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錢包、鑰匙……手機、錢包、鑰匙……嗯?怎麼又少一個?
你每天出門之前,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先來演一齣「出門三寶點點名」的獨角戲?
明明知道它們很重要,但每次準備出門的時候,它們就好像人間蒸發一樣,怎麼找都找不到,感覺就像是家裡住了一隻會偷藏東西的小精靈一樣。
到底為什麼,我們老是找不到手機、錢包、鑰匙這些明明是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
很多人可能會拍拍腦袋說:「唉,我就是金魚腦,記性就是那麼差。」
但事實是,你可能不是真的忘記,而是你的大腦,根本「沒有注意到」那個當下。
我們活在一個讓大腦過勞的時代
對,沒錯,真相只有一個!(柯南BGM)
在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列維廷所寫的書《過載》當中,他就直接點出一個事實,我們的大腦其實根本沒有跟上這個時代的發展。
要知道,人類的大腦在演化的過程當中,所面對的是幾萬年前的原始世界,那個時候的生活很簡單,要注意的事情不多,基本上就是:
- 天氣變化?
- 食物在哪?
- 眼前這位是朋友還是敵人?
差不多就這樣XD
可是現在呢?
你早上起床,就要開始回LINE群組、工作通知、朋友訊傳來的貼圖、家人的語音訊息接連而來。
然後呢?
來看一下今天的行事曆、檢查工作進度,想一下早餐要吃什麼、午餐訂哪一間、晚餐能不能健康一點?你打開蝦皮只是想買包衛生紙,都有十幾、二十個選項!然後還得決定晚上要先追哪一部劇!!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硬要拿一台十年前的舊筆電,來跑最新的3A遊戲。跑是跑得動啦,但會爆熱、延遲、當機,還會出現「功能已超出支援範圍」的警告。現在,我們的大腦就像是那台老筆電,而現代生活就是那款吃資源吃到爆的遊戲。
你可能會覺得我是在誇大其詞,但實際數據顯示,現代人一天接收的資訊量,是一百年前一個人一輩子的總和!
想像一下,你走進寶雅,要買一支牙膏。左邊是亮白配方,右邊是抗敏感,上面還有茶樹薄荷,下面又來個竹炭淨白。你站在那邊比來比去十分鐘,最後走出店門,手上只拿了一瓶水,這是我們常說的選擇困難。
心理學研究指出,大腦每天能做的高品質決策是有限的,一旦超過這個量,我們就會開始拖延、煩躁、甚至乾脆什麼都不想做。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認知過載 (Cognitive Overload)。
我也有認知過載?
當你寶貴的心智能量都被瑣事消耗殆盡,自然就沒空間去記住「鑰匙到底放哪」這種小事。
也正因為資訊太多,大腦為了保護自己,演化出了一套非常聰明的機制,那就是注意力過濾器 (Attentional Filter)。
這個過濾器就像一個盡責的守門員,每天幫我們篩選掉超過90%以上的感官訊息,只留下它認為重要的資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你騎車或開車經過了一段路,事後卻完全不記得沿途的風景或店家長什麼樣子。
這不是你的記憶力不好,而是當時你的「注意力」根本沒有打開「記錄風景」這個功能,大腦就會自動判斷:「這些資訊對生存沒有直接幫助,不需要浪費寶貴的記憶空間。」
所以,同一個道理,當你上了一整天的課、或是處理完滿滿的任務,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一邊還在想工作的事情,一邊隨手把鑰匙丟在桌上。你的注意力根本沒有放在「我現在要放鑰匙」這件事上,自然這段動作也就沒被完整存進你大腦的「記憶資料夾」裡。事後你怎麼想、怎麼回憶,都不可能找到這段「根本沒儲存過」的記憶。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大型企業的CEO、政治人物,甚至是演藝圈的大明星,他們身邊總是圍著一群助理。有的幫他們管理繁瑣的行程,有的負責提醒他們什麼時候該吃飯,有的甚至能記住每一場會議的細節。
他們本質上,就是幫這些人過濾資訊、管理注意力的「外部工具」。
雖然我們沒有資源請一群人來幫忙,但根據神經科學的研究,我們可以自己建立一套「內在的心智秘書」。在《過載》這本書中,作者就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系統化方法,讓我們能透過環境設計,來幫助大腦記住重要的事。
只要你能讓關鍵資訊變得「容易看到、容易觸發、容易想起來」,記憶這件事,其實可以不那麼費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套方法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又該怎麼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成為最強大的記憶提示器。
讓環境成為你的記憶輔助
第一個方法:把有關聯的東西放一起
你有沒有注意過,超市、藥妝店在陳列商品的時候,牙刷通常會放在牙膏旁邊,而洗髮精旁邊通常都是潤髮乳。
這不是剛好,而是因為在我們的認知裡,這些東西是會一起使用的,只要是放在一起,就能有效幫助我們更快做出決定,減少遺漏。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應用在我們每天出門時需要攜帶的物品上,比如手機、錢包和鑰匙。這三樣東西應該要有一個專屬的、固定的收納區域。當你回到家,就養成一個習慣,把它們放進同一個盒子、同一張小桌子或是某個固定角落。這個位置不要變,讓它永遠都是那個「出門三寶」的家。
這樣一來,我們的大腦就不需要每次出門前都問自己:「鑰匙我剛剛是放在包包裡面了嗎?錢包是不是丟在沙發上了?手機是在廁所的洗手台上嗎?」透過這種固定的擺放位置,我們其實是在幫大腦建立一種叫做「情境記憶(Contextual Memory)」的系統。
簡單說,就是讓你的大腦自動把東西跟地點做連結,讓記憶更容易被喚醒,也更不容易出錯。
第二個方法:用環境提醒物提示記憶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明明昨晚還想著「明天一定要帶作業」,結果一到學校卻兩手空空?
