可以改進。這是一種淡然但不消極的態度,既接納現實,也保有進取的動力。
當完美主義與自身價值結合
擁有良性的完美主義,會認清自身能力的邊界且不會因外在的小瑕疵而否定自身存在價值。
雖然自身價值是個很難定義的東西,甚至有些人根本也沒辦法去定義自己的價值(我也覺得未必要有明確定義)。
如果用模糊的詞彙來說何謂自身價值,就是感受到快樂的狀態吧。雖然解釋起來有點牽強,用更通俗的角度來看:
當我走在一個追求自身價值且正在實踐的路上,得到的滿足感使我快樂的話,那這段追求的事物就「可能」是我所認為的存在價值。
如果完美主義能去意識到快樂,且這個快樂是源自自己而非外在因素,那獲取快樂的難度似乎簡單些。
例如:我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可能做好一件事情,成敗與否都不會否定我這段過程。我會接受一個模糊的結果,不會侷限於成敗這種二元思維,就算結果不禁理想,但是過程是對得起自己的。
一個健康的完美主義可以是很強而有力的,他不是一個需要被治療的「症狀」,在某些情況下,是個強力的特質。
什麼是好?什麼時候才足夠好?
既然成敗並非二元對立,那表示他有個模糊的空間。什麼叫做好呢?我想根據我的經驗,分享我對於「好」的理解。
在工作的情境下,當主管交辦工作事項的時候,我會根據期望的「好」的工作態度來完成這件事情。
而這個「好」的工作態度,則源自於自我的要求,也就是負責、盡力以及誠信。
更進一步來說,我先認可這些要素構成了好的工作態度,所以我的行為也盡可能貼近這些標準。因此當我沒有接近這些標準,可能就「稍微沒那麼好」。
假如結果是好的,我完成工作了也做得不錯,那就代表我完美的完成任務。
反之工作結果有瑕疵需要修改,並非我違背了前面的標準,我只需要重新根據標準,去補強後續的工作即可。
不完美指的可能是結果上的不符合明確標準,如作業評分、考試、考績。
反之完美指的是自己可控的範圍如:我是否達成心中的標準?
這種源自自身對「好」定義,某種程度上也跟自身價值相關。
畢竟我所認為的自身價值跟這些無關的話,我應該也不會想當我認為的「好員工」。
而「足夠好」也代表了在有限資源下是否達成標準的狀態,以剛剛的好員工為例子。
假如好的工作態度也包含了對現實的考量與取捨,那做出相對可行的決策並在規定時間內交付,即使做法並非最優解,也不減損對自我的評價,因為我已經符合前面的標準了。
所謂「足夠好」,不是對自己的放水,而是一種在現實條件下對標準的彈性回應。
這便是不完美但足夠好,是個強有力的自我肯定與滿足,也能夠在失敗中更快的振作。
當好標準遭遇失誤
人的狀態不可能永遠都能達成目標,我們會懶、會怠惰、也可能因為一些心理狀況使我們無法達成自己認定的完美。
在職場上,即使我知道那些特質與責任是我應該具備的,也可能因為一些狀況而沒達成。
例如:我可能出現疏忽,犯了低級錯誤而被指正或是讓客戶的產品出現問題。
諸如此類的事件都會發生過,在早期的我也常自我懷疑並期望透過更努力的自己來贖罪,結果導致更大的焦慮而內耗。
後來我演化出了「容錯機制」,也就是意會到一兩次的失敗不是意味著否定;真正的失敗可能在於「經歷挫折後選擇一概無視」。
例如:當天我因為某些原因犯錯,即使被指正仍無作為,且在下次又重複出現一樣的錯誤,這是我自己不能接受的。
對我來說,錯誤不可避免,但能做的是降低重複錯誤的「機率」,這也算一種「好」的標準。
這就像學生時代的補考機制,一次錯誤不會讓你一試定生死,真正重要的是後續修正的態度與方法。
犯錯是正常的,犯錯後的彌補態度如果符合標準,那仍然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追求完美的心態一樣存在,他只是容許了模糊的空間。
然而,好的標準是否永恆不變?我認為是會變化的,正如不同世代間對於成功的價值觀也會變化。
以我的自身經驗來說,是發生在學生時代的價值觀變換。過去的我認為好成績才是好學生(小時候的奇怪觀念),然而經過多年後,我對於「好成績」產生質疑。
因為開始認知到人的價值並非只有成績可以定義,所以就不再認為好成績是學生唯一該追求的事情。
套用到前面講的我對好的職業道德的追求,可以說假如未來我有不同的人生角度,這個好的標準也是會改變的。
結語
開頭雖在講完美主義,但實則以此特質延伸到我們對好或完美的定義與追求。
過去的我屬於有害完美主義,容易產生出自我批判與懷疑,進而導致焦慮怠惰。
我也看過良性的完美主義者,他們對完美的價值觀源於自身,讓他們在做任何事情上都比常人更有動力。
我是由衷的佩服這些人可以整合的如此完美,當然我也自認不差,畢竟我的標準也是自己去定義且認可的。
這種價值內化的過程非常漫長,因此嘗試透過這篇文章去解構「何謂好」。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你反思自身標準與價值的起點並給予不同角度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