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人很喜歡用「哥布林」來自嘲,多用於形容自己外表(或外在條件)不具吸引力,乍看幽默,實則隱藏了台灣社會中日益沉重的壓力與疏離感。
然而,這股「哥布林風」也與西方世界近年流行的「Goblin mode(哥布林模式)」形成一種奇妙的呼應.
同樣「哥布林」,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故事。台灣的哥布林=魯蛇文化
在台灣「哥布林」這詞成為網路社群用來自嘲。尤其是自己身高不高、其貌不揚、在戀愛市場上屢屢受挫的男性,常會戲稱自己是「哥布林」。
這說法有種自我保護式的幽默,像是在說:「我自先講出來,你就傷不到我了。」
然而,這反映出的是一種隱性的社會壓力:高標準的審美要求、戀愛競爭的焦慮、以及在高房價、高通膨、薪資沒有跟著上漲、社交網絡上的攀比等環境下的無力感。
年輕人距離「主流社會認定的成功」越來越遠-便以哥布林自嘲,其實透露著無奈。
西方 Goblin Mode:我就爛
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的西方,「Goblin mode」則以驚人速度走紅的迷因用語,甚至成為牛津英文字典年度詞彙。
Goblin mode 意思是:「毫無歉意地活得邋遢、慵懶、自我放縱,拒絕遵循社會期待。」
舉個例子來說:不洗澡、不刷牙、窩在沙發上吃洋芋片打遊戲,拒絕社交、放棄儀容與努力,這就是典型的「Goblin mode」。
但這被當作一種有意識的反抗——對於資本主義社會「你要更好、更美、更有效率」的壓力說不。尤其在疫情過後,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精緻生活」與「正向努力」是否真的值得信奉,那些擺爛、不完美、甚至骯髒的狀態,反而成為了誠實的生活表現。
Goblin mode 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帶有一種反道德綁架、反社群濾鏡、反偽裝的力量。
鼓勵大家「擺爛」,因為「我就爛,但我活得舒服」。
同樣是哥布林,不同的文化故事
仔細比較台灣的「哥布林=魯蛇」與西方的「Goblin mode」,你會發現,這兩者雖然都引用了奇幻小說中的哥布林,但其意涵卻大不相同。
西方的 Goblin mode 是一種放下社會規範,擁抱混亂的自我認同;是告訴世界:「我不想再玩你們訂好的那套規則了。」
哥布林迷因的交會點
儘管如此,兩者也有某種深層的交會點。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哥布林」都象徵著一種對現代社會標準的異議聲音。它可能是壓抑的、可能是戲謔的、也可能是放縱的。
都在說:「我們無法成為你們眼中完美的人,那我就做自己吧。」
也許有時候當個自由沒包袱的哥布林,比當個假裝服膺社會的人來得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