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個理性的人,還是個感性的人?」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
嗯,這是一個好問題。但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有點誤會我們的大腦囉!
今天我們就要透過,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德國「宏博研究獎」得主艾雅爾.溫特所寫的《情緒賽局》,和大家聊聊經濟學家是如何看待我們的理性與感性,一起揭開決策背後的情緒機制。
情緒 VS 理性,真的是對立的嗎?
在討論理性和情緒的關係之前,五秒鐘,兩個問題,大家可以把你的答案分享在留言區喔!
第一,你上一次做「超級理性」的決定是在什麼時候?
第二,你上一次「全憑感覺」所做的決定又是什麼呢?
很多人以為「理性」跟「情緒」永遠都是打對台的,就像開會的時候,理性坐在左邊,情緒坐在右邊,然後兩邊吵成一團。
NO!事實上,理性跟情緒可以說是一起工作的最佳夥伴。
他們不是敵人,而是互補的隊友。
《情緒賽局》這本書認為,我們的情緒,其實就像內建的「決策快速通道」。
來舉個例子:
現在你在球場上打籃球,你運球切入,眼看著對方防守球員直接往你這邊衝過來,手都準備蓋火鍋了!這時候,你一頓思考:嗯,他身高1米9,臂展兩米,跳起來有0.5秒的延遲,那我應該…
別鬧了!這種時候如果還在慢慢想,你的球早被拍飛到三條街外了。
所以,你靠的是什麼?沒錯,就是情緒!「危險!」、「快!」、「找機會!」
這些情緒讓你大腦自動開啟反應模式,直接做出動作。一個假動作,晃過去,然後跳投,帥啊!
但是,等等!
如果整場球賽你只靠「燃燒你的小宇宙」、靠一口氣去打,一直衝,會發生什麼事呢?
可能一開始氣勢很猛,但打到下半場你已經氣喘吁吁,投籃失誤連連,最後還可能情緒失控跟隊友起了衝突,直接被裁判請出場。
所以,你需要理性來幫你「控場」。
理性會在你準備硬切進去的時候,提醒你:「欸欸欸,體力快耗光囉,先穩穩運球拖時間,等隊友跑出空檔再傳。」
或者是,當你超想單挑對方最兇的學長的時候,理性就會拉著你的耳朵說:「現在比數還領先五分,不用硬拼,穩住贏面才高啊!」
這就是理性跟情緒的「雙打策略」,你在場上做每一個決定,都靠它們一起配合,才能撐到最後贏球、帥氣下場。
所以說,情緒讓你動起來、快速反應,理性幫你看清整個局勢,做長遠打算,只有情緒和理性機制密切合作,才能讓你做出既明智又令人滿意的決定。
賽局理論
大學生情侶的經典對決:「今天到底去哪裡約會?」
《情緒賽局》這本書主要提到的一個理論,就是賽局理論,Game Theory,又可以叫做對策論、博弈論。大家可能會覺得說,我又沒有賭博習慣,這跟我應該沒有關係吧?不,其實賽局理論無時無刻都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就像是一對男女朋友在討論「今天要去哪裡約會?」
男生說:「今天我想去看復仇者聯盟,鋼鐵人很帥ㄟ!」
女生說:「可是我比較想去陶藝體驗,做情侶馬克杯~」
想想看,這個情景是不是很有即視感?這時候你們要怎麼決定去哪裡呢?剪刀石頭布嗎?還是來場「拳上擂台」直接打一架?在這裡,透過賽局理論,就可以讓我們優雅又有智慧地應對情侶間的這些小摩擦。
其實,在決定約會要去哪裡的時候,雙方的內心都開始了無數的小劇場。
男生想,「如果我退讓了,是不是顯得我很沒主見?是不是以後我都必須要讓她?」
女生想,「我之前明明就有講過要找時間一起去做馬克杯,現在如果我讓了,以後是不是每次都得配合他?」
兩邊誰都不動,最後變成什麼狀況?