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是不是第一時間都只會責怪自己記性差?
那你可以試試這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前一晚,或是在準備出門之前,先把你非帶不可的東西,像是作業、報告、重要文件,直接放在一個你「一定會經過」的地方。像是門把上、鞋櫃上,甚至是放在你的包包旁邊。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對「不協調的畫面」非常敏感,當你早上匆匆忙忙準備出門,突然看到「咦?我的作業怎麼會在鞋櫃上?」這個畫面本身就已經夠奇怪了,自然就會觸發你原本快要忘記的記憶,提醒你:今天一定要帶這個!
這種「外部提示(External Cue)」有時候比手機的鬧鐘或提醒事項更有效,因為它是直接出現在你的行動路徑上,自然就很難被我們忽略了。
第三個方法:準備備份
這個方法是針對那些你經常找不到、或總是忘記帶出門的物品,乾脆幫它們準備備份。
像是水壺、悠遊卡、充電線,甚至是藍牙耳機,這些小東西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但偏偏也是最容易被遺忘的。我的建議是,在能力負擔得起的情況下,直接準備兩份。一個固定放在你常用的包包裡面,另一個可以收納在家中的固定位置。
這樣你就不用每天出門前還要「臨時拆裝備」,從書桌、床邊、充電器上把所有東西再湊一輪,不但節省時間,也大大降低了遺失或遺忘的機率。
第四個方法,把不重要的東西藏起來
很多人會忽略的一點,其實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座龐大的花園,如果花園裡面雜草叢生,真正重要的花朵就很難被看見。
日常生活也一樣,桌面或生活空間裡的雜物越多,大腦就越容易被這些不相關的資訊分散注意力,最後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記憶力。
所以請大家記住: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所有東西都攤在眼前」的混亂空間,而是一個「需要的時候能快速找到東西」的清晰環境。那些你已經很久沒用過的雜物,把它們收進抽屜裡,或是勇敢地來一次果斷的斷捨離,直接丟掉吧!
減少環境中的視覺干擾,就能幫助我們的大腦更專注於重要的事物。
整理也需要認知科學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講了這麼多,不就是把東西收好而已嗎?這還需要什麼特別的技巧啊?」
但其實整理的背後,也蘊藏著很多認知科學的原理。
因為整理,不只是讓空間看起來整齊,更重要的是在幫助我們的大腦建立清晰的空間記憶地圖 (Spatial Memory Map)。
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你可以試試看參考以下這五個重點,讓整理變得更聰明:
第一點:用使用方式來分類
舉例來說,在正常情況下,你的滑鼠和筆記型電腦應該是會經常一起使用的,那就把他們放在同一個收納空間或是相近的位置;不要只是因為它們的顏色或材質不一樣,就硬生生地把他們分開擺放。依照使用情境分類,可以幫助我們在需要的時候更快地聯想到它們的相對位置。
第二點:一個抽屜只放一種類型
例如,文具就放在同一個抽屜,保養品就集中在另一個盒子,藥品也要有專屬的收納空間,盡量避免不同類型的物品混雜擺放。當你下次需要用到某樣東西的時候,就能更直覺地鎖定目標區域,減少大海撈針的困擾,也能降低大腦的認知負擔。
第三點:不要標錯、也不要放錯位置
如果你發現標示著「藥品」的收納位置,不小心放了一個髮圈,請你盡快把它放回正確的位置。因為錯誤的標示和混亂的擺放都會造成認知上的混淆,讓你每次打開這個盒子的時候,都需要重新思考裡面的東西是什麼,無形中浪費了寶貴的認知資源。
第四點:能用現成就不要硬發明新分類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已經設計好的收納工具,像是抽屜隔板、透明分類盒、吊掛收納袋等等。IKEA、無印良品這類品牌,早就幫我們想好了一套收納邏輯,直接拿來參考使用,通常會比你自己重新發明一套系統還要高效、而且更容易持續維持整理成果。
第五點:用不到的就別留了
每一樣放在眼前的東西,就算它什麼都沒做,也會佔據我們大腦的一部分注意力。像是寫不出墨水的筆、壞掉的充電線、乾掉的修正液,這些東西不但沒有價值,還會成為視覺和認知上的雜訊。勇敢一點,把它們拿去好好處理,才能真正為自己的大腦騰出空間。
總結
整理從來不只是物品的移動,它其實是一場「替大腦重整資源」的練習。當你開始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日常的小動作,會發現,生活真的可以比你想的更省力、更有條理。
今天要留給大家的問題是:
- 你最常找不到的東西是什麼呢?是手機、錢包、鑰匙,還是其他讓你困擾的小物件?
- 你又有沒有自己獨門的記憶妙招或收納神技呢?
歡迎和我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