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多少台灣人正在面對憂鬱的問題嗎?
10萬?不只喔!50萬?你太低估這個數字了。
200萬啊!
而這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有更多人,可能連自己都沒有察覺到,他們只是覺得自己經常提不起勁、心情低落、沒辦法專注,甚至覺得生活一點意義也沒有。
回想一下,你上次「心情不太好」是什麼時候?
期末報告被老師噹爆?
跟另一半吵架吵到心累?
還是滑IG看到朋友在國外爽玩,而你在家吃泡麵趕報告?
這些時候,心裡是不是都會有種酸酸麻麻、悶悶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不會馬上消失,還會默默影響你接下來的心情和行為。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主題:「情緒」。
其實啊,我們可以把情緒想像成,你大腦裡一直在默默運行的背景運作程式!就像你的手機或電腦,就算你沒在操作,後面還是有很背景多程式在跑,更新天氣、檢查訊息、掃描病毒⋯⋯
情緒也是這樣,它們在背景不斷運作,掃描你的內在與外在環境,評估什麼是重要的、安全的、危險的,然後跳出通知——也就是你的各種感覺。
這些背景程式有時候真的超有用,可以提醒你作出反應;有時候又好像很耗電,讓你心累、判斷力下降。
今天,我們就要跟著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哲學博士迪倫.埃文斯所寫的著作,《情緒:人類跨越文化差異的共通語言》,一起來看看情緒這種神秘的背景程式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又該怎麼優化它們,讓你的大腦系統跑得更順暢、更快樂。
「情緒」的演變:從柏拉圖到達文西
你知道嗎?我們現在說的「情緒」這個詞,其實是近代才出現的。
在十九世紀之前,哲學家和詩人當然也會談憤怒、恐懼這些感受,但那時候根本沒有一個叫「情緒」的統稱來打包所有這些感覺。
所以那時候他們怎麼說呢?
他們會用「激情」、「慾望」、「情意」等等這些更細緻、甚至帶有詩意的詞彙。
就像你以前電腦桌面亂七八糟、資料散落在不同資料夾,還沒有開始用「分類」的概念一樣。
來看看古希臘哲學大神柏拉圖你就知道了,他主張把人類的心智分成三部分:理性、慾望,還有一個叫 Thumos,作者把他翻譯成憤怒、精神或憤慨。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這分類確實有點抽象,但對柏拉圖來說,這樣分是為了解答「什麼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理性當家,激情和慾望乖乖聽話,才是理想狀態。
到了斯多噶學派就更激進了,他們覺得那些會讓你暴怒、狂喜的情緒,根本就是心智的Bug,是來自於你對不重要的小事賦予過高的權限,應該全部刪掉,讓內心冷靜到底,追求一種「不動心」的平靜狀態。
直到來到了十九世紀,才有像達爾文、心理學家貝恩這樣的人,開始嘗試把所有感覺歸納整理、重組成一套新的科學系統。
他們希望用一個比較中立、比較理性的新詞,來代表人類的內在感受機制。於是,情緒這個詞就被創造出來了。
這其實就好比是一場大腦系統的重灌工程,新興的科學心理學家希望可以擺脫過去神學、倫理那套太有包袱的分類方式,改用心理學、神經科學的語言去描述心智,就像寫硬體說明書那樣:不加情緒、不帶價值判斷、只講規格。
但問題來了!
也因為這樣,這個為了科學中立而發明的新詞,從一開始就沒人能給出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準確定義。兩百年過去了,到底情緒是生理的?是認知的?還是社會互動的副產品?心理學家到今天還在吵個不停!
不過,就像爵士樂大師路易斯.阿姆斯壯說的:
如果你一定要問什麼是爵士樂,那你就永遠都不會懂它。
情緒也一樣,你也許說不出定義,但你一定能感覺到它正在運作。所以對於情緒這件事,很重要的,別太糾結定義,反而應該要把注意力放在「察覺」上面,認真感受那些在你心裡默默運行的情緒通知,它們其實都在傳遞重要訊息。
情緒程式庫:基本款、進階版與客製化版本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就是它提到了一種很不一樣的情緒分類法。
第一種、基本情緒(Basic Emotions)
就像是出廠預裝的程式,是全球通用的核心模組!
它就像是你電腦一買來就內建的基礎功能,比如快樂、憤怒、恐懼、驚訝、厭惡等等。這些情緒是寫在我們基因裡的出廠設定,是天生的,不是後天文化教出來的。
它們就像呼吸一樣,你不需要去學「怎麼害怕」,當危險靠近,你的大腦就會自動跳出這個反應。
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做過一個很經典的實驗:
他把美國人各種情緒表情的照片,給從沒接觸過西方文化的原住民看,結果發現他們一樣可以正確解讀這些表情的情緒意思,這證明什麼?
證明這些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的生物本能,而不是文化學習的結果。
那文化差異會出現在哪呢?主要在所謂的「表達規則 」(Display Rules)上。
也就是說,感覺到厭惡這個情緒,是自動觸發的生物反應,但你會不會「表現出來」,以及怎麼表現,這就是文化告訴你的。
艾克曼的研究也發現:
就算文化要求我們隱藏情緒,在情緒觸發的第一瞬間,我們還是會把不自覺的、真實的基本情緒表情洩露出來。
這再次證明,基本情緒是個非常快速、自動化的生物反應,文化學來的「表達控制器」是在它之後才介入的。所以說,基本情緒就像是我們大腦作業系統的底層核心碼,是由演化寫入的通用語言、跨文化共享。它反應快速、自動觸發,是人與人之間理解彼此、連結彼此的基礎橋樑。
第二種是高等認知情緒(Higher Cognitive Emotions)
是需要動腦思考的進階感受!
這類情緒就比較複雜了,它不是那種直接的刺激反應。它需要我們有更進階的思考能力,像是能夠意識到自我、理解社會互動的規則,以及和他人進行比較。
這些情緒通常跟我們的想法、信念、價值觀,甚至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有很大的關係。這類情緒包含什麼呢?像是尷尬、驕傲、罪惡感、羞恥、嫉妒或羨慕等等。
想像一下,你在一個非常安靜、大家都在專心聽講的課堂上,你的手機突然用最大音量播起了超響亮的抖音神曲,那一瞬間,你感覺到空氣凝結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你身上,意識到自己打破了這個場合應有的安靜氛圍,你臉頰發燙,恨不得立刻找個地洞鑽進去。
這種強烈的不自在感,就是尷尬。它之所以產生,並不是因為聲音太大嚇到你,而是你在那一刻意識到其他人都在看你,你破壞了某種社會氛圍的規則,你察覺到自己的行為和群體期待不一致,才產生這種強烈的不自在感。
第三種是文化特有情緒(Culture-Specific Emotions)
可以說是地區限定外掛模組!
雖然我們剛才說的基本情緒像是作業系統的核心,幾乎大家都差不多,但你成長的文化環境,就像是幫這個系統安裝了各種「在地化語音包」和「本土限定APP」。
這會影響到我們的某些情緒更容易被觸發、怎麼感受和表達這些情緒,甚至有些感受,要在特定文化裡面才有獨特的詞彙與存在感。
就像是台灣人超愛說「不好意思」,你有沒有發現,這句話幾乎是我們的生活萬用語?
可能只是請人幫個小忙:「不好意思,麻煩一下。」
不小心撞到人:「啊,不好意思!」
接受別人的稱讚或禮物:「喔~不好意思耶!」
甚至只是單純覺得麻煩到別人的時候,就會先來一句「不好意思」。
這句不好意思的意義幾乎包山包海,裡面可能混雜了一點歉意、一點尷尬、一點害羞、感謝,還有那種「不想給人添麻煩」的感覺。
如果你硬要翻成英文,可能得用三四個詞才能翻完。
這就是文化特有情緒的魅力!每一個文化都會根據它的價值觀,去「命名」某些情緒經驗,有些感覺,可能在某個文化裡非常強烈、常見、被重視,但在另一個文化裡,可能根本沒有名字,或者也沒那麼的敏感了。
小結
也許你曾經覺得「情緒」很難搞,不穩定、無法控制、影響表現……但其實,情緒不是來亂的,它們是你的內在導航系統,告訴你哪裡有危險、哪裡不安、哪裡有連結的可能。所以,學會認識情緒,不是為了把它關掉、壓下去,而是為了在關鍵時刻,聽懂自己內心的語言,做出更貼近自己的選擇。
最後,我也想問問大家:你最近有什麼情緒,是特別強烈、但又不太能用一句話講清楚的?是一種不好意思?一點點委屈?還是那種微妙的…不知道怎麼去形容的心情嗎?
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們,也許你不是孤單的,也許你說出口的那個情緒,剛好別人也都懂。