「好啊,那都不要去!各回宿舍,愛幹嘛幹嘛!」
甚至開始想:「我到底為什麼要和這個人交往?和朋友去玩多開心?」
這個狀況就是賽局理論最常見的囚徒困境。我們身處賽局當中,會開始想「你怎麼選,我怎麼選,然後我們一起算算誰贏誰輸」。
如果雙方都選擇「自保」,堅持自己想要的,怕吃虧,結果反而大家都輸了。反過來說,如果有人願意「合作」或「讓步」,可能結果會比較好。但問題是,雙方都怕「自己讓步,對方卻不讓」,那自己就虧大了!所以乾脆誰也不讓,直接進入「雙輸模式」。
回到剛剛那場「漫威電影 VS 陶藝體驗大戰」,如果你倆都死撐,結果就是:沒玩到想玩的,還吵了一架,各自回家,氣撐一晚,雙輸!
但如果有一方單方面讓步,例如男生說:「好啦,那今天去做陶藝吧。」看起來像是解決了,但心裡可能暗自Murmur:「奇怪,我本來今天超想看電影的耶…」
女生的讓步也是同一個道理,忍耐久了,心裡的怨氣可能就累積,最後變成:「為什麼每次都要我讓他?!」
情緒一爆發,又進入更大的衝突迴圈,依然是輸。
所以,到底要怎麼破解這個囚徒困境呢?
賽局理論告訴我們,要打破這個局,靠的是「回合制合作」。
比如說:「今天我們先去做陶藝,下次換我選,我們去看電影!」
雙方達成一個公平輪流的共識,這樣即使當下不是自己最想做的選擇,也知道未來有機會換回來,心裡不會覺得吃虧,而是「我們有默契」、「互相cover」。
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有更進階的方法,就是把兩個願望組合起來!
陶藝體驗做個英雄角色杯如何?做陶藝同時邊聽電影原聲帶?甚至今天先做陶藝,晚上再看電影,完美雙打!這樣一來,選擇就能夠變成「雙贏」。合作,就是囚徒困境裡的關鍵密碼。
談判進階班
談條件,先談情緒!
但你知道嗎?有時候,你跟人「只談條件」,談著談著反而會破局;但如果你們「先談感覺」,結果反而會更好。
從感情經營我們來轉到人際合作的情境,期末報告分組。
小白想要當組長,因為他怕別人不負責。但同組的小紅也想主導,她覺得小白風格太隨性。如果他們直接硬碰硬:
小白說:「我 PPT 做比較好!」
小紅說:「我查資料比較快!」
報告還沒開始做,他們可能就已經先撕破臉了。這時候,情緒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如果雙方能釋出「我們之間可以好好談談」的訊號,坦白說出自己的情緒,以及這份情緒是怎麼來的、它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可能會找到更好的合作解法。
讓我們換個方式說說看:
小白說:「其實我有點擔心作業進度會 delay,所以我想來掌控時間安排。」
小紅說:「欸我也是!我之前被拖累過,超怕這次又出包。」
喔!原來他們都是因為有過不好的小組合作經驗,才會特別擔心這次的分工。雙方都有訴求,這時候才有空間合作。
「你是J人,你來控進度;我之前有被老師稱讚過報告寫得不錯,我負責潤稿。」
在賽局理論裡,這叫「創造合作空間」,要解決的不只是條件談判,而是彼此「情緒信任」的問題。
三個馬上可用的技巧
情緒 + 理性 = 超級決策力!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躍躍欲試,想要在生活中大展身手了呢?來!以下這三個練習,每天五分鐘,讓你更會處理賽局,成為情緒和理性的平衡大師!
第一,寫情緒小日記
每天寫一句話:「今天我最大的情緒是什麼?它怎麼影響我?」例如:「今天組員遲到,讓我有點怒,但我先忍住,開會時就說了重點。」這樣你就能看見並發現自己「情緒發動」的時機,就能控制得更好。
第二,練習雙向溝通
說出需求之前,先說說自己的感受。例如:「這次時間很趕,我覺得應該先求有再求好,所以希望我們先完成 PPT,再討論美編。」這比直接說:「我們先做 PPT!」更容易讓人接受。
第三,建立重複賽局心態
每次合作、談判,都要提醒自己「這不是最後一次」,而是「長期合作關係」的開始。感情、友情、學業合作都是這樣:「這次你退一步,下次我挺你」,才會讓人想繼續跟你合作。
最後,我也想要來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你日常在「談判」的時候,是只講理,還是也講情?你覺得兩者的效果,在比較下有什麼樣的差別嗎?
歡迎友善交